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三十一)

2020-02-17
大光明云5:04:14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大光明云5:04:54
51.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按霍乱一证,长夏最多,本与阳虚,寒湿凝聚,关系非轻,伤人于顷刻之间,奈时医不读《金匮》,不识病源,不问轻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气散,轻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气散中加黄连、麦冬,大用西瓜, 治渴欲饮水之霍乱病者,岂堪命乎?瑭见之屡矣,故特采《金匮》原文,备录于此。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荣卫不乖不寒热,以不饮水之 故,知其为寒多,主以理中汤(原文系理中丸,方后自注云:然丸不及汤,盖丸缓而汤速也;且恐丸药不精,故直改从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 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若热欲饮水之证,饮不解渴,而吐泄不 止,则主以五苓,邪热须从小便去,膀胱为小肠之下游,小肠火腑也。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也,太阳不开,则阳明不阖,开太阳正所以守阳明也。此二汤皆有一 举两得之妙。吐利则脾胃之阳虚,汗出则太阳之阳亦虚,发热者浮阳在外也。恶寒者,实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阳不荣四末,手足厥冷,中土虚而厥阴肝木来乘病 者,四逆汤善救逆,故名四逆汤。人参、甘草守中阳,干姜、附子通中阳,人参、附子护外阳,干姜、甘草附中阳,中外之阳复回,则群阴退避,而厥回矣。吐利止 而身痛不休者,中阳复而表阳不和也,故以桂枝汤,温经络而微和之。

