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五十一)

2020-04-03

大光明云12:47:53
大家好,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大光明云12:48:27
47、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病,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大光明云12:49:20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

麻黄(去节,三钱) 甘草(炙,三钱) 桂枝(去皮,五钱) 芍药(三钱) 五味(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滓,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大光明云12:52:10
脉紧无汗,内有水湿,
大光明云12:52:45
以喘、咳痰稀,则证明水湿在上焦
大光明云12:53:38
用麻黄者,为其辛热而散,多为表不解
大光明云12:54:15
故外解风寒,内则温化水湿,是其主要的治则;
大光明云12:56:30
五味子,白芍者,反其道而行之,化水必伤阴, 以补阴血药辅助之。
大光明云12:57:29
观 伤寒论的小青龙汤条文:《傷寒論‧太陽病下篇》第113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第114條:「傷寒,心中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大光明云12:58:19
干呕,发热而咳,这个是条文的特点,与此处吴鞠通论述不同
大光明云12:58:57
表寒不解,可发热,卫邪相争,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呕。
大光明云12:59:44
此证辨热为卫邪相争,非为里热尤为重要,否则若里证者,则可清之。
大光明云13:01:16
后文,脉数有汗,乃是卫表虚,本应治以桂枝汤, 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可以引发发汗,今已汗多,故去之。
大光明云13:01:47
麻黄根者,与麻黄作用相反,同一植物竟然两种作用, 麻黄发汗,麻黄根敛汗。
大光明云13:03:16
原文:此条以经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明文,故补三焦饮症数则,略示门径。按经谓秋伤于湿者,以长夏湿土之气,介在夏秋之间,七月大火西流,月建申,申者,阳气毕伸也,湿无阳气不发,阳伸之极,湿发亦重,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令,湿水同体相搏而病矣。
大光明云13:03:43
秋伤于湿,秋可以伤,也未必伤于湿,
大光明云13:04:13
太阴湿土司天之气候,秋亦伤于湿
大光明云13:05:09
秋伤于湿,冬季则寒中带湿,遂为寒水+湿,容易的寒湿病。
大光明云13:06:07
喻氏擅改经文,谓湿曰燥者,不明六气营运之道。如大寒,冬令也,厥阴气至而纸鸢起矣。
大光明云13:06:58
纸鸢—风筝,比喻肝气始发而升。
大光明云13:10:55
原文:四月,夏令也,古谓首夏犹清和,俗谓四月为麦秀寒,均谓时虽夏令,风木之气犹未尽灭也。他令仿此。至于湿土寄旺四时,虽在冬令,朱子谓“将大雨雪,必先微温”,盖微温则阳气通,阳通则湿行,湿行而雪势成矣,况秋日竟无湿气乎!
大光明云13:13:15
四月者清明,进入立夏之阶段,因为刚刚进入,仍然有干木之气
大光明云13:14:03
脾主四时,即便是冬季, 出现大雨雪天气之前,气温会回升
大光明云13:15:15
原文:此其间有说焉,经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后而言,秋之后半截也。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而不体之日月营运,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病。学人遇咳嗽之证,兼合脉色,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阳弱,为前候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付物,自无差忒矣。即如此症,以喘咳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
大光明云13:17:09
仲秋,孟秋,季秋,此秋季三分,其中的季秋时令,划分为土时
大光明云13:21:19

