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5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大光明云8:02:58
寒疝,乃是寒凝于下,属于肝经; 而胁下偏痛发热,胁下位隶属于肝胆经, 吴鞠通说为胆热,当然了,你说肝郁热也行,这样就变成了胁热而阴器寒,形成另类的上热下寒。
大光明云8:05:24
然而此症,究竟是要治疗胁下热还是寒疝呢,观其脉弦而紧,当属于寒无疑,而胁下热,乃是郁热也; 治疗当以暖下法; 大黄的问题,吴氏讲给肝胆郁热以出路。
大光明云8:06:00
细辛暖肾而散寒湿,属于少阴用药。
大光明云8:06:28
如此方中,加茵陈,虎杖亦为对路。
大光明云8:07:40
54、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乌药去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于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伙,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从大黄附子汤悟入,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下焦寒湿、湿热居多。而叶氏于妇科久病疝瘕,则以通补奇经。温养肝肾为主,盖本之《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也。
此外良法甚多,学人当于各家求之,兹不备载。
大光明云8:07:55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小茴香(炒黑,五钱) 良姜(炒,五钱) 青皮(五钱)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二粒) 槟榔(五钱)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大光明云8:10:22
此条相较于53天,53条寒热夹杂;此条纯寒无热
大光明云8:13:37
寒疝少腹,女子则会有经前期的痛经证,触摸小腹则冰凉。
大光明云8:16:25
乌药,木香,茴香,良姜,吴茱萸,荔枝核等均可暖小腹下焦。 青皮破行肝气,此肝脉不虚可用,观其所用的,巴豆, 槟榔,乃快行下焦的气药。
大光明云8:16:52
尤其是巴豆,用气不用形,更是开巴豆使用其气的门路。
大光明云8:18:15
他说,川楝子清小肠湿热,然此条文,未见热像,大概是疼痛不可忍而推测的结果。
大光明云8:20:42
但此条文教会我们解决下焦之滞的用药:巴豆与麦麸,川楝子炒,而后取川楝子而不用巴豆; +槟榔,形成快利下焦的药物,对于尺脉不虚的,大腹便便的病人,有重要的减肥疗效。
大光明云8:21:47
烈性药,监制得法,往往建奇功,如马钱子,鸦胆子等
大光明云8:23:30
55、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此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也;晚蚕砂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 茯苓(六钱) 寒水石(六钱)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去皮,三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大光明云8:26:05
评:湿温痿病,神昏窍阻,久病;这是总纲
大光明云8:26:30
然后症状在少腹硬慢,大便不下,这是病位
大光明云8:27:11
湿病不用下法,这是通例;
大光明云8:27:45
但临床上,如果见到少腹发硬,且大便下不来的,多数人会考虑到用大黄
大光明云8:28:29
此方,以从小便利湿热为主, 以猪苓,茯苓,蚕沙;祛湿利尿
大光明云8:29:55
寒水石,清肃肺气,由肺–肛门,然仍然不是大黄般的泻下之药,而是入于肛门口,具有清湿热的作用。
大光明云8:33:03
皂荚有毒,具有解湿热,通关窍的霸道之药。
大光明云8:34:36
56、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
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按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此条之便闭,偏于气虚,故以补气为主。盖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以硫黄,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胜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人详审其证可也。
半硫丸(酸辛温法)
石硫黄(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入药必须用产于石者。土黄土纹,水黄直丝,色皆滞暗而臭;惟石硫黄方棱石纹而有宝光不臭,仙家谓之黄矾,其形大势如矾。按硫黄感日之精,聚土之液,相结而成。生于艮土者佳,艮土者,少土也,其色晶莹,其气清而毒小。生于坤土者恶,坤土者,老土也,秽浊之所归也,其色板滞,其气浊而毒重,不堪入药,只可作火药用。石黄产于外洋,来自舶上,所谓倭黄是也。入莱菔内煮六时则毒去) 半夏(制)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开水送下(按半硫丸通虚闭,若久久便溏,服半硫丸亦能成条,皆其补肾燥湿之功也)。
大光明云8:36:55
热伤肺气,乃是耗气伤阴;湿伤肺气,乃是瘀滞不宣降;
大光明云8:37:48
大黄下有形之物,非下无形之结气。
大光明云8:41:46
湿邪气阻,1 此湿不夹热,故为寒; 2 此湿为气阻,故脉象滑而紧,沉取可得。
大光明云8:42:57
因此以硫磺暖肾阳; 以半夏降湿气。 此少腹触摸软而无硬,故无实结也。
大光明云8:44:00
57、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此浊湿久留肠胃,至肾阳亦困,而肛门坠痛也。肛门之脉曰尻,肾虚则痛,气结亦痛。但气结之痛有二∶寒湿、热湿也。热湿气实之坠痛,如滞下门中用黄连、槟榔之证是也。此则气虚而为寒湿所闭,故以参、附峻补肾中元阳之气,姜、术补脾中健运之气,朴、桔行浊湿之滞气,俾虚者充,闭者通,浊者行,而坠痛自止,胃开进食矣。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劳者,治以参、鹿之属,证属虚劳,与此对勘,故并及之。再此条应入寒湿门,以与上三条有互相发明之妙,故列于此,以便学人之触悟也。
术附汤方(苦辛温法)
生茅术(五钱) 人参(二钱) 浓朴(三钱) 生附子(三钱) 炮姜(三钱) 广皮(三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先服一杯;约三时,再服一杯,以肛痛愈为度。
大光明云8:47:34
56条湿致气阻,气阻为病主因;此条则是湿+寒+气虚,下迫肛门导致坠痛
大光明云8:49:38
此方,白术,人身补脾而升气; 附子暖肾阳;炮姜暖中,陈皮行气(下),厚朴宽中温走大肠。
大光明云8:50:12
人参–陈皮、厚朴,升降有序。
大光明云8:50:50
此,补脾,补肾,燥降胃肠湿气。
大光明云8:51:12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