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之序

2019-11-11
今天开始进入四大经典的最后一个,温病条辨部分的学习。我们已经学过了,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从现在看来,学习的次序应该是,内经首先,然后是 伤寒、金匮。以前的学习都有个基于范本来在其上进行分析。可惜网上并没有找到好的范本。所以,我们就原文进行分析,学习,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温病条辨》吴瑭简介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 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 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 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 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 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 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 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 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 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 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 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

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解析:三焦辨证的肝胆是归于下焦的。
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后汉张仲景著 《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六淫也。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 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至明陶节庵《六书》,大致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 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病,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 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久之,乃出所著《温病各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推而至于所终。极其 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而肆,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余少时颇有志于医,年逾四十,始知其难,乃废 然而返。今读鞠通之书,目识心融,若有牖其明而启其秘者,不诚学医者一大快事哉!爰不辞而为之序。

嘉庆辛未四月既望宝应朱彬序。
此作序文开篇即说五运六气,所以你要想当医学大家,要想以后著书立说,一定要通五运六气
朱彬(1753~1834),字武曹,号郁甫,江苏宝应人。幼颖异,承乡先达白田先生教法,又及高邮王石臞、伯申父子切劘有年,以从事经传训诂声音文字 之学,久遂与外兄刘台拱齐名。著《经义考证》八卷,援引详确,辨订精当,阮文达为收入《皇清经解》。晚年更撰《礼记训纂》,虽仍以注疏为主,而撷其精要, 纬以古今诸说,如肉贯串,其间附己意,亦恒发前人所未发。成书四十九卷,大率不薄今而爱古,不别户而分门,言简意赅,示学者之涂术焉。卒年八十一。}
训诂学(英語:Philology 或Exegesis)是指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以后涉及的时候,可以说明一下,凡是能做“考证”的,必须具有训诂的能力,严谨的治学精神,能力,才能具有这种资格。所以,以后凡是有著书立说,标明“考证”,比如说,古今文史考,玛雅文化的考证等,这类文章的作者都有一定的功底才能立著。
《温病条辨》叙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 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
淳于公,古内经中的医师人物
我们学过了五运六气,相信有些部分忘记了,现在再简单介绍一下:
运—指的是天体的运行,作用到了地球上的势力作用,五运,就是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直接是天体在地球上的作用。
天体的运行,排布,影响地球的季节变化,这个就是运, 五运就是指天体星系排布形成的,升发、宣通、运化、肃降、封藏的规律变化。可以说,没有天五运,就没有地六气,描述天地作用关系的,用的是六十甲子。即循环六十年,通过观察岁星,即木星的运转,地球上观察天幕,木星每十二年转动360度一周。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表示。什么是天干—-天干就是方位;地支就是时间。在地球上,我们要定位用x—y—z 轴,即所谓的长宽高来定位。古代观察星,你立不了长宽高,但你可以用一个字符来表达,这个位置。比如说,甲子,甲代表的是位置,子代表的是时间。不同的参照系,甲、子代表不同,但都是空间方位与时间的关系,大到周期年,中到年,小到月、日、时。因此表达“运”的方式有三种
1 大运,也叫岁运,也叫中运,所表达的是地球上观察木星视运动的周期年,为60年。
2 主运,即地球上一年内24节气是受天体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就是说,这24节气,是由于星系运动之一称之为主运来影响的。
3 客运,星系运动的特殊的变动规律对于一年内的地球上的季节的影响。
要记住的是,运总是与天空的星系排列相关。表达为如下:

大运
大运
主运的五运划分
主运的五运划分

客运是在每年的大运,即值年大运推算出来的,其中规定是“值年大运五行就是客运的初运”;此初运确定后,以下按着五行相生的次序依次推演。

客运五运
客运五运

这个部分讲的是五运。
那么六气呢,它也与五运相关,不过是在天体星系特殊排列情形下,对于地球作用而产生的六种气的影响,即,对于风、暑、湿、燥、热、寒等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五运产生了六气。这个六气有两种固定的排列方式。即,主气和客气的排列方式。
1 主气的排列方式就是按照,在地球上面南背北观察太阳而确立的五行运动原则。即,早晨左东方升起,叫做厥阴风木;近中午叫做少阴君火;中午–1点左右叫做少阳相火,再过后叫做太阴湿土,下午叫做阳明燥金,晚上后,叫做太阳寒水。

