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二十九)中焦篇-寒湿

2020-02-13
【真诚】大光明云5:11:51
大家好
【真诚】大光明云5:12:02
今天学习《温病条辨》中焦篇 寒湿
【真诚】大光明云5:14:03
暑温、伏温过去后,进入 7-8月份,太阴湿土主令。
【真诚】大光明云5:14:50
夹湿多,偏寒;夹温多偏温的这么个季节,本篇讲寒湿,显然是侧重于夹寒多的时令
【真诚】大光明云5:15:14
43.湿之入中焦: 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真诚】大光明云5:23:50
本条文提出来寒湿伤,脾阳,脾阴,胃阳,胃阴,或者双伤的讲法。
【真诚】大光明云5:24:12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 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 脏腑,一由肺而脾胃。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 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伤胃阴则口 渴不饥。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治湿者必须审在何 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 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疸,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
【真诚】大光明云5:48:11
汪按: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温热从口鼻吸受,兼无寒证,最忌辛温表散,但当认定门径,勿与伤寒混杂,再能按三焦投药,辨清气血荣卫,不失先后缓急之 序,便不致误。湿温,为三气杂感,浊阴弥漫,有寒有热,传变不一,全要细察兼证,辨明经络脏腑气血阴阳,湿热二气,偏多偏少,方可论治,故论湿温方法,较 温热为多,读者以此意求之,无余蕴矣。

再按:热证清之则愈,湿证宣之则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热而结清,清而后愈,一为阳病,一兼阴病,至鲁至道,难易较然。
【真诚】大光明云5:50:37
评:此处论述较多, 其所讲分两个部分:1 病因:分为外传;内伤;内伤兼外传;2 病势的发展,为伤脾胃阳气,脾胃阴气,或杂合。
【真诚】大光明云5:52:48
外传由于季节,气候的影响;内伤则是素体水谷不化,形寒肢冷等。内外相合,这是虚湿之人感受客邪寒湿之气。
【真诚】大光明云5:53:24
关于所伤的这个部分;脾阳伤,中焦痞满,下焦泄泻腹痛;
【真诚】大光明云5:53:58
胃阳伤: 呕逆吃不下东西,胸隔胀痛。这是因为胃气以降为顺。
【真诚】大光明云5:54:52
胃阴伤的症状,他讲口渴不饥,其实是口渴,喝的不多,吃也是不多,这是胃阴伤的症状,
【真诚】大光明云5:55:03
自古以来,胃阴虚述说不详
【真诚】大光明云5:55:55
比类于今天的病症,胃阴虚多为本体脏器出现了毛病,比如说胃内壁出现的问题,
【真诚】大光明云5:56:47
用西医话讲,胃炎,胃溃疡等, 由于这些病的存在,导致了渴而喝水少,饿而纳食少。
【真诚】大光明云5:58:47
有关脾阴的问题, 他说,伤脾阴,舌先灰滑,滑舌-湿漉漉的常见,灰色不多见; 而后变成了黄燥,大便硬结。
【真诚】大光明云5:59:23
这个在诊断的时候,往往归到阳明腑实病,于脾阴的关系不密切
【真诚】大光明云5:59:46
当然了作者说10-20%比例很小
【真诚】大光明云6:01:14
而临床上,我们把右关脉细,常归于脾阴虚, 其主要症状为,肢体消瘦,四肢无力, 大便不通,排除的便形比较细。
【真诚】大光明云6:02:33
那么寒湿伤脾阴,只有在寒湿夹热的热烁下,可伤脾阴
【真诚】大光明云6:02:46
补脾阴的药,大家还记得不?
【真诚】大光明云6:03:09
山药,芡实,莲子类等
【真诚】大光明云6:03:33
大便不通的,当然你要加补血润肠药了
大光明云9:16:22