〔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
大光明云5:07:15
腹中痛,上吐下泻称之为霍乱,这是广义霍乱,因为他是以病的症状来命名的,而遭受霍乱菌引发的上吐下泻的那个是狭义霍乱,因为有的上吐下泻,腹痛的,检查并无霍乱杆菌。
大光明云5:08:42
—-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这是阳虚至极,一定要上四逆汤的。
大光明云5:11:25
至于发热恶寒这个病症—他讲发热是浮阳在外,恶寒是实寒在中。 所以发热恶寒未必都是表证。
大光明云5:13:09
身痛者有小剂量桂枝汤和之,这句话告诉你的,并不是脉浮缓,自汗出才能用桂枝汤
大光明云5:13:43
身痛,体寒,也可以考虑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的方气是分布于表的。
大光明云5:14:44
这里还有一条,必须注意,脾虚者泄; 胃虚者呕。 那么调益脾胃就是升脾降胃,这是治疗大法。
大光明云5:15:35
原文:〔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 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被。
大光明云5:17:41
下面的这个加减法,你就可以分析出来,在吴鞠通眼里,这个“白术”起什么作用了
大光明云6:04:15
他说,肚脐这个地方跳动的时候,表为肾气虚,要把白术去掉,加肉桂; 吐的多了,去掉白术,加生姜; 这个吐是上逆,肚脐跳是下虚,都要去掉白术,显然他认为这个白术有“升气”的作用。
大光明云6:07:03
药典:白术温甘苦药,入脾经、胃经;功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安胎。
大光明云6:07:34
那么观察它的气机走向,补脾则升清、燥湿; 益胃则下行。
大光明云6:07:54
苦味以降; 甘温略升。
大光明云6:08:20
显然它是升降药。但上文吴鞠通认为它是升多于降的。
大光明云6:09:31
腹中痛者加人参–他认为是气虚致痛
大光明云6:10:18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腹胀满,本来白术可以燥湿补脾益胃的,这里要是胀则去掉
大光明云6:11:01
以前我们讲中药学的时候,曾经说: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
大光明云6:11:34
守则呆滞;走则滑利;故腹胀者去白术。
大光明云6:12:51
〔五苓散〕猪苓〔一两〕,赤术〔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六钱〕,桂枝〔五钱〕
〔加减法〕腹满者加厚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搧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五钱〕(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汪按:湿温、湿疟、寒湿、中寒等证,皆有阴盛格阳。若春温、风温、暑热、温疫、温毒,非犯逆则绝无此证,虽或病前病中,兼犯房劳遗泄,亦断无阴证,而阳盛 格阴者,则往往有之,俗医传派不清,临事狐疑,失之毫厘,人命立绝,此条与温热门中中下焦阳厥数条参看,庶乎临证了然,厥功巨矣。
大光明云6:14:51
五苓散方剂:如果这个病人腹满胀的,不可加白术,而加快利的陈皮,大腹皮。
大光明云6:18:05
既然已经确定为寒湿,那么你放点热药是有利祛湿的。
大光明云6:18:18
因为湿本属阴邪。
大光明云6:18:33
另外就是这个祛湿法。
大光明云6:19:05
原则上以淡渗通利为主,而不是以香燥为主。
大光明云6:20:30
香燥者:如苍术,陈皮,半夏,白豆蔻,草果,草豆蔻等,这些燥药具有燥湿的作用,但如果湿太多,在这些燥药的作用下,可以敛湿为痰,并非把它们都祛除了。
大光明云6:21:07
所以,湿邪而不稠的,当用“淡渗法”治疗
大光明云6:21:27
即通过五苓散之类的方剂,通过利小便而排出去,
大光明云6:21:52
如果湿邪比较严重的,加燥湿的药物。再严重的,加温阳药。
大光明云6:22:23
当然了,金匮还讲上焦湿邪的治法,有汗出而利小便的。
大光明云6:24:54
后面这小段讲的是季节之病,暑秋季节,房事不节,有可能犯阴盛格阳。
大光明云6:25:47
原文:〔四逆汤方〕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中虚更急,不用人参,何以固内?柯韵伯伤寒注云: 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欬,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 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以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有脱落耳,备录于此存参。
大光明云6:27:41
这句话——-但温不补,何以救 逆乎?——-
大光明云6:28:10
他说,用了附子干姜炙甘草,这个叫做“但温”,并不是补
大光明云6:28:27
必须加“人参”,这个才叫补
大光明云6:28:50
所以,不要以为,附子干姜肉桂就是补药,它们只是温里药而已。
大光明云6:29:30
比如说金匮肾气,它是温肾阳, 并不一定表示补肾气。
大光明云6:41:18
52.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肝脏血,主筋,筋为寒搏急而转。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加桂枝温筋。防己急驱下焦血分之寒湿。薏仁主湿痹脚气,扶土抑木治筋急拘挛。寒甚脉紧,则非纯阳之附子不可。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得卧则勿令服。
大光明云8:45:52
寒湿致霍乱,上吐下泻后,出现了转筋–就是小腿肚子抽搐,怎么治疗, 他说这个是肝主筋的,这个是寒搏所导致的。
大光明云8:46:33
这个筋抽搐的,有两种; 1 是寒湿束缚所导致的; 2 是筋腱失养缺血所导致的。
大光明云8:47:28
对于这种寒邪束筋,他要加“桂枝”温筋,那么这里桂枝又有一个温筋的作用,
大光明云8:48:37
中医经络学里的经筋,每条经都有其自身的循行方向,它必正经的浅,比浮络,孙络要深。
大光明云8:49:04
桂枝有趋表的作用, 加之本身辛温,所以有祛经筋的寒湿的作用。
大光明云8:51:29
另一方面:薏苡仁,淡渗祛湿,入脾、肺、肾经; 清热利湿,主治:筋脉拘挛, 屈伸不利。
大光明云8:52:08
从主治的这个部分,什么泄泻,湿痹, 既然走到了筋脉上,在入经上,就应该把肝经补上去。
大光明云8:52:55
这个治疗拘挛、屈伸不利,是因为它把经筋周围的湿气去掉了,肝血才能过来以濡养。
大光明云8:54:33
防己这味药,被国外报道的含有马兜铃酸毒性,被禁止出口后,用的不多了,尽管有汉防己,木防己,广防己之说, 用的也不多了。
大光明云8:55:21
金匮中,用它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祛风止痛,泄下焦湿热。
大光明云8:55:51
泄血分之湿
大光明云8:56:17
那么泄血分之湿还有两味药,益母草,佩兰也有这种作用。
大光明云9:46:31
53.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沙。又名干霍乱。转筋者俗名转 筋火。古方书不载(不载者,不载上三条之俗名耳,若是证当于《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诸条参看自得),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 再与汤药。

按此证夏日湿蒸之时最多,故因霍乱而类记于此。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又为蒸腾秽浊之气所干,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气受逼,所以相争而为绞痛。胃阳 不转,虽欲吐而不得,脾阳困闭,虽欲利而不能,其或经络亦受寒湿,则筋如转索,而后者向前矣。中阳虚而肝木来乘则厥,俗名发沙者何?盖以此证病来迅速,或 不及延医,或医亦不识,(尝见一人患此病饮米汤立毙)相传以钱,或用磁碗口蘸姜汤,或麻油刮 其关节,刮则其血皆分,住则复合,数数分合,动则生阳,关节通而气得转,往往有随手而愈者。刮处必现血点红紫如沙,故名沙也。但刮后须十二时不饮水,方不 再发,不然则留邪在络,稍受寒发怒,则举发矣。以其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而腹痛,故又名干霍乱。其转筋名转筋火者,以常发于夏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 也。其实乃伏阴与湿相搏之故,以大建中之蜀淑,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厚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改名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九痛丸一面扶正,一面驱邪,其驱邪之功最速,故亦可服。

