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三十六)

2020-02-28

大光明云7:42:59
大家好
大光明云7:44:36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大光明云7:46:12
76.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此素积烦劳,未病先虚,故伏邪不肯解散,正阳馁弱,邪热固结。是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厚朴佐草果泻中焦之湿蕴,合姜半而开痞结,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热。脾胃兼病,最畏木克,乌梅黄芩清热而和肝(俗以乌梅五味等酸敛,是知其一莫知其化也,酸味兼厥阴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合用,开发阳气最速,观小青龙汤自知)。疟来日晏,邪欲入阴,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赖草果。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知母〔二钱〕、半夏〔三钱〕、厚朴〔二钱〕、黄芩〔一钱五分〕、乌梅〔一钱五分〕、花纷〔一钱五分〕、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大光明云7:48:12
疟来:往来寒热,日晏:接近傍晚的意思。
大光明云7:51:40
背寒,胸中痞结; 后背寒,前胸痞结,这个痞有阳明热在里面,观其用药,也有肝热在里面,这个阳明热+肝热—对应脾寒。
大光明云7:51:55
那么脾寒如何产生背寒呢,
大光明云7:53:29
这是因为卫气的原因,卫气产生的条件之一是脾胃的精微,脾寒,卫气的温煦功能受到影响。所以脾寒不仅仅有腹泻,食欲差,大便稀,四肢拘急的症状
大光明云7:53:34
还有背寒的这个部分;
大光明云7:54:47
当然了,寒湿伤脾引发背寒只是一种可能,而背寒由寒湿伤脾产生,也是一种可能。
大光明云7:55:47
这条,看好像没谈热证,但他的一个“疟”字,即表示往来寒热了,有的时候,疟证也有寒热分配的问题在。
大光明云7:58:33
那么看看这个方子:知母,花粉,清胃热; 草果、厚朴燥湿健脾,草果主中下焦,厚朴主下焦; 半夏、姜汁,开胸部痞结; 黄芩、乌梅清肝热。
大光明云7:59:30
其实你看这条,就应有个疑问:疟,背寒等,这个寒是湿寒,还是干寒, 那么同理这个热是湿热,还是燥热。
大光明云8:00:13
因为条文中用的知母,天花粉属于甘寒药物,它对应的是燥热的病症。
大光明云8:00:27
治疗湿热的,用的是三黄之类的。
大光明云8:01:27
这里用知母,天花粉—就要疑问病人是不是有阳明燥热,大渴,大热,等症状。
大光明云8:01:58
这个方子里面有黄芩,
大光明云8:02:27
黄芩+知母+天花粉呢,据说,苦寒+甘寒,清热显著,
大光明云8:03:09
所用药,为何这样用,必须解剖式的分析清楚
大光明云8:03:40
那么肝热呢,他用的是:黄芩+乌梅;
大光明云8:04:11
其实与:黄芩+白芍的道理一样,不过乌梅的平肝之力,强于白芍。
大光明云8:04:33
但应该知道乌梅酸收的作用,不利于湿邪。
大光明云8:05:30
但草果之燥湿强于乌梅之湿的,你要是用苍术,白豆蔻之类的,恐怕抵抗不了乌梅的敛湿之性。
大光明云8:06:40
原文:按此方即吴又可之「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治中焦热结阳陷之证,最为合拍,吴氏乃以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者知法度,为学者立模范而已,未能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苦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 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者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 分两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大光明云8:07:58
达原饮配方组成:槟榔二钱(6克)、厚朴一钱(3克)、草果半钱(1.5克)知母一钱(3克)、芍药一钱(3克)、黄芩一钱(3克)…
大光明云8:09:18
去槟榔+姜汁,槟榔主治中下焦的郁滞,显效的药物。
大光明云8:10:04
如果痞结在胸隔出,用半夏+姜汁开胸,这只是不严重的时候可以,
大光明云8:10:22
痞满重症,非以瓜蒌开不可
大光明云8:10:57
热痞:用小陷胸汤; 寒痞:加干姜,桂枝。
大光明云8:12:30
77.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此谓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碱寒法。