大光明云13:22:32
为前候伏气:这个我们在讲运气七篇中有,司天不退位,以及在泉不退位,或不占位的讲法。
大光明云13:23:26
比如说,太阳寒水司天,运气支持这种司天,导致了,到四之气的时候,在泉不进位,仍然处于寒水司天的气候状态下。
大光明云13:23:52
这就是前候伏气。
大光明云13:25:21
原文: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以自汗脉数(此因饮邪上冲肺气之数,不可认为火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疏之汗。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大汗出减干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有汗去麻、辛不去干姜者,干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园(土象也,土性缓),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木象也,木性急,干姜岂性缓药哉!较之麻黄为缓耳。
大光明云13:25:46
此干姜与麻黄比较,麻黄中空而汗发迅速
大光明云13:26:18
且干姜得丙火 炼而成,能守中阳,麻黄则纯行卫阳,故其剽急之性,远甚于干姜也),细辛细而辛窜,走络最急也(且少阴经之报使,误发少阴汗者,必伐血)。
大光明云13:27:24
此论细辛很有意思, 发少阴汗, 少阴经循行于身体内侧,发则此部位出汗,若少阴非寒水之湿,发之必伤阴血
大光明云13:28:16
48、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于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气壅遏,肺气不能下达。音出于肺,金实不鸣。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 石膏(碾,三钱) 甘草(炙,二钱)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大光明云13:37:41
麻杏石甘汤,多数学者考评,乃治疗寒包火证,外有风寒,内有蕴热。
大光明云13:37:44
【出處】

《傷寒論‧太陽病上篇》第26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第27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大光明云13:39:12
石膏乃清阳明火之重剂, 此说无大热值得探讨,盖石膏,几乎没有用于清小热之时。
大光明云13:40:31
此48条条文亦说,双脉洪速,右大于左,乃气脉盛也, 说为热饮,即湿热之意。
大光明云13:42:02
然其论述,痰稀涎多指为湿,若兼见热,当有痰色黄相, 或呼吸气浊。
大光明云13:44:11
本方以麻黄透肺而宣,杏仁降肺,二药合用成,宣降之势而平喘, 石膏清里热,肺胃兼清。 甘草缓之,使其药力作用于上焦。
大光明云13:44:48
其祛湿开肺而未用防己,茯苓之品。
大光明云13:45:48
前者小青龙汤治胸中之水,后者以麻杏石甘汤清胸中痰湿热
大光明云13:46:16
此论放于下焦篇似有不妥。
大光明云13:46:52
49、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上壅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故以禀金火之气,破 瘕积聚,通用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然其性剽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大光明云13:47:35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苦葶苈(炒香碾细,三钱) 大枣(去核,五枚)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大光明云13:48:48
评:葶苈子也有真假之分,曾用葶苈子测试,其肃肺力甚弱,尝之竟然不苦。
大光明云13:49:39
此种救急之物, 与现在的病毒肺炎重症相应,可用于急重症治疗。
大光明云13:50:16
51、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桔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大光明云13:51:48
饮家反渴,这是指得了水饮病之人,湿邪本多,他本来应该是不渴,而竟然表现出了咳而不欲饮的病症,
大光明云13:53:06
这是因为两条原因:1 水夜输布不好,咽喉局部得不到润泽; 2 浊阴不去,清阴不上,不能起到润泽的作用。
大光明云13:54:09
既然水多,当然用辛温法了,这是药性中讲的,辛润的作用,非是辛具有润的作用,而是辛导致了水湿重新输布,而使得局部得到润泽。
大光明云13:54:39
否则,如果辛具有润的作用,则阴虚可吃干姜了。
大光明云13:55:32
上焦:加桂枝,干姜;张锡纯创理饮汤就是这个为主的方子。
大光明云13:56:46
下焦加:附子、生姜。生姜非下焦药, 附子用生姜以协同,则有助其升腾之势
大光明云13:58:26
《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咳无痰,劳咳胶痰,饮咳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其在上焦也,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咳,愈咳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咳定矣。
大光明云13:59:11
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咳矣。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
大光明云13:59:32
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大光明云14:00:26
此说之寒饮之:桂枝,干姜;枳实,陈皮;附子,生姜。
大光明云14:00:42
这是个通则,主要用药。
大光明云14:01:10
那么临床上,你看到病人水湿,口渴,肥胖,可以加茯苓,白术;
大光明云14:01:37
头晕入蒙,加胆南星
大光明云14:02:12
兼有热像,则以少量苦寒之物反佐之。
大光明云14:02:44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五十一)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