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大光明云5:51:45
今天学习温病条辨中焦篇的湿温篇。
大光明云5:52:24
前面我们学了中焦篇的寒湿篇,这篇是湿温篇
大光明云5:52:42
时间段相同,大致在7-8月间,
大光明云5:53:03
有说,既然都在农历7-8月间,为何说寒湿,又说湿温呢
大光明云6:09:07
因为季节的寒热,即包括了运,又包括了气
大光明云6:09:28
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等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大光明云6:09:57
所以,有规律性的四季,也有变化的客气,司天干扰。
大光明云6:10:19
因此才存在暖冬,或寒极之冬
大光明云6:10:51
秋燥,或者太阴湿土迁延不断,到了该燥的时候,不燥等等
大光明云6:11:06
这些可以通过运气学来推断。
大光明云6:11:12
下面我们进入条文
大光明云6:11:48
54.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络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大光明云6:15:23
评:湿热在上焦未清,说明上焦仍然有湿热,那么这个上焦湿热在哪里呢,他讲:神识如蒙,眼睛也是朦朦胧胧的,头上就像裹了块布,这是上焦的湿气,犯的是头部, 至于肺系的问题咳嗽,喘等证没有;
大光明云6:16:53
然后呢,还有点神昏,热相可以导致,这是夹湿的热相,却不是热入心包那种严重的高热, 凡是湿热,一般来讲体温不会太高。
大光明云6:17:43
那么,你看这个人的面色,发红,湿漉漉的。 绝对不是那种面色苍白之相。
大光明云6:18:45
里虚内陷:当有腹部喜暖,大便不实的症状。
大光明云6:19:41
那么脉呢:他讲,脉缓,这个缓脉应该是按之无力的虚脉,否则断没有用人参之理。
大光明云6:20:28
中阳亏损,或素体脾寒,或用药误下。
大光明云6:24:07
那么中阳亏损的进程怎么样呢
大光明云6:24:19
首先是脾胃气虚,脾气虚为主;
大光明云6:24:23
然后是脾阳虚
大光明云6:24:35
然后波及到下焦,形成肾阳虚
大光明云6:24:55
大家不太熟悉,胃气虚,
大光明云6:25:25
胃气虚指的是通降无力,上泛呕逆。
大光明云6:26:42
所以,补胃气的药,尽管药典上没写,但你应该知道,用诸如:陈皮,半夏,白术,苍术,大腹皮,厚朴等,这种下行的药,它们对于胃气都有通降的帮助
大光明云6:28:17
乃至,石头类的重镇之药,也在间接的对于胃气的通降,起到帮助作用,但你要知道,降下过重,则干扰了脾的升清,肝的升发,所以中医讲究平衡,气机的升降有序谓之平衡。
大光明云6:29:07
有的人啊,抠字眼,钻牛角尖,他认为平衡就像平衡木一样,两边重力相同,中间平衡点为零,
大光明云6:29:26
所以中医不应该用平衡这两个字
大光明云6:29:59
问题是,人家表达平衡,不是他所认识的那样,凭什么按他理解的平衡那样来定义平衡呢
大光明云6:30:38
其实,你看佛经也一样,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的多了去了
大光明云6:31:18
这就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
大光明云6:32:21
因为经典的传承跨越千年历史,翻译者的水平不一,地域不一,习惯用语不一,因此,强求字义统一那是不可能的
大光明云6:33:02
按经义解释最为妥当,反对那种不看经典,度娘搜索的方式来说明问题
大光明云6:34:31
这个方子他选用的是泻心汤类
大光明云6:34:42
治疗那种上热下寒的方法。
大光明云6:37:16
我们看看方子:人参补脾肺之气; 干姜暖脾阳针对的是湿寒入中焦; 枳实苦燥,降湿寒,沟通上焦、中焦, 黄芩、黄连燥湿清热, 白芍互阴
大光明云6:37:43
关键在于:黄芩、黄连—干姜,这种这个配伍的气机走向
大光明云10:18:17
黄芩清上焦火,黄连清中隔火为主, 干姜暖脾,更趋于下;这样的调解来清上暖中。
大光明云10:18:53
有说,既然湿热上焦未清,当用金银花,连翘等清上焦热,何以用黄芩,黄连清热。
大光明云10:20:08
答,1 上焦湿热,应治以苦寒;2 此病症未见浮脉,说明湿热入里,尽管有少许的上焦热相,但脉不支持,故不能用宣散透热法,只能用清理下行法。
大光明云10:30:24
