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四)

2019-11-23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11.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纷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 有燎原之势,化源连绝。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已之化也。亦燎原之势莫制,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与温热之邪合 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绍,乃?温病第一死法?也。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溏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
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 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 一曰阳明大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 则无非热邪深入,销烁精液,涸尽而死也。
犀角一两(水牛角代30g)生地黄八两(24g)芍药三两(12g)牡丹皮二两(9g)
太阴温病,病在上焦,热盛破血妄行,则会出现上出血, 肺开窍于鼻,则以出鼻血为多。扰及肝经,则眼可出血。犀角清热开窍要药,水牛角代替,多效果不佳。若用水牛角代替,可酌加薄荷冰。
生地补阴,芍药补阴,这是因为高热伤阴血,必须补之。唯独不能用当归,阿胶类,因为这两味性温,有助火之嫌,补阴而凉润的,生地,玄参,芍药,玉竹,首乌等,均可。且首乌有通便作用。但从补阴而凉的力量来讲,玄参、生地在前面。脉跳七八至,则为>90次/分,热数之脉,耗伤津液。所以他讲,叫做化源连绝,阴血提供不上去了。
温病死症,上中下焦都有。
1 ,肺之化源,化源,变化是源泉,肺气,肺阳,肺阴三者。相互的阴阳平衡;唯独不说肺血,没有肺血虚之类的,肺主气,为娇脏,其阴液,润泽肺腔,鼻腔。气阳主用,阴提供,二者平衡为化源,源源不断地提供宣降运动。今温病,热极耗阴,化源缺阴而绝,所以主死。上焦的心脏,心包等,由于热极耗血 ,则因阴血打伤,运行枯涩,成为热闭证。而外在的阳气,由于阴亏,阴不敛阳,而会导致阳气外脱。中焦死症:阳明郁滞; 脾湿热引发闭证而死。下焦则为热先伤阴,后伤精,则下焦的化生之源耗尽。

温病死症
温病死症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太阴温病,上焦出血者,更加伤阴, 表药耗散,用过的,说明热入里引发出血多,当清热凉血,而耗散的药,应该减少。
12.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塞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寒法。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太阴温病条文: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这些症状大都应该有, 微恶风寒不定, 但这里如果口渴严重的, 可以用雪梨浆方。
而且特标:甘寒法,而不是苦寒法; 甘寒就是寒凉润;苦寒就是寒凉燥。
学东西不要学死了, 你当然可以用黄瓜,西瓜,白兰瓜等凉性多汁的蔬果。
吐白沫粘滞的痰。这里面,痰色黄的,可以从热、从湿热考虑。粘痰,燥痰,多从热考虑。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温病的舌相,未必是黄色,这点一定要注意。舌苔微黄,色白都有,不过是出现了,舌苔开始发黄,舌体变红,那么预示温病开始变严重。
13.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五枚捣碎〕、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一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评:上焦太阴病,而后热邪病传之胸下隔上,就是剑突下的这个位置,那么它主要引发的是心烦,懊烦,心口窝这个地方难受。没有中焦证:中焦温病,涉及到的是,饮食,便秘这些问题。因此本条例是心烦、不安,并没有出现消化障碍问题。那么他说,用栀子豉方,其实5枚捣碎,豆豉18克,这个方剂量太小了,临床不管用。其实既然是温邪入侵太阴,而后到隔上位置,你还是应该用银翘散为基础方,加上栀子,豆豉来解决。
14.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故上条只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入包官而成痉厥也。瓜蒂、栀子之苦寒,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亦?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方也。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二钱〕、赤小豆〔二钱研〕、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煎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入参芦一钱五分。
评:这又是一个,从上焦下传,没有传到中焦的温病传变。心烦不安,通症;但出现了痰涎非常的多, 欲吐,他用的是吐法。古人用药非常规范,如果是现代人用,可能二陈汤就上去了。二陈汤,为降下化痰法。但这里,人家说是温病入到心窝的这个地方,没到中焦, 那么从上焦传,治疗的时候,应由上焦退出。或者辛凉透法,或者呕吐法来治疗。 那么 这里显然瓜蒂是用于催吐的,山栀子清心热除烦,有外发的作用,下行作用倒不是很明显。
参芦,就是人参的头,具有催吐的作用。那么催吐药有瓜蒂,参芦,仅仅这两味,在药典里,催吐药也不多。
药典:赤小豆甜酸,性平,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活血消肿,清湿热。此药之奇能, 按酸味敛收。甘味缓,此却能清湿热,利尿。
有问:既然赤小豆利尿,放在这个瓜蒂,参芦上,岂不是引气下行; 答:赤小豆清热,利尿才能去湿,走大便者下气甚重,走小便者,下气不重, 利邪水反倒有助于升清气。当然了,如果利水药过重,下行的趋势会大,比如说,葶苈子,大戟等
15.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渴乃温之本病,今乃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荣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

〔清营汤〕(见暑温门中)
寸脉大,是温病的特点, 或者浮大,或者简单说为大,摸起来有力。如果寸脉大,无汗的,内压向上,没有透邪之通路,这种病人,临床你量血压也会很高。如果寸脉仅仅是大,重按,其鼓动力不强的,血压不会高。舌绛,舌色有些发紫的意思, 他说这是因为热邪到了营分了。这个时候,皮肤你摸起来也比平时要热的多。当然这个目前的传入是轻症,没到定义上的营分证那么严重。
定义上的营分证如下

营分证
营分证

营分证,脉细数; 而这里的有太阴温病入营,还没有到达使得营阴亏损,导致脉细的那个地步。,寸脉大,不渴,身热是它的主症。舌绛而干–干则伤了阴的部分, 如果是病在太阴,或者气分,则渴; 不渴则上的是营分。 却没伤的那么严重。那么用清营汤治疗。
清营汤
【组成】
犀角3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竹叶心3克、银花9克、黄连5克、连翘9克、丹参9克、麦冬9克。
你看看这个组成:生地,元参,麦冬——-这些药加入,说明他是上了营阴的,所以对于细脉而兼见热邪的,它也治疗。去黄连:黄连燥苦,且入中焦为主,此病无中焦证,所以讲,去黄连,不会引邪深入到中焦。到此,你可以看到,有太阴温病–传变之隔上烦懊恼; —传变隔上粘稠痰多心烦—传变至营分不渴;三种传变。

太阴温病传变-1
太阴温病传变-1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四)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