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三十九)

2020-03-05
大光明云5:12:14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大光明云5:12:33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大光明云5:18:26
滞下,大便下的困难些,并不是硬结,而是有红白色的分泌,渴不多饮,说明的是内有水湿才不能多喝;小便不利,水液堆积大肠,走小便的反倒不利。
大光明云5:20:29
这种情形,你一看就应该利小便,把大肠的水湿从小便代谢出去。 那么,这个湿邪的夹热、夹寒不重,因此以芳香化湿利小便来治疗
大光明云5:21:55
方中:藿香梗,白豆蔻,陈皮,厚朴芳香燥湿。 浓朴就是厚朴的皮比较厚的,芳香力大的。
大光明云5:22:32
那么:分利小便的,茯苓,猪苓,通草,滑石。 滑石更有去湿热的作用。
大光明云5:23:27
观上述的条文,大便粘滞的,多用利小便的方式来解决,用药或温热,或寒凉。 或均等。
大光明云5:24:24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大光明云5:27:43
看到脱肛,一般来讲,我们想到的是补中益气; 但此条讲湿温下利,一定是大便秽臭,难下的, 用利小便而用寒来治疗温。
大光明云5:30:16
前方用滑石,有一定的清热作用,但力量不强
大光明云5:30:31
此方用五苓散+寒水石,利水清热力强
大光明云5:30:44
寒水石:辛、咸、寒。

归经:入肺、胃、肾三经。

功能: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主治:伤寒热盛,壮热烦渴,口干牙痛,小便赤少。

临床应用:主治与石膏同,但较少用。
大光明云5:40:27
93 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人参石脂汤方(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 赤石脂(细末,三钱) 炮姜(二钱) 白粳米(炒,一合)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大光明云5:40:58
阖:关闭的意思
大光明云5:42:00
久利,阳明不能关闭,那说明大便的次数太多, 每次拉一点点, 这种情形,要用塞通治法。
大光明云5:42:33
胃气固然以“通降为顺”,但即使通降也必须有序;徐徐而降;
大光明云5:42:56
肝气以升发为顺,当然也必须徐徐而升,否则成为上逆。
大光明云5:50:07
胃气下溜,通降过快。
大光明云5:50:53
方中:人参以升脾, 炮姜暖脾胃,白粳米阻溜;
大光明云5:51:18
赤石脂:补涩通滞。
大光明云6:10:59
赤石脂这个药是个很重要的治疗胃肠的药
大光明云6:11:37
一方面它可以涩滞以补漏(现代的胃肠溃疡病常用到它)
大光明云6:12:10
一方面可以化滞以排泄出秽物。
大光明云6:12:24
这是个双向作用的药。
【真诚】大光明云6:12:50
价廉而作用强。
【真诚】大光明云6:13:35
94、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甘草,加通运之茯苓、浓朴。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真诚】大光明云6:14:48
自利腑满,指的是大便通畅,然后肚子还大;小便清长,小便的水道也通;既然大小便通,为何还有腹满呢,
【真诚】大光明云6:15:45
脉濡而小,说明气虚,化水湿的气不足。
【真诚】大光明云6:16:10
有问,既然化水湿气不足,为何小便通利,
【真诚】大光明云6:16:47
答:此小便清长,非为正常,正常者见淡黄色,小便一天3-4次,
【真诚】大光明云6:17:23
而此清长者,小便量大,且色淡,人面色苍白,力弱。
大光明云6:18:48
水湿代谢,脾主运化,脾的运化中,其升清部分,为水谷精微;上清不足,则水过于下趋,引发小便清长。
大光明云6:19:29
此病作者认为阳虚,故以燥湿补阳为主,
大光明云6:20:00
方中:白术,厚朴燥湿; 茯苓利尿健脾; 附子、干姜暖中。
大光明云6:21:19
有问:既然小便清长,为何用茯苓; 答:茯苓不似车前子,泽泻等,有利无健; 茯苓乃淡渗药,不会强开下焦而利尿,淡渗作用是徐徐利尿,且有健脾作用。
大光明云6:22:38
此证:脾脉虚者,可加黄芪,麦芽; 湿重的:加藿香,苍术等。 然若体态偏寒,附子、干姜不能去掉。
大光明云6:27:38
9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此条较上条更危,上条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之真阳未败,此则脏阳结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故上条犹系通补,此则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附子粳米汤方(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大光明云6:28:50
评:自利不渴属于太阴,大便通利,不渴,属于太阴湿证。
大光明云6:30:29
那么,哕–逆气,嗝逆, 他讲这是由于冲气上逆的原因, 冲气上逆通指冲脉,归类于脏腑仍然于浊阴上逆,胃气上逆有关。
大光明云6:32:12
此方用人参补气;炙甘草补中,粳米收涩,附子干姜温阳。
大光明云6:32:46
但:前面说人参助湿; 炙甘草,粳米收涩不利于自利“不渴”
大光明云6:32:59
这个不渴代表的是太阴湿证。
大光明云6:33:48
故仍然应以,补脾,补阳,利湿药为主。
大光明云6:34:17
如果是:右关脉–脾脉细弱,然后再夹湿邪的
大光明云6:34:52
这样你必须一方面,补脾气,脾阳,脾阴,一方面祛湿止哕。
大光明云6:35:13
此时用人参,炙甘草,粳米以涩脾阴是可以的。
大光明云6:35:37
但此方仍然缺少祛湿的药物。
大光明云6:36:10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三十九)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