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现在开始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温病的开篇用的是桂枝汤。我们曾经说过,风温外侵,入手太阴肺经,引发了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
那么,他用桂枝汤,主要的原因是微恶风寒,自汗出。这个地方他怎么解释的呢?
虽曰: 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博—–,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就是说,他认为这个太阴温病,夹杂有“风寒外传入”。那么就变成了“合病”了。
大家记得伤寒论讲的“合病”,“并病”吗?
合病就是多种病,一起发生。
并病:就是原来有一种病,它传变出另外一种病,原来的病并没有消失,因此二者在一起叫做并病。
显然他用桂枝汤认为,有风寒外传, 内有温邪,形成了内热,外寒的病症。我们通常把这种类型的病叫做“寒包火”,他用桂枝汤解决的是这个表寒,并未解决内温热邪。但通常来讲,桂枝汤的组成,桂、勺、姜、草、枣,其性偏辛温,虽然力量在表,但仍然有扰里之嫌,对于里的邪热有助邪的作用。一般来说,治疗温病,很少用桂枝汤,因为温病传变过快,可能上午微畏风寒,下午就变成了发热,高烧等,而畏风寒很快消失了。这个地方这样的说明一下。
下面开始学习第六条。
6.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络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麦冬、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温病轻剂用桑菊饮, 你看看用量也特别小,清代的一钱相当于3.125克,一两31克。一钱等于10分。所以这个方子显然用量很小。
而银翘散的用量较大,药引子的芦根汤的芦根用量也没有给出,大概应该在50克以上。
下面的几个加减法:
燥—+石膏、知母; 暮热燥—–认为是要入营血了,+玄参,犀角; 入营血—+生地、麦冬、玉竹、丹皮; 肺热甚—+黄芩; 渴—+天花粉。
燥,我们说过有寒燥,有热燥;此病为热燥,治以甘寒;因此用石膏、知母,当然你也可以加贝母,天花粉;那么他说肺热甚+黄芩,甘寒药也有清热作用,这里讲的热甚用的黄芩,显然黄芩是苦寒药,说明黄芩的清热力是大于石膏知母的。清热力:苦寒>甘寒。实际临床上,苦寒、甘寒药共用效果会更好。石膏+黄芩,这种配伍,比如说严重的风火牙痛,非此而不能解。暮燥热,晚上开始热盛,且燥渴; 晚上本来是卫气回流于内,身体脉外热盛以体内津液来平衡。如果内部津液不足,则入夜热盛。说明营血不足了,所以要用玄参,生地,藕汁等多汁的药来润这个燥,而且还要性质是凉的,入营血:这是具有明显的营分热,和血分热了,二者的区别在于血分热甚,干扰了情志,热陷心包。疯狂,谵妄,都是血分热的特点。
那么上面用的是滋阴凉血,其实还要加入开窍的药。 血分药,必须要加开窍药,麝香,犀角,冰片,薄荷脑之类的。
什么是血分证呢?
热入营分是什么症状,热入血分又是什么症状呢?

严重的出现躁扰不安,谵语,甚至昏迷。尽管都有扰神症状,但在血分热的这个阶段,最为严重。严重的扰神+热极出血,即为热传血分的特点。
继续说桑菊饮: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 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 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 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杏苏散方剂:【组成】苏叶(9g)、杏仁(9g)、半夏(9g)、茯苓(9g)、橘皮(6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杏苏散方子偏温,姜,苏叶,陈皮; 偏燥,半夏,陈皮;而大枣呢,如果没有虚脉,用之壅滞。温热病,治以辛凉,佐以甘味。你不用看内经都应该这样想。学过伤寒论后,你发现温病条辨,趋于近代,比伤寒论好好读。
7.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方论〕义见法下,不再立论,下仿此。
白虎汤在伤寒论的阳明经证,有用。这个条文呢, 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气分证。其特点为:大脉,大汗,大热,大渴的四大症。那么阳明经证,与这个气分证的区别在哪里?
1 传变不同:阳明经证下面的传为阳明腑实证,或者太阴证; 而气分证传变直接入营分证
。
2 气分证的脉见浮脉,且脉数; 阳明经证,脉洪大,未见浮脉。
其实临床见到这种症状,你的石膏用50–100克也可以。一两 30克,为最低限量。
8.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即于前方内,加入参三钱。
评:此为白虎汤证,但脉变了,浮大芤脉,芤脉,按起来如葱管,中空,主气大虚。且有喘,呼吸均困难,此主肺气无力。那么你按的芤脉也应在上焦寸部。所以此时加人参, 他说是9克,现代的人参没那么强的补力,+30克才可以。
9.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慓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 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觔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效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
评:弦细脉不可用白虎汤,其主要在细脉上,细主阴血虚,白虎汤乃透热外出的药物,固然不叫汗法,但其透热引邪外出,仍然是流失热,津液的方法。
脉细内阴不足,用白虎汤会更加耗伤阴血。不渴不欲,说明的是热盛并没有达到伤阴的程度,白虎汤重剂不适合。汗不出的热,说明热势不重, 或为郁热,非白虎汤治疗。
10.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去血中之表也。 加元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元参细生地方〕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锺服。
评:气血两燔:气分热,就是刚才讲的大汗,大脉,大渴,大热;血分热呢,这个是由气分热,经营分热,迅速地传到了血分,比较严重的速传。原文没有给出症状。
但我们应该知道,具有出血病–多指太阴肺的咳血等,神志极度烦躁。舌红绛,脉洪速,当出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洪脉可以降为滑脉。那么这个时候,用药:白虎汤+元参,生地,麦冬等。这是个基础方子,当然你可以加藕节(止血),丹皮,赤芍,等,出现谵妄的,加开窍药。
又讲了5条,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