55.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法也。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二钱〕、桔梗〔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壳〔二钱〕、郁金〔二钱〕、香豉〔一钱〕、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按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山栀轻浮微苦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 故用重;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 出,以概其余。
大光明云10:36:14
湿热受自口鼻,本应该邪入肺,现没有入肺,而是沿着膜原直走中道,膜原即身之网膜,那种白色膜状物质,系三焦之网膜, 其中聚集较多的地方有胸隔位置,和肚脐下。
大光明云10:37:18
此说募原直走中道,直接导致了中焦症状,体现为不饥不食,不饿也不想吃东西。
大光明云10:39:01
此用三香汤:把这个湿热之邪从中焦推回上焦去,而清之。
大光明云10:39:54
方中:瓜蒌皮, 桔梗,枳壳,开胸而上行。
大光明云10:40:54
此用药之讲究,瓜蒌仁,清燥痰而下行; 瓜蒌皮,清痰结而达表; 全瓜蒌上下均清。
大光明云10:41:17
枳实开胸而下行,枳壳开胸而旁散而行
大光明云10:41:41
桔梗开胸而引药上行
大光明云10:42:08
豆豉解郁性生散。
大光明云10:42:34
郁金清热解郁
大光明云10:42:56
黑山栀子,清中上焦郁热除烦,
大光明云10:43:46
总之,此药方用药组成引药上行而发散, 降香末温燥以祛湿。
大光明云10:44:34
看古典,方子的用药,越来越精,分析越来越细。
大光明云11:03:10
56.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二杯,分三次服。
大光明云11:05:05
中焦篇的湿热证,当热证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可以导致神识昏迷,当然白厚热蒸头胀, 蒸–胀,这都是湿热的征象,呕逆, 舌白滑,渴而不能饮(表示水湿多的额意思。)
大光明云11:05:30
尽管我们前面说湿热大多导致体温发烧不会太高
大光明云11:05:46
但真的烧起来,也会导致神识昏迷。
大光明云11:05:57
此时当清热开窍为第一要务
大光明云11:06:29
开窍清热后,在以清热利湿的方子来祛湿。
大光明云11:11:36
57.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
按:《金匮》橘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柿蒂乃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毕矣。
〔新制橘皮竹茹汤方〕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钱〕、竹茹〔三钱〕、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括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大光明云11:28:49
此病乃是湿热扰胃,导致胃气,引发诸呕症,所以甘味不可,参芪亦是不可,应以降气祛湿法治疗,这是基础方,当然你可以加茯苓,车前子类。
大光明云11:30:29
58.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再按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方〕
霍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方论〕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祇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大光明云11:36:56
此但中焦升降法,尽管讲三焦湿郁,病在中焦升降。
大光明云11:46:33
中焦严重的不升,就会发生泄泻; 严重的不降,就会发生呕逆; 轻症呢,大便不爽,腹胀,而这都是胃气不降之证。
大光明云11:46:56
但要降胃气,必须兼提脾气,不升不降。
大光明云11:49:13
所以方中:藿香,陈皮,厚朴,大腹皮都是温降胃气, 茯苓利湿; 杏仁取润通大肠; 而麦芽生脾气,茵陈祛湿清解郁。
大光明云11:49:42
关于升脾气的药, 羌活,防风都有升脾的作用。
大光明云11:50:11
关于麦芽,张锡纯认为它升肝气,而不带动胃气上逆,引发呕。
大光明云11:50:19
各家说法不一。
大光明云11:51:46
此处的用药的方义,作者说的很明白,连藿香用梗不用叶都加以说明
大光明云11:51:58
观察非常细致
大光明云11:52:04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