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
大光明云5:51:13
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应该买的
大光明云5:51:26
留作存书,很有价值
大光明云5:51:47
我初入门就是看他的书,影响很大
大光明云5:52:22
还有彭子益的,圆运动中医学,这个对于你理解五行的根本,很有帮助。
大光明云7:48:18
84.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加干姜、陈皮主之。
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乃偏于寒重而热轻,故仍从小柴胡法。若内躁渴甚,则去半夏之燥,加栝蒌根生津止渴。脉弦迟则寒更重矣,《金匮》谓脉弦迟者,当温之,故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陈皮温中,且能由中达外,使中阳得伸,逐邪外出也。
〔小柴胡汤方〕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大光明云7:50:07
少阳疟:往来寒热之意,如伤寒证,那就是伤寒少阳证的条文,上次我们说过,那就要用小柴胡汤。 渴甚说明的是津液不足了,内在产生燥热。 这个时候要加天花粉。
大光明云7:50:59
脉弦迟:弦又跳的慢, 此处脉应该夹有紧相
大光明云7:51:57
什么叫做紧脉–跳动像个绞索的绳子。一根线状的左右转动
大光明云7:53:25
这就代表寒甚了,此时当然要加干姜了。加不加陈皮,要看有没有湿气,概寒病,夹湿常见;夹风则是伤寒;夹燥不常见。
大光明云8:05:33
85.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厚朴草果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之证。舌白脘闷,皆湿为之也。寒起四末,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故寒起于此。渴,热也。当喜凉饮,而反喜热饮者,湿为阴邪,弥漫于中,喜热以开之也。故方法以苦辛通降,纯用温开,而不必苦寒也。
〔厚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厚朴〔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草果〔一钱〕、茯苓块〔三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中焦之疟,脾胃正当其冲,偏于热者胃受之,法则偏于救胃;偏于湿者脾受之,法则偏于救脾。胃阳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阴脏也,救脾必用甘温苦辛,两 平者两救之。本论列疟证,寥寥数则,略备大纲,不能偏载,然于此数条,反复对勘,彼此互印,再从上焦篇究来路,下焦篇阅归路,其规矩准绳,亦可知其大略 矣。
大光明云8:06:38
有人说,温病条辨用药一派寒凉,这个地方你看看,是温燥药;
大光明云8:06:50
阴疸用的是,茵陈四逆汤
大光明云8:07:31
温病条辨,看到温病,就以为全部用的是寒凉,这是因字废义,没学过。
大光明云8:08:51
此条文中:渴喜热饮,这条说明的是寒,不能说明湿,应该再加上“饮入不多”,然后后面接上,湿蕴之故。这样就完备了。
大光明云8:12:22
此药方就几味药,我们常说,你做病例分析的时候,要有方义,药义,你用药的目的是什么,要讲清楚。此方中:陈皮燥湿讲气,降胸隔中焦至下焦;厚朴:温燥降气从下焦降; 草果通降三焦湿寒;茯苓利水; 杏仁呢,通降三焦,开肺通腑,宣肺降气。
大光明云8:13:07
杏仁有毒,过量会导致氢氰酸在体内产生。有报道吃50粒死亡的案例。
大光明云8:13:24
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能生吃杏仁,尤其不能多吃
大光明云8:13:41
至于杏仁粉,为安全起见,你就不要喝了
大光明云8:14:07
杏仁入煎剂没问题,但也不要超量,10-12克差不多了。
大光明云8:14:38
过去认为,杏仁的毒,主要在外衣,和杏仁尖上。
大光明云8:16:11
现代检测,全部都有,用的时候,多个心眼;不像干姜,诊断对路你用个50克-60克没问题,杏仁不可多用。
大光明云8:16:49
86.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脉小弱 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秽暗者难治。噤口利属 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俗谓之泄泻)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 积热,老年肠虚积湿者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治,有者难治。