人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实〔一钱〕、干姜〔一钱五分〕、生姜〔二钱〕、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大光明云8:58:23
胃阳伤,通降功能降低,则会反逆而上;这样吃不下,大便也难下;自然就不感觉饿,没吃东西,自然也不会饱。 渴而不想喝,有两条原因,一个是内有湿邪,输布不均;另一个是气逆喝不下。
大光明云9:01:21
那么,这里他既然讲要存阴,说明的是,疟原由湿热所伤,现在热盛导致了阴虚。
大光明云9:02:53
原文: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证之定例,盖别脏之与腑,皆分而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脂膜相连耳。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 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圆泻心汤,立万世法程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证疟邪扰胃,致令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 合法者何?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 人则以为胃病已耳。
大光明云9:18:24
此评论讲: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证之定例,这是伤寒论的厥阴证的乌梅丸就这样立方的。
大光明云9:19:15
因为肝胆同病,肝喜温,胆喜凉;千万不要以为肝喜温,就总用热药。
大光明云9:20:11
肝喜温,那是肝阳正常的功能,不要以为肝阳不好,肝阳居于本位就好,肝阳火在肝位,在中下焦这个右侧的位置上,
大光明云9:21:09
徐徐阳气动,肝阴血支撑,沿着身体的左侧为主而上行,上到上焦则变成了清气。
大光明云9:21:50
所以:肝阳的病态有两个;一个是升发的过烈,称之为肝阳上亢
大光明云9:22:32
一个是火不居相位,上炎于上,导致面红耳赤,眼睛红黄等,称之为肝火上炎。
大光明云9:22:41
当然了,也有肝阳虚的。
大光明云9:25:10
这个方子,也是仿效寒热共用治法。 以前我们说过;黄连+干姜,生姜,沟通上下,止呕。 人参你要看脉虚,就必须用上,用以升脾;枳实降胸气。 牡蛎涩阴。
大光明云9:26:09
牡蛎的问题:应该用生牡蛎,煅牡蛎收涩力大,鉴于此病症,逆而不便, 会引发大便更加难下,如果我用药,不会用这个牡蛎。
大光明云9:26:57
龙骨、牡蛎固然收敛,但它这种敛,不仅仅是从上向下的这种敛,而且还有从下向上的这种敛,
大光明云9:27:38
其实就是药气“趋中”的作用,补中药要是用这二味,效果会更显著。
大光明云9:30:13
78 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连心,五钱)、火麻仁(四钱)、生白芍(四钱)、何首乌(三钱)、乌梅肉(二钱)、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此条与上条不饥不饱不便相同。上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此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也。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两条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
大光明云9:38:21
评:这个又是湿热伤阴了, 伤的是胃阴,所以不能多吃东西,一吃东西就会烦热, 此条比较于77条,没有气逆不降,而是不能纳食,往往见那种消瘦,发热,那种热还有点湿漉漉的。
大光明云9:39:27
那种热叫做潮热,多为午后发生。
大光明云9:40:37
方中:麦冬,白芍,乌梅,知母,以滋阴; 火麻仁润肠通便;首乌补血通便。
大光明云9:41:11
治疗法则没问题,显效不?
大光明云9:41:50
临床上,宜酌加:石斛,玉竹。
大光明云9:44:47
疟伤胃阳,胃阴。这两条说完。下面说疟伤脾两条
大光明云9:45:05
79.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也。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此偏于热甚,故清凉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枳实〔一钱五分〕、白芍〔三钱〕、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大光明云9:52:51
评:这种脾疟在伤寒论的厥阴章里面可以看到相似症状,四肢冷,心胸中热,呕,烦。
大光明云9:56:50
此脾肝胃三者皆病,寒于四肢则脾阳受损,中有呕,则胃气上逆,热聚心胸,烦,则有胃热,肝逆。
大光明云9:59:39
寒起四肢,他说是脾阴伤,一般来讲我们说它是脾主四肢的输布脾气的能力差了,当然了,如果说脾阴上,那么脾必是气阴两虚;如同我们说血虚,一定伴有气虚;脾虚如果我们不讲脾血虚,只讲脾阴虚的话,它应该伴有脾气虚。
大光明云10:01:50
所以,补脾阴的:他用白芍,我们以前讲,补脾阴的,用山药,芡实,白莲子之类的,这类药主要是补脾阴而实大便; 白芍呢,用于肝经上,主要是补肝血,治疗脚抽筋之类的,
大光明云10:02:19
四肢拘急症状,常用白芍来解决。
大光明云10:02:38
四肢冷的,则是干姜,肉桂,桂枝之类的药物
大光明云10:03:01
这个病:四肢冷,胸腹热,热为主,所以不能用姜桂暖四肢。
大光明云10:04:19
清热为主,兼补血。又是用泻心汤类的方子,不过这里没有用干姜,只是用姜汁。 半夏来止呕。
大光明云10:04:42
你看看这个方子,就会觉得,到四肢的药几乎不够
大光明云10:05:20
这样你可以加点路路通,海桐皮之类的,来沟通内外。
大光明云10:24:19
80.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此偏于太阴虚寒,故以甘温补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肃能清邪热,甘润不伤正阴,又得气化之妙谛。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生姜〔一钱〕。水二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大光明云10:27:08
评: 脉濡,指的是弱脉,故用人参, 寒多热少,用生姜。
大光明云10:29:22
一钱3.7克的用量,一共6钱的药,煮而直接喝,不会起什么大的作用,
大光明云10:29:38
就是炒菜生姜,也会用很多
大光明云10:30:22
此方治病,作者说是因为煮好后,放在碗里不用盖上,露一宿。
大光明云10:30:42
然后再温一下服用
大光明云10:33:08
此处讲的中焦湿温病是在7-9月间,露水下来,在晚上,其露水多有滋阴,清虚热的功能,其寒力不是那么强,主要用于透解郁热。
大光明云10:33:16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三十六)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