主气
主气

这是按日来分析,按月来分析呢,正好把春夏长夏秋冬等纳入进去。十二个月分成六份, 那么就形成了六个不同的气份。

主气
主气

那么2 客气呢,它是一年气候“规律变化”的表达形式,规律变化: 一方面是变化的,每年都变化,另一方面是规律的,所以叫做规律变化。就是可以推算,掌握的变化

客气
客气

值得说明的是,客气与主气的变化区别有两个不同
1 六气的排列不同;

主气排列就是这样,二之气,三之气都是火。客气的排列呢

客气的排列,二之气,三之气不同,那么主气的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是


客气的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的排列是


这是它们之间的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是,主气总之按着上述的表格,六气的次序来运转。而客气,不按这种次序来运转,因为它是变化规律的,它按着的是“司天”的规律来变化。所以,这里要引入概念“司天”,“在泉”。客气有六气,那么哪个是主要主气候变化的客气呢?
主要变化的有两个:
1 三之气就是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
2 六之气,也叫终之气,主管下半年,也叫在泉。
就是说,客气你要是把24月的六气排列出来,那么必须把三之气的这个位置定出来。
这方面的古代的天文家,望气家给定出来了,太始天元册中说明的(失传,散落的留有一些)

六气位置图
六气位置图

这个就是司天图,也就是定位三之气的图。你从下边看看,子午少阴君火司天。就是说,子午这年的客气是,三之气,少阴君火司天。
那么既然是三之气,那么你看这个图逆时针转,就变成了 初之气-太阳寒水;二之气-厥阴风木;三之气(司天)-少阴君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少阳相火;六之气(终之气、也叫在泉)-阳明燥金。假设右边的是巳亥年是司天呢,那就定义它为三之气,依次类推。所以,你们看这个图,自己推演着玩。结果就是如下表

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

这样 ,我们大致介绍了运气方面的内容。运—岁运,主运,客运; 气—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那么剩下的就是运气之间,主气客气之间的搭配。即所谓的运气加临形成的,平气,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等内容。
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 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 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 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 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

此说张仲景仅仅就风寒,以及寒中温而论及,其他的五气没有仔细研究所以伤寒论有所缺陷。
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 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 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 闻道,若张景岳之 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 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 胜慨哉!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
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 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 希古,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 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髫?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 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天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 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嘉庆十有七年(公元1812年)壮月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汪廷珍(公元1757~1827年),字瑟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实事求是斋诗文集》。
这是文人做叙,就是说你的书要是出版,请文人,名望高的人,给你写上叙述的意思,以表达重要,可读。
《温病条辨》自序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 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 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 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 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 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 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役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 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因有志采辑历 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 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 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 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瑭自序。
作者自序,与张仲景有同样的经历,父亲死亡,孩子死亡都是由于对于医学的无知,或者误治造成的,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你看看这段话,那么把我刚上上的表格看看:

未年,二之气是少阴君火,主气呢,二之气,也是少阴君火。己年呢,叫做阴土年,甲己土,甲为阳土,己为阴土。所以岁年为己土不及年为风木克,而初之气厥阴风木更加克土,而后二之气君火相并,所以在二之气这个位置上,容易发生瘟疫,温病。
你要是会推导这些,就知道他讲什么,否则你一带而过,即使你翻译温病成现代白话,你也缺乏内容,不完美。
一般来讲,我们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那么这里为什么我说己土。那是因为中医的天干五行属性,不遵循通则

中医的五行属性源自于此。
由“望气家”所做,应该是史前人类的科学家吧。
今天到这里,下次继续。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之序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