此痢疾之大纲,虽罗列难治易治十数条,总不出邪机向外者易治,深入脏络者难治也。谚云: 「饿不死的伤寒,(月真)不死的痢疾」时人解云: 凡病伤寒者,当禁其食,令病者饥,则不至与外邪相搏而死也。痢疾日下数十行,下者既多,肠胃空虚,必令病者多食,则不至肠胃尽空而死也。不知此二语乃古之 贤医,金针度人处,后人不审病情,不识句读,以致妄解耳。按《内经》热病禁食,在少愈之际,不在受病之初,仲景《伤寒论》中现有食粥却病之条,但不可食重 浊肥腻耳。痢疾暑湿夹饮食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殃,古人每云「淡薄滋味」,如何可以恣食,与邪气团成一片,病久不解耶?吾见痢疾不戒口腹而死者,不 可胜数。盖此二语「饿」字、「(月真)」字,皆自为一句,谓患伤寒之人,尚知饿而思食,是不死之证,其死者,医杀之也。盖伤寒暴发之病,自外而来,若伤卫 而未及于荣,病人知饿,病机尚浅,医者助胃气,捍外侮则愈,故云不死,若不饿则重矣,仲景谓风病能食,寒病不能食是也。痢疾久伏之邪,由内下注,若脏气有 余,不肯容留邪气,彼此互争则(月真),邪机内外,医者顺水推舟则愈,故云不死,若脏气已虚,纯逊邪气,则不(月真)而寇深矣。
汪按:疟痢二证,若不能薄味,药虽对证,亦不能效,其愈后坚壁清野之法,与伤寒温病相同,但疟疾至正气大衰之时,胃虚不能胜邪,俗人仍令禁食,亦大谬也。丹溪格致余论,俗言无饱死痢一条可参看。
大光明云8:19:36
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俗谓之泄泻)者易治—滞在大肠腑,先利后滞者难治—滞在胃,更加的深入些。
大光明云8:24:52
此条文讲痢疾治法,重要在于讲痢疾形成之理。
大光明云8:25:12
痢疾暑湿夹饮食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殃,古人每云「淡薄滋味」
大光明云8:26:01
暑湿+饮食内伤+秽气,三感可成痢疾。
大光明云8:27:20
痢疾:腹绞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下。
大光明云8:27:35
便前腹痛,急欲大便,叫“里急”。大便时急迫欲便,而有便不尽之感,叫“后重”。[2]
大光明云8:29:37
87.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既自利(俗谓泄泻)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性,故滞,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输,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曰欲作,作而未遂也。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不分水,膀胱不渗湿也。故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其滞下之路也。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痢不在用之。
按浙人倪涵初作疟痢三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妄医者,误汗、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沈?不起,痛心疾首, 而有是作也。然一概禁之,未免因噎癈食,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语,是安于小成,而不深究大体也。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 清则清,可补则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成见也。至于误之一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二钱〕、广皮〔一钱五分〕、厚朴〔二钱〕、木香〔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大光明云8:33:04
评:自利,拉的应该爽快,不爽,拉的不透畅,就是俗语说的那个,大便粘便池子,大便不硬,粘腻的不爽。
大光明云8:34:32
+腹中拘急,这都是有湿气的表现,小便又短,更表示湿邪在大肠,那么就分利法
大光明云8:38:13
方中:以猪苓,茯苓,泽泻,开其水道; 以苍术、陈皮、厚朴,木香,温燥其湿; 以黄芩去湿热。
大光明云8:38:45
此湿温均等,故祛湿温燥,寒燥均匀用药。
大光明云8:44:38
用别的药可以不?
大光明云8:44:46
原理一样就行
大光明云8:46:16
比如说:用茯苓,车前子,地肤子,椒目以开水道;用草果,白豆蔻,草豆蔻,大腹皮,砂仁,以温燥其湿;用茵陈、虎杖以去其湿。
大光明云8:47:10
那么,方子就变成了:茯苓12,车前子15,地肤子10,椒目15,草果6,白豆蔻15,草豆蔻10,大腹皮10,砂仁12,茵陈10,虎杖15.
