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5
大光明云9:25:22
大家好,继续学习温病
大光明云9:25:29
48.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此足太阴寒湿,兼足少阴厥阴证也。白滑灰滑,皆寒湿苔也。脉迟者,阳为寒湿所困,来去俱迟也。不食,胃阳痹也。不寐,中焦湿聚,阻遏阳气,不得下交于阴 也。大便窒塞,脾与大肠之阳,不能下达也。阳为湿困,反逊位于浊阴,故浊阴得以蟠踞中焦而为痛也。凡痛皆邪正相争之象,虽曰阳困,究竟阳未绝灭,两不相 下,故「相争而痛」也(后凡言痛者仿此)。椒附白通汤,齐通三焦之阳,而急驱浊阴也。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三钱炒黑〕、川椒〔二钱炒黑〕、淡干姜〔二钱〕、葱白〔三茎〕、猪胆汁〔半烧酒去渣后调入〕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凉服。
大光明云9:29:30
舌苔白滑:寒湿; 灰–浊邪; 脉迟–寒主迟; 不食–寒湿伤胃; 不寐–心阳不潜,大便窒塞–寒性便秘。 后面的腹痛,肢逆等主脾阳受损。
大光明云9:39:08
你一看就应该立刻判定出来这个阳秘,脾肾双虚,所以他讲少阴,太阴并病了
大光明云9:40:13
不寐:心主随眠,下面一大堆的寒湿之气,心神不能下潜,不能得到心血的正常的濡养。
大光明云9:50:59
用药则必须以温阳,利湿,通滞
大光明云9:55:48
〔方论〕此苦辛热法复方也。苦与辛合,能阳之通,非热不足以胜重寒而回阳,附子益太阳之标阳,补命门之真火,助少阳之火热,盖人之命火,与太阳之阳,少阳之阳旺,行水自速,三焦通利,湿不得停,焉能聚而为痛,故 用附子以为君。火旺则土强,干姜温中逐湿痹,太阴经之本药,川椒燥湿除胀消食,治心腹冷痛,故以二物为臣。葱白由内而达外,中空通阳最速,亦主腹痛,故以 之为使。浊阴凝聚不散,有格阳之势,故反佐以猪胆汁,猪水畜,属肾以阴求阴也,胆乃甲木,从少阳,少阳主开泄,生发之机最速。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 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大光明云11:29:28
如此重症,仅仅五味药,却用药有谋; 附子:补命门火,助少阳火; 干姜:补太阴火; 川椒:燥湿除障
大光明云11:32:00
这个川椒我们经验不足,他说燥湿除胀,我们记住这个。
大光明云11:32:46
葱白是取效张仲景的白通汤义
大光明云11:38:10
胆汁治疗的是隔阳,所谓的隔阳就是把阳隔于外,严重的甚至可见面红耳赤,而内寒凉,脉沉虚弱之极
大光明云11:39:02
所以当以大量的姜附桂椒来助阳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它助脾肾之阳,而不是倾向于左脉的肝肾之阳
大光明云11:41:11
肝阳常盛而少不足,如果热入肝阳,上行则体现出面红耳赤,形成外热内寒,上热下寒的气机病态模式。
大光明云11:43:28
所以诸辛热之药,加猪胆者,可以抑制肝热;
大光明云11:43:55
如同健脾药+白芍的目的一样;不过是此类大热药,要加苦胆以反佐之。
大光明云11:44:50
49.阳明寒湿,舌白腐,红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胃受寒湿而伤,故肛门坠痛,而便不爽。阳明失阖,故不喜食。理中之人参,补阳明之正,苍术补太阴而渗湿,姜附运坤阳以劫寒,盖脾阳转而后湿行,湿行而后胃阳复。去甘草,畏其满中也。加厚朴、广皮,取其行气。合而言之,辛甘为阳,辛苦能通之义也。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人参〔一钱五分〕、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生附子〔一钱五分炮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征按:仲景理中汤,原方中用术,今定以苍术者,苍术燥湿,而兼解郁,不似白术之呆滞也。丹溪制越鞠丸,方以苍术治湿郁,以上见证,皆郁证也,故用苍术。
大光明云11:46:45
红坠痛—误字: 肛坠痛。
大光明云11:48:59
舌白腐:寒湿,腐–有浊; 肛门坠痛,乃是湿浊下趋所致; 寒湿满则不喜食。 那么这是中焦兼下焦的寒湿病。
大光明云11:49:16
如果说脉呢,就是沉无力。
大光明云11:49:27
所以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大光明云11:53:20
附子理中汤的方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大光明云11:53:44
这个方子,把干姜漏下了
大光明云11:53:59
他的解说,我不太同意
大光明云11:54:24
他说人参,补阳明之正。
大光明云12:03:20
人参即过去古代用的党参,性平,甘,入脾、肺经; 功能:补中,益气,生津。
大光明云12:03:52
这个药有升提的作用,它主入脾经,补脾的升清作用。
大光明云12:04:07
脾升,胃气才降。
大光明云12:05:02
方中:附子,人参,补阳而升; 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而降; 干姜暖脾。
大光明云12:05:47
此中下焦寒湿之病,鉴于用上了人参,则为寒湿虚证。
大光明云12:06:24
50.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此兼运脾胃,宣通阳气之轻剂也。
〔苓姜术桂汤方〕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生姜〔三钱〕、炒白术〔三钱〕、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大光明云12:08:12
这个是中焦寒湿证, 这里有个吞酸的问题,还有个寒热的“热”
大光明云12:09:06
若仅仅是寒湿问题,还好说,
大光明云12:10:33
那么这里也有酒客的问题,伤寒论讲,酒客禁用桂枝汤,就生湿热,于桂枝汤的热甘性不符。
大光明云12:11:56
那么他这里用茯苓,桂枝,白术,生姜; 而伤寒论对于三焦湿寒用的是苓桂术甘汤
大光明云12:12:15
去掉的甘草,加上了生姜
大光明云12:14:50
吞酸问题,你最好加点黄连反佐一下,因为寒湿郁而化热了,但仍然是湿热,佐以苦寒么。
大光明云12:15:45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