大光明云9:17:33
44.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运行,脏病而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厚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茯苓块〔五钱〕、川连〔一钱〕、厚朴〔三钱〕、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大光明云9:19:39
分析:脾主运化,寒湿困脾,则运化功能受阻,那么脾脏的运化受到影响干扰到了胃的腐熟功能, 所以胃不喜食。
大光明云9:20:51
此种情形,用半苓汤; 半夏,茯苓厚朴通草这些都没问题。
大光明云9:21:10
唯独这里面用了个苦寒药黄连
大光明云9:21:53
本条例名言太阴寒湿, 应用以苦温之药。 夹热者,对应湿温,则可用黄连
大光明云9:38:31
苦温之药枳实,吴茱萸,补骨脂,苍术,等
大光明云9:39:09
所以这个地方的黄连你看他的用量1钱,量很小,作为反佐药物。
大光明云9:41:50
45.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经》谓「太阴所至,发为(月真)胀」,又谓「厥阴气至为(月真)胀」,盖木克土也。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 开而出邪,以厚朴泻胀,以秦皮洗肝也。其或肝气不热,则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方〕苦温淡法。

茅术〔三钱〕、厚朴〔三钱〕、茯苓块〔五钱〕、猪苓〔四钱〕、秦皮〔二钱〕、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方〕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赤术〔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六钱〕、桂枝〔五钱〕。

共为细末,沸汤和服三钱,日三服。
大光明云9:45:11
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说明这个寒湿的水,从大便流出, 你一看这种讲述就应该知道,要利小便以实大便
大光明云9:45:44
不爽:就是指大便粘腻,里面可能夹杂点热相。
大光明云9:46:27
欲滞下者–有说这句话是指,要发生“痢疾”的意思。
大光明云9:55:50
四苓: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加厚朴。外加秦皮。
大光明云9:56:06
他讲,肝气不热,不用秦皮。
大光明云9:56:39
清热凉血药中:丹皮,赤芍,秦皮,三主要药, 用于治疗肝热
大光明云9:57:25
那么这个太阴寒湿,如果出现了两侧牙龈肿些,两胁不舒,容易发怒的,就有肝热的可能
大光明云9:57:59
通常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肝热脾寒
大光明云9:58:38
我以前就治疗过,两个耳朵总是发红,多梦的,其它的症状并不明显
大光明云9:58:52
那么就一面健脾,一面凉肝。
大光明云10:20:00
五苓散方子中的泽泻你要注意,这是个性凉的利水药,
大光明云10:20:48
但这个药很重要,它清水作用贯彻三焦,还可以去头中之痰。
大光明云10:21:12
现今为中药降脂的要药。
大光明云10:37:29
46.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主之。

脾主四肢,脾阳郁,故四肢乍冷。湿渍脾而脾气下溜,故自利。目白精属肺,足太阴寒,则手太阴不能独治,两太阴同气也。且脾主地气,肺主天气,地气上蒸,天 气不化,故目睛黄也。白滑与灰,寒湿苔也。湿困中焦,则中气虚寒,中气虚寒,则阳光不治。主正阳者心也,心藏神,故神昏,心主言,心阳虚,故不语。脾窍在舌,湿邪阻窍,则舌蹇而语声迟重。湿以下行为顺,故以四苓散驱湿下行。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厚朴以温中行滞,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

