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八)

2019-12-02
有人问:处理脚后跟干裂的药物
老师回答:防风粉:柏子仁:当归粉—-1:2:2比例,然后掺入凡士林膏,形容乳状。可以涂抹脚跟。这三种粉剂:从药店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一般比例为:1:5。可以用浓缩中药颗粒:2克:2克:2克(裂口严重的, 可以放入4克当归粉)。
另外关于“增强免疫力”的问题。中医没有这种讲法,按中医理论,任何治疗都在增强免疫力。如果是素体卫阳虚的,艾灸就是很好的治疗,增强免疫力。如果是我们现在讲的温病,如阳明经证,那么白虎汤的辛凉透热,就能增强免疫力。从这点,你可以看到,一燥热,一辛甘寒,两种截然相反的用药。辨证,诊断,用药对了, 就增强免疫力,否则用什么方法都是损伤免疫力。否则就会因病不加辨证而废医,这不是中医。如同人参大补,以为年龄大就可以用,增强免疫力,岂不知年龄大的,也有肝阳上亢病, 那不是送他老人家上西天了。
我为什么讲,艾灸多补表阳?你在皮肤上灸,那个阳气就施展在皮肤上,火性炎上而外发。所以,灸皮肤,盗取体内正气而外泄。会形成内在空虚。这与近几年什么火龙灸一样。在皮肤上烧火,引发出汗,汗出伤阳,内阳亏虚,灸完就晕了。如果要艾灸于里。最起码,应该先针,然后在针上烧艾条,有因热入内的作用,否则你仅仅是补了表阳,针对那种外怕风寒的病人适用。
又,灸法还有季节问题。
如果是春夏季,本是阳气生散外泄的季节。你用灸法,热气外发,绝对没有补里的作用。对于那种寒性很大,很热的天气,都不会出汗,这时你搞什么三伏灸可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找病。秋冬之气,气下沉,易于入里,灸法运用伤害不是那么大。当然,必须断为实寒,或者虚寒(夹针灸),或者湿寒等。

继续学习温病。
我们前期一共学习了20条温病,以前我们列出的温病总纲如下:

温病条辨总纲
温病条辨总纲

那么上焦篇,尽管列出了冬温,但还没有涉及到。温病,风温,温毒涉及到了。有具体相应的条文。温病是个总纲。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温热、温役,冬温还没有看到条文。
现在他要开始谈暑温。
前期整理表格的时候,有错简,把暑温写成了暑湿,这个请更正一下。
暑温的位置,一年四季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条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 暑温
22.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甚渴,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 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 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 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 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 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而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 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乃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形似伤寒,伤寒有六经病变;这里的形似,当然指的是阳明经证。然后他解释这个暑温: 温–热逐渐开始;热–温之极,从温开始走向至极当然就是热; 那么再往下就是热极生湿, 怎么生的湿?热极的时候,太阳对于地球因偏角的因引力,先抽热气上行,继而把地下的水湿上抽,到地面上,接着继续上行到空气中,形成一派的湿气。然后在这段经文中,他提出了几个观点:
1 凡暑必夹湿,热而不兼湿的温病,叫做温热。
2 形似伤寒的这条,有另外的解释,恶寒发热。
这个恶寒怎么来的呢,也有两条:
(1)水湿外侵,湿属于寒邪,外侵太阳则发生恶寒的现象。那么发热恶寒,看的是暑季的温热–湿邪哪个重,哪个重就先体现在哪个上。
(2)他讲的是,温病之热邪中,热属于火,火克金,肺受夏火所克,所以体现出恶寒来,这条是按五行推演的,是不是这样?未必,按夏火,可以炼烁肺阴,形成的当是热证, 你姑且知道他有这一说就是了。
3 为什么发于右手脉有力,而左手脉不强呢?

