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原文:《温病条辨》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 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 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 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 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 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 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解析:这个部分很重要,开篇来说明九种温病的区别,按什么划分的呢,按四季的季节时序来划分,但却不是等份的,我们上一个图

他讲风温的时候,这个病期是在,初春的这个阶段,相当于立春到春分的这个时期,风温,初春阳气开始透出, 这个时期叫做厥阴风木主令,就是多风之时,那么地冻开解, 会夹少许湿气,第二个阶段,是清明开始到立夏的这个阶段。温病有三种, 温热、瘟疫、温毒
温热病的特点: 温邪盛,发热;
温役冰的特点:流行温热邪,人多不可避免,兼有泄下秽臭等特征;
温毒病的特点:湿夹毒,比温役严重,因此叫做秽浊太甚。
而暑温、温疟的发病时期在,小满–夏至的这个阶段,正夏—就是指夏至,这个时候,暑病体现的是偏于热,因为这个阶段地下的热浮于上,与日照的热,二火相并,所以说暑热是最热的。过热伤阴, 所以容易得温疟。湿温发病在第四阶段, 相当于小暑–大暑的这个阶段。此中由于生拔力至极至,地下水热上行,空中开始弥漫湿气,所以,在长夏到初秋的这个阶段,热邪+湿,这个湿也是个主要的病因。秋燥温病,这个发生在立秋到霜降的阶段,秋燥是因为由于转动照射偏角的问题,局部产生出来地球吸收的引力大于太阳对于地球的引力,因此植物开始叶黄枝萎,地面空中的湿气下沉,因此地上一片的干燥现象。此时发病,当以燥为主,那么是寒燥还是温燥呢?由于本论乃阐述温病,因此此秋燥当以温燥论。冬温之病,在立冬—大寒这个阶段,冬潜藏阳气,对于人来讲,应入于下焦,民得热病,说明的是阳不下潜。以上是九种温病的大致的发病时期。本来我准备按主气的六气时间段来划分的。但吴鞠通讲的时间段,与主气时间段不同

主气图倒是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形成一个均匀的划分。但温病的条文,你看风温从初春开始,与厥阴风木的从大寒日开始不同,按着主气的六气划分,就是把十二个月分成六份。这样就是:厥阴风木:大寒–春分; 少阴君火:春分–小满;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太阴湿土:大暑–秋分;阳明燥金:秋分–小雪;太阳寒水:小雪–大寒。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规范,只是看上面的九种温病的发病的阶段说的不是十分明确。但你应该知道,他是按一年的四季,来划分的。以后在契入经文的时候,我们在反推他的划分法。

我个人觉得,按六气的时间段划分较为规矩。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