〔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方〕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猪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赤苓块〔五钱〕、木瓜〔一钱〕、厚朴〔一钱〕、草果〔八分〕、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大光明云10:40:18
两点: 1 神倦不语: 这是心气不足引发的神昏,无力支撑的表现
大光明云10:40:42
那么我们在前面讲温邪入心包的时候,也有神昏, 还有谵语
大光明云10:40:59
这是热邪入心包的时候,邪干扰心神引发的神昏;
大光明云10:41:15
于此处的阳气不足引发的神昏不一样;
大光明云10:42:07
一个是热扰神昏,带有心烦燥不安;一个是气虚不足引发的神昏,懒言不动。
大光明云10:42:37
第2点,目黄,
大光明云10:43:51
眼睛的白色的部分属于肺精,湿邪蕴结。
大光明云10:44:24
我们知道,脏腑的气机,脾升,肺宣降,胃降,肾升,肝升,胆降等等,构成了升降的气机
大光明云10:44:52
脾湿蕴结,下行不畅,上行则夹湿熏蒸,引发发黄
大光明云10:45:31
发黄问题,在金匮中有阴黄,这个条文可以视为寒湿致黄。
大光明云10:53:21
尽管犯及到了手太阴肺,手少阴心,但病源在于足太阴脾经,所以仍然以治脾湿为主
大光明云10:56:28
方中:白术,猪苓,泽泻,赤茯苓,显然这是利湿健脾的; 厚朴呢,温中行气,这个厚朴具有燥大肠的作用, 草果:性燥极,治疗湿盛效果显著。 且芳香味重,具有开浊窍的作用。
大光明云11:20:07
那么,木瓜呢:他讲用以平木,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 功能:平肝和胃, 祛湿舒筋活络。
大光明云11:20:45
酸味入肝,这个平肝的作用与白芍有类似的作用,白芍兼有补血的作用。
大光明云11:21:32
总之就是,肝气必须有规律的上行;肝火必须居相位,右侧的肝位,不能火升腾于上。
大光明云11:23:31
所以讲,这个木瓜有平肝的作用, 为其酸,入筋腱,所以有舒筋的作用。至于说是祛湿作用,这个值得考虑,酸本身就是收敛,如果筋缺血、少阴可以补;如果说湿邪多,这个木瓜祛湿,则不符合常理,也有这个木瓜有其“异能”,不按常规的五味发生作用。
大光明云11:24:07
湿寒病,非香燥苦为,兼利湿不可。
大光明云11:24:49
有的人看湿寒,用桂附干姜,治的病人都肛门灼痛了,病不解
大光明云11:25:10
这时你要考虑一下,古语叫做“热之不热,其有湿也”
大光明云11:27:31
所以,火神派针对湿邪,要是以姜附桂来治疗,那是不对路子的
大光明云11:27:57
要会用苦温燥药,另一方面呢,这个药用过分了,会出现什么???
大光明云11:28:06
伤阴, 伤血,
大光明云11:28:27
所以你配伍这类药的时候,要多个心眼,放点白芍,护理一下。
大光明云11:36:37
47.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故以草果为君。茵陈因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厚朴,共成泻痞之功。猪苓、泽泻以导湿外出也。若再加而面黄肢逆,则非前汤所能济,故以四逆回厥,茵陈宣湿退黄也。

〔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茵陈〔三钱〕、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猪苓〔二钱〕、大腹皮〔二钱〕、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一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附子〔三钱炮〕、干姜〔五钱〕、炙甘草〔二钱〕、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大光明云11:39:38
灰滑舌苔,吴鞠通总是说它,应该是舌苔淡而夹湿;
大光明云11:39:53
我们看看湿苔
大光明云11:52:37

大光明云11:52:56

大光明云12:20:23
中焦滞痞,那个中焦的舌苔要稍微厚些;如果燥厚,那就成了食积了
大光明云12:21:55
面目俱黄,且四肢厥冷的,用茵陈四逆汤
大光明云12:23:08
那么,太阴寒湿,中焦郁痞,出现的症状为中焦痞满,呕恶,上泛则出现头晕, 也有可能出现黄疸。
大光明云12:26:11
所以,用草果茵陈汤。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茯苓皮,猪苓,泽泻为利水湿; 厚朴,陈皮,大腹皮香燥化湿,大腹皮走下焦,陈皮化中隔痰湿;草果性燥极强,清三焦水湿。 茵陈呢,升发阳气,兼清湿,尤其是对于发黄。
大光明云12:26:25
你应该知道,茵陈的性质是凉的。
大光明云12:26:59
大队的香燥利湿药,茵陈的去黄,疏肝可用,凉性被屏蔽。
大光明云13:07:00
中焦水湿,兼四肢厥冷,就是那个手脚冰凉的, 这是肾阳虚兼水湿; 或者叫做少阴病兼水湿。
大光明云13:07:49
他这里说身目俱黄,那么就可以加茵陈,可见茵陈的去黄作用是寒湿,还是湿热可以共同使用的。
大光明云13:39:11
踉踉跄跄的讲完,今天到这里了,
大光明云13:39:30
以后再长篇幅的讲解也不容易了
大光明云13:39:35
诊所很忙了。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二十九)中焦篇-寒湿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