五气五行图
五气五行图
五季五行图
五季五行图

对应于人体:冬春夏相当于你的左手脉。夏长夏秋冬,相当于你的右手脉。
现在是夏–长夏,这个暑季的阶段发病,因为是暑热湿的侵犯,你的右侧的脉,对应的是肺经的肺卫之力与之抗衡,所以右脉有力。左升右降,现在已经发展到暑季,该降而不降。至于口渴, 面赤,汗大出而热不减, 乃类似于伤寒的阳明经病,而施之以白虎汤。前面的条文,说白虎汤证的时候,说脉大有力,这里用了大数脉。脉芤的,汗出的太多,伤了阴了,液体不够了,气也不足了。但热势仍在,所以用白虎汤+人参。那么,白虎汤+黄芪行不行?但脉如果变细的话,应该用人参。如果脉仅仅是芤,脉的宽度仍然可以,加黄芪也说的过去。参芪相比,参多汁,可以气阴双补;芪少汁,偏于健脾利湿补气,托里败毒。
23.《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注: 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阴标证也。手太阴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阴 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 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化已之化)。发汗则恶寒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

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是善。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甘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耆〔一钱〕、黄柏〔一钱〕、麦冬〔二钱〕、青皮〔一钱〕、白术〔一钱五分〕、升麻〔三分〕、当归〔七分〕、炙草〔一钱〕、神曲〔一钱〕、人参〔一钱〕、泽泻〔一钱〕、五味子〔八分〕、陈皮〔一钱〕、苍术〔一钱五分〕、葛根〔三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水五杯,取二杯,再煮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暍:发音 yē,中暍–中暑的意思。我们先不管张石顽的分析,就拿原文来分析一下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太阳中暑,这个显然与我们现在谈的暑温的病机不同,暑温病机指的是太阴中暑。
发热恶寒–恶寒:表湿寒邪侵袭;发热–或有卫气相争,或有湿热的热邪潜藏。身重疼痛: 一般来讲指的是卫气的循行功能受到了干扰, 重–指水湿。
脉:弦细芤迟: 弦–主气滞;细–主阴血虚;芤–主气虚;迟–主气虚、或者阳虚。
小便已,洒然毛耸, 小便后,觉得汗毛竖立,发冷,膀胱腑–应于膀胱经,此有太阳经证;
手足逆冷:脾主四肢,四肢冷,乃脾气的运化不及于四肢。
小而劳身即热,稍微干点活就觉得热,此阴虚火旺也。
口开前板齿燥—齿,骨之余,肾主骨,此肾精亏损。
那么从脉看,气虚,气滞,阴血虚,火旺都有。
发汗–辛温法,肯定不行,更加气虚, 当然就会更恶寒。
温针–就是针上加艾,或者烧针,则更加伤阴而发热。
下法呢,此气阴两虚,当然不能用下法,阴火从下行,可能引发淋症。
一般来讲,伤寒论的恶寒发热,必见脉浮;此病则是因为虚人中暑,表里证都有,所以未必会出现浮脉。但恶寒发热仍在。
分析一下用方吧:
分析一下治则:气虚必须补气:用人参,黄芪,麦冬(偏凉、且滋阴)
黄柏,陈皮,苍术,白术——-苦、香、燥以对应于暑季的中暑的水湿而健脾; 但脉细却是要更加伤阴的。
五味子,当归,麦冬—补阴
升麻,葛根的用药,那是一方面升脾,一方面升阳举陷,李东垣立清暑益气汤方是针对中暑有大便泄泻的症状的,而这个条文里没有这个症状,因此临床上,你要变化加减的。
姜枣协同参芪补气。
泽泻的运用,仍然在于祛湿,但这个湿是从小便走,而不能用防己发之,因为脉弦细迟芤,湿气宜从小便利
青皮,神曲行气消食,舌苔不厚者可减。
总之,你看到这个方子是:补气,祛湿,补阴,健脾,利水。
由此你也应该知道,水湿不等于阴血不虚。水湿+阴虚; 这样你得一方面祛水湿,一方面补阴,补血。
胖人多痰湿,他也有可能阴血虚,肥胖多的部分,都是垃圾,不能被人体所用。
这个清暑益气汤的禁忌:1 实证禁用,当然了,里面有补气的,实证用补气,那不更加气滞。2 但热无汗禁用, 黄芪固表,若有内热而闭当然不能用了。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八)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