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之原病篇(二)

2019-11-13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11.刺热篇曰: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心病先不乐者,心包名膻中,居心下,代君用事,《经》谓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病故不乐也。卒心痛,凡实痛皆邪正相争,热争故卒然心痛也。烦闷,心 主火,故烦。膻中气不舒,故闷。呕,肝病也,两厥阴同气,膻中代心受病,故热甚而争之后,肝病亦见也,且邪居膈上,多善呕也。头痛,火升也。面赤,火色 也。无汗,汗为心液,心病故汗不得通也。
壬癸甚—-这个地方,你要理解为水日;丙丁火日。按着惯例:壬癸水,丙丁火; 如果按着五气经天图讲,壬为阴木,癸为阴火; 丙为阳水,丁为阳木。这个地方我们不去细致的分析,有人也这样解释,壬癸甚, 热甚本来就伤阴,而壬癸这日,是补壬癸的气的这日,多阳少阴,所以这日病重。你只需知道对

12.《刺热篇》曰: 「脾热病者,先头痛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脾病头先重者,脾属湿土,性重,《经》谓湿中之人也,首如里,故脾病先重也。颊,少阳部也,土之与木,此负则彼胜,土病而木病亦见也。烦心,脾脉主心也。 颜青欲呕,亦木病也。腰痛不可用俯仰,腰为肾之腑,脾主制水,肾为司水之神,脾病不能制水,故腰痛。再脾病胃不能独自,阳明主约束而利机关,故痛而至于不 可用俯仰也。腹满泄,脾经木病也。颔痛,亦木病也。

13.刺热篇曰: 「肺热病者,先浙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贲郁,不得捍卫皮毛也。舌上黄者,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也(按苔字,方书悉作胎。胎乃胎包之胎,特以苔生 舌上,故从肉旁。不知古人借用之字甚多,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坂之阴面生 苔者然。故本论苔字,悉从草不从肉)。喘,气郁极也。欬,火克金也。胸膺,背之腑也,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肺气郁极,故痛走胸膺背也。走者,不定之词。 不得太息,气郁之极也。头痛不堪,亦天气贲郁之极也。汗出而寒,毛窍开故汗出,汗出卫虚故恶寒,又肺本恶寒也。

第十二条: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这样的解法比较好,脾受温邪,汗出不畅,自然脾土之日,戊己土日,会助脾气,大汗而解。所以,第11条:心热病,丙丁的火日,心得气助,而发生大汗的现象,也是解病之时; 那么壬癸日为水,水克火,克制心气, 主心病死。这种解释的水日—-并非指的是阴虚,阴胜,而是泛以五行生克推衍的生克而来,五行生克,多指气机。只是涉气,非涉阴血。所以,按着这种方式,看第十三条, 肺热病;五行的庚辛肺金日的是助肺气之日,所以会汗出而解,相反的丙丁火日,克金而亡。内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作者。关于六经的气血分别多少讲述不同。关于月日时干支的分配方法也是不一致。这里的讲述,你只要知道是按着: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来划分的就行了

14.刺热篇曰: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肾病腰先痛者,腰为肾之府,又肾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穴。胻,肾脉入跟中,以上腨内,太阳之脉,亦下贯腨内,腨即胻也。痠,热烁液也。若渴数饮,肾主五液 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故苦渴而饮水求救也。项,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肾病至于热争,脏病甚而移之腑,故项痛而强也。胻寒且痠,(胻义见 上),寒,热极为寒也。痠,热烁液也。足下热,肾脉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涌泉穴,病甚而热也。不欲言,心主言,肾病则水克火也。员员澹澹,状其痛之甚而无 奈也。

15.「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节言五脏欲病之先,必各现端绪于其部份,示人早治,以免热争,则病重也。

第14条,同理肾的热病, 无汗; 在壬癸日大汗可解; 戊己土日,克水之日,主亡。这里的肾热病,你不能理解为肾阴虚,肾阴虚盗汗,并非无汗。这种汗出而解的肾热实病,在脏腑辨证里面是没有的,尽管今天的中医教材编出了许多精华,但还是遗漏了不少东西。