再按:前吐泻之霍乱,有阴阳二证,干霍乱则纯有阴而无阳,所谓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有若否卦之义。若语言乱者,邪干心包,故先以至宝丹驱包络之邪也。

〔救中汤方〕苦辛通法。

蜀椒〔三钱炒出汗〕、淡干姜〔四钱〕、厚朴〔二钱〕、槟榔〔二钱〕、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防己五钱,薏仁三钱,厥者加附子二钱。
大光明云10:24:01
卒中:突然遭受的意思,内挟秽浊,这是这个病人体内本身就有的,怎么来的? 素体湿寒,酒肉内熏,定生秽浊。眩冒欲绝–头晕目眩的要死。 腹中绞痛—寒邪于脾胃。
大光明云10:24:16
脉沉紧——无阳气则闭
大光明云10:34:31
吐也吐不出来,拉也拉不出来。
大光明云10:35:23
这叫做“寒、湿、浊”内闭。 起名为“干霍乱。 ”
大光明云10:36:52
治疗方法:外以刮痧,而不能喝水,因为寒邪在体内聚积,水性属阴,当然了,你要是喝点姜汤,那另当别论。
大光明云10:38:57
内用大建中汤;我们大建中汤的原方是:花椒(9克)、干姜(9克)、人参(9克)、饴糖30克)。
大光明云10:40:24
金匮要略的条文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光明云10:41:00
显然比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病症要轻
大光明云10:42:32
我们看看吴鞠通怎么化裁的:他把大建中汤的人参,饴糖去掉了。 +厚朴,槟榔,陈皮。
大光明云10:43:04
改名为救中汤。
大光明云10:43:27
那么你看看这个方子: 蜀椒〔三钱炒出汗〕、淡干姜〔四钱〕、厚朴〔二钱〕、槟榔〔二钱〕、广皮〔二钱〕。
大光明云10:44:19
没有任何补药是吧,由此你可以反推此病的脉沉、紧、迟,并没有无力。
大光明云10:44:33
如果有无力的,你就必须考虑要加人参,饴糖了。
大光明云10:45:30
有此脉,必有此药;无此脉,用上了什么人参,饴糖,那么对于这个内闭的湿寒秽浊,就是误治。
大光明云10:46:39
其实如果内闭如此之严重,如果在加上脉虚的话,会死人的。
大光明云10:46:48
原文:〔九痛丸方〕治九种心痛,苦辛甘热法。

附子〔三两〕、生狼牙〔一两〕、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吴茱萸〔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碾去皮如膏〕。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病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方论〕:《内经》有五脏胃腑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也。心痛之因,非风即寒,故以干姜附子驱寒壮阳,吴茱萸能降肝脏浊阴下行。生狼牙善驱浮风。以巴豆驱逐痰虫陈滞之积,人参养正驱邪。因其药品气血皆入,补泻攻代皆备,故治中恶腹胀痛等证。
大光明云10:51:25
狼牙这个药我没用过,我们搜一下看看
大光明云10:52:20

大光明云10:53:01
【本经】牙子。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搔,恶疡,创痔,去白虫。一名狼牙。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乙木之郁热,疗女子之阴疮。
大光明云10:56:05
这是寒药用在热药的配伍上, 他讲的的目的是驱浮风
大光明云10:56:36
而我们看到的药典上讲的是去除疮疡等。
大光明云10:58:06
其他药类都是热性的药,附子人参干姜吴茱萸,辛热通阳; 巴豆也是热药是导寒积的要药,这显然是针对严重的湿寒秽淤积,兼虚证的病人。
大光明云10:58:59
原文:附录《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苦辛热法。沈目南注云: 「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秽臭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清浊 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荣卫阴阳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痛之义也。」

巴豆〔二枚去心皮熬〕、杏仁〔二枚〕

右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热汤二合,捻取自汁饮之当下,老小弱强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大光明云11:00:09
评:此为热闭实证,如此重症现在大概都送到医院去了
大光明云11:00:28
老祖宗不是没留下治疗方法,这都是宝贵资料。
大光明云11:01:00
原文:按:《医方集解》中,治霍乱用阴阳水一法,有协和阴阳,使不相争之义,又治干霍乱用盐汤探吐一法,盖闭塞至极之证,除针灸之外,莫如吐法,通阳最速,夫呕厥阴气也。寒痛,太阳寒水气也,否,冬象也,冬令太阳寒水,得厥阴气至,风能上升,则一阳开泄,万象皆有生机矣,至针法治病最速,取祸亦不缓,当于《甲乙经》中求之,非善针者不可令针也。