大光明云8:47:34
这何不是于上面的方义一致呢
大光明云8:47:59
药不同,理同就行。
大光明云8:48:09
理不通,绝对不行。
大光明云8:49:53
如果你看这个人,偏瘦些,又得了湿温邪,你用了这些燥药,担心伤血,你就加点白芍就行了。
大光明云8:50:06
88.暑温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知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此证乃内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立方之法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以二活二胡合芎穷,从半表 半里之际,领邪外出,喻氏所谓逆流挽舟者此也。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 之源,痢之初起,增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瘴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此方在风温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 兼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独活、茯苓、川芎、枳壳、柴胡、人参、前胡,桔梗〔以上各一两〕、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汪按:噤口有虚实之分,此方虚者固不可用,即实证亦惟表证重者当用,若中焦湿热壅滞,当丹溪人参、黄连法,虚者当于理中等法求之。
大光明云9:11:25
评:此病素有水湿,所以里症急,大便粘滞难下,而外感风寒,导致恶寒发热,以及往来寒热。
大光明云9:11:42
恶寒发热,太阳证; 往来发热少阳证。
大光明云9:12:05
这是太阳+少阳+内有水湿的病机。
大光明云9:12:45
所以用方为外以解表为主,内利水湿为辅助;
大光明云9:14:28
方中: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以解表风寒; 桔梗开胸引药上行以助力, 枳壳开胸外散郁滞;
大光明云9:14:52
人参+茯苓,补脾利水。
大光明云9:15:17
请大家注意,健脾于补脾不同
大光明云9:15:57
健脾:脾脉不一定是虚的,当为湿邪所困,叫做健脾,那么草果,茯苓,苍术等都有健脾作用。
大光明云9:16:33
补脾:特指脾脉虚弱,则用药为,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具有补益的作用。
大光明云9:21:56
89.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厚朴〔二钱〕、木香〔一钱煨〕、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大光明云9:26:21
评:滞下,到后面的加减法,滞下白色,红色等,已经转化为痢疾。
大光明云9:42:07
未转化为痢疾前,就是上述开始的条文。 芩连清湿热;陈皮厚朴木香,燥湿下气。 白芍补血止腹痛。
大光明云9:43:22
肛坠说明压迫严重,里滞严重,要用快利的槟榔。
大光明云9:44:49
白滞,白痢,大便伴有白色的液体状物,认为是寒滞,故用附子,但附子性上,加大黄以制之。
大光明云9:46:08
红滞,大便下血,却是难下,加少量肉桂以活血快下,大量大黄以监制,防止其热,而利用其活血快下的作用。
大光明云9:47:38
红积,指的是血块;红滞,指的是红色粘液。
大光明云9:48:07
所以,红积用当归尾,红花,桃仁。
大光明云9:48:27
为何不用当归呢,因为这是下焦的病,当归尾活血化瘀。
大光明云9:49:02
食积用山楂,这个你要看舌苔
大光明云9:49:25
总结上述,现在的这个滞下也很多,未必都会发展成痢疾
大光明云9:49:44
饮食厚腻,大便秽臭,滞下者常见。
大光明云10:07:47
90.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汤治痞之由来,而滞自止矣。
大光明云10:09:41
前面的条文出现滞下大肠为多;此条文现滞下现象,病结在中焦痞,
大光明云10:09:47
所以用泻心汤治之。
大光明云10:09:57
今天到这里
大光明云10:20:44
学这些东西,自己再整理一遍
大光明云10:20:57
记不住没关系,把它打印出来,贴墙上
大光明云10:21:08
经常看看,以后就熟悉它们了。
歌行(1297092263)10:21:17
老师,陈皮的使用有什么禁忌?
大光明云10:21:54
陈皮香燥,凡是粘稠痰,禁用
大光明云10:22:30
古时生活水平不那么高,吃个猪肉还得过年的时候
大光明云10:23:02
寒湿病,湿温病的湿,比较清稀
大光明云10:23:11
一般的燥药效果很好
大光明云10:23:27
现在人的湿,往往伴随着浊气,
大光明云10:23:33
夹杂油腻所导致的
大光明云10:23:51
所以,这类油腻+湿的病人一定要忌口
大光明云10:24:09
少油,清淡,那么祛湿药作用就好
大光明云10:25:12
如果不忌口,用了香燥药,诸如草果,陈皮,藿香之类的,会导致湿没有出去,燥上去了,形成了“燥痰,顽痰”,咳不出来
大光明云10:25:23
留在身体里面,变生他病。
大光明云10:25:55
痰应该以稀化,咳出,作为正常的治疗。
大光明云10:26:23
湿呢,如果不夹痰,当以香燥,兼立小便为治疗方法。
大光明云10:26:58
有时候,西医的一些检验指标,也可以作为一个因素
大光明云10:27:17
比如说,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胆固醇高,
大光明云10:27:29
这类病人,你用香燥药就要小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