10.刺热篇曰: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病小便先黄者,肝脉络阴器,又肝主疏泄,肝病则失其疏泄之职,故小便黄也。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热争,邪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狂言及惊,手厥阴心包 病也,两厥阴同气,热争则手厥阴亦病也。胁满痛,肝脉行身之两旁,胁其要路也。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 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庚辛金日克木,故甚。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而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刺足厥阴少 阳,厥阴系本脏,少阴厥阴之腑也。逆则头痛以下,肝主升,病极而上升之哉。

自庚辛日甚,以下之理,余脏仿此。

同理,肝热病,大汗而解,这个也很少见。这些五脏的热病的论述,有个特点,就是这些热邪郁于人体中,不能出去,没有出路, 所以必须从汗而解。为什么吴鞠通要论述这些呢。因为伤寒论,根本没涉及到这些内容,为了说明他的论述有所宗,有所依据,所以把内经的刺热篇的内容拿出来,告诉大家,温热病,在内经上有所阐述。那么有问,五行日在其主政的日,究竟补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学的,气血阴阳,它究竟补的是什么。五行的气是包括血的,主日的时候,它是气血双补。就像经络中的原穴,肝经的太冲,脾经的太白,肾经的太溪,针刺这个穴位,它既补气,也补血。所以,甲乙木日,对于肝来讲,就是气血双补;丙丁火日,对于心来讲也是气血双补;戊己土日,对于脾来讲,仍然是气血双补,那么,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了,矛盾在哪里呢,我们学过伤寒论都知道,风寒外邪入侵于内,必须要先解表,不能用补法。你必须用的是麻黄汤,不能用十全大补丸,而这里的热病,它没有说是外入,还是内生,但讲了,必须以汗的方式来解决。而五行主日,就可以强化得热病的脏的气血,以使得汗出。所以,五行主日,可以看出来,这个具体的日,它能进行自动的自我调节,实病弱化之,虚病补益之。这个自我调节的原理,还是比较模糊的,仍然属于朴素的认识。你通过针灸,针刺原穴,可用泄法,可用补法;而五脏主五行日的这天,按上述讲法来讲,只能说是“有益本脏日”,具体怎么有益的,没有说明。
通常来讲,这天本脏气血旺盛,比较健态。
第15条,肾热病者–颐—先赤,指的是腮部
心热病者—颜–先赤,指的是颧骨这一带。

16.热论篇:帝曰: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 「治遗奈何?」岐伯曰: 「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巳也。」帝曰:「病熟当何禁之?」岐伯曰: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此节言热病之禁也,语意自明。大抵邪之着人也,每借有质以为依附,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必俟热邪尽退,而后可大食也。
第十六条,讲的是,得热病将要痊愈之时,还有少许的热邪余气,此时你的饮食不注意,多吃肉食,就会助这种邪气,这个病叫做“食复”
所以,中医治病饮食禁忌很重要。
17.刺法论帝曰: 「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疗救,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言避疫之道。

按此下尚有避其毒气若干言,以其想青气、想白气等,近于祝由家言,恐后人附会之词故节之。要亦不能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句之理,语意已尽,不必滋后学之惑也。
五色之气,乃至五鬼侵袭人体,在内经有论述,不评说了。
18.玉板论要曰: 「病温虚甚死。」

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

19.平人气象论曰: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呼吸俱三动,是六七至脉矣,而气象又急躁。若尺部肌肉热,故知为病温。盖温病必伤金水二脏之津液,尺之脉属肾,尺之穴属肺也,此处肌肉热,故知为病温。其 不热而脉兼滑者,则为病风,风之伤人也,阳先受之,尺为阴,故不热也。如脉动躁而兼涩,是气有余而血不足,病则为痹矣。
评:此给温病又两个诊断症状,1 脉数,大致为一分钟90次以上; 2 尺肤尺部热。
下次开始要进行正文学习。
温病条辨的框架如下

温病条辨总纲
温病条辨总纲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之原病篇(二)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