汪按:玉龙经干霍乱,取委中,今世俗多用热水急拍腿湾红筋高起,则刺之出血愈。又按此证亦有不由触秽受寒,但因郁怒而发者,其宜急攻下气,与触秽受寒同。

征按:沙证向无方论,人多忽之,然其病起仓卒,或不识其证,或不得其治,戕人甚速,总因其人浊阴素重,清阳不振,偶感浊阴之气,由口鼻直行中道,邪正交争,荣卫逆乱。近世治之者,率有三法,不知起自何人,一则刮之,前按所云是也。一则焠之,以大灯草,或纸捻蘸麻油,照看其头面额角及脑前腹上肩膊等处,凡皮肤间隐隐有红点发 出,或如蚊迹,或累坟起,疏密不同,层次难定,一经照出,轻轻灼而焠之,爆响有声,则病者似觉轻松痛减。一则刺之,其法以针按穴刺出血,凡十处,名曰放 沙,此皆针灸遗意,但不见古书,故不悉载。 又有试法,与以生黄豆嚼之,不腥者沙,觉有豆腥气者非沙,与试疔同,患此者俗忌生姜麻油之类。余历验多年,知其言亦不谬,曾见有少女服生姜而毙,有少男子 服干姜一夜而死,余俱随觉随解之耳。前二方中,俱有干姜,似与俗说相悖,然干姜与槟榔、巴豆并用,正使邪有出路,既有出路,则干姜不为患矣。但后之人不用 此方则已,用此方而妄减其制,必反误事,不可不知,至若羌活、麻黄别在所大禁,余尚有二方,附记于后,以备裁采。

〔立生丹方〕治伤寒霍乱沙证,疟痢泄泻心痛胃痛腹痛吞吐酸水。及一切阴寒之证,结胸小儿寒痉。

母丁香〔一两二钱〕、沉香〔四钱〕、茅苍术〔一两二钱〕、明雄黄〔一两二钱〕。

右为细末,用蟾酥八钱,铜锅内加火酒一小杯化开,入前药末,丸菉豆大,每服二丸,小儿一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蝎蜂螫者,调涂立效,惟孕妇忌之。

此方妙在刚燥药中加芳香透络,蟾乃土之精,上应月魄,物之浊而灵者,其酥入络,以毒攻毒,而方又有所监制,故应手取效耳。
大光明云11:06:46
评:干霍乱内闭,凡是能引之外出的都是善法,故对于实证,下了用巴豆之类的药物,上可吐法
大光明云11:10:21
有说可以针刺委中放血法,委中乃是膀胱经的合穴,为输土穴,针刺此穴,可以使得膀胱经的经气有序运行,同时对于腰背有一定强健作用。 用于治疗这个寒湿秽闭的原理,我们不是很清楚。
大光明云11:31:21

大光明云11:32:01
上面的第二锻炼是经验谈论,比较复杂,我把它整理出表格来,就便于理解了。
大光明云11:33:14
下面的立生丹,治疗是的霍乱吞酸泄泻,也是不常用方子,蟾蜍也不好弄。
大光明云11:33:22
作为参考吧
大光明云11:33:53
原文:〔独胜散方〕治绞肠沙,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

马粪〔年久弥佳〕,不拘分两,瓦上焙干为末,老酒冲服二三钱,不知,再作服。

此方妙在以浊攻浊,马性刚善走,在卦为干,粪乃浊阴所结,其象圆,其性通,故能摩荡浊阴之邪,仍出下窍。

忆昔牛济南方讱庵莅任九江,临行一女子忽患沙证,就地滚嚎,声嘶欲绝。讱庵云: 偶因择日不谨,误犯红沙,或应此乎,余急授此方,求马粪不得,即用骡粪,非陈者,亦随手奏功。
大光明云11:36:43
“绞肠痧,心腹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刺,或如刀刮,痛极难忍。
大光明云11:38:05
比较于西医的病名,为肠梗阻,肠穿孔,轻症为肠扭结等
大光明云11:39:06
古时少有解剖,马粪能否治疗此证,仅做参考吧。
大光明云11:39:18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三十一)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