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大光明云5:14:58

大光明云5:19:37
病机为内闭外脱。
大光明云5:19:53
要开内闭,而外脱能收。
大光明云5:20:18
脉浮大无根: 就是重按若无,可见这个内闭是虚闭。
大光明云5:21:00
苔黄燥厚腻中焦郁滞形成的呼吸困难,气喘等。
大光明云5:21:21
神昏,烦躁—淤积生热,热扰心神。
大光明云5:21:56
汗出肢冷,加之冬季,脉浮,外有风寒。
大光明云5:25:24
寒包火,内虚瘀
大光明云5:25:59
这个”无根”脉是个险脉,一定要注意。
大光明云5:26:57
所以,这个中医讲,先开内闭是对的,但怎么开? 因为是虚弱的脉,你还要开闭,那就必须开中兼补。
大光明云5:27:51
烦躁,神昏,舌紫暗,这是血热了。
大光明云5:29:21
外有风寒,内有血热,兼有元气大虚。病位:肺下–胸隔。
大光明云5:29:55
西医诊断,下呼吸道,肺部感染
大光明云5:30:59
这个病,于前几天的那个妇人的病症还不同,那个是脉沉细,这个是脉浮重按无力。
大光明云5:31:09
分析到这里。
大光明云6:00:33
继续学习温病
大光明云6:00:41
33.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 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数下亡阴之大戒也。下后不大便十数日,甚至二十日,乃阳胃津液受伤之故,不可强责其便,但与复阴,自能便也。此条脉静身凉,人犹易解,至脉虽不燥而未 静,身虽不壮热而未凉,俗医必谓邪气不尽,必当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与存阴退热,断不误事。若轻与苦燥,频伤胃阴,肺 之母气受伤,阳明化燥,肺无秉气,反为燥逼,焉得不咳,燥咳久者,必身热而渴也。若脾气为快利所伤,必致滑泄,滑泄则阴伤而热渴愈加矣。迁延三月,天道小 变之期,其势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大光明云6:16:55
阳明温病,下后脉静,指的是阳明温病下焦沉有力,大便不通,下后脉改变成“静”,就是不实而有力了,单凭脉不实,病人大便通了,就不能再用下法,即使十几天不大便也不能用下法。
大光明云6:17:16
下后,大便肯定在那个当下是通的
大光明云6:17:34
过后,又不通,而且可能十几天不大便
大光明云6:17:47
又体现出一种不通的症状,
大光明云6:20:08
但这是有虚秘了,这个虚秘有两种情形
大光明云6:20:31
1 阳虚虚秘,下焦阳气虚,无力推动大肠蠕动。
大光明云6:21:19
2 津液亏损的虚秘,津液不足,+胃气不足。
大光明云6:22:17
第一个治法叫做“塞因塞治”法,补阳补气补阴。
大光明云6:22:30
第二个叫做润泽补气法。
大光明云6:22:54
究竟能否用下法,以脉为准。
大光明云6:29:52
〔益胃汤方〕甘凉法。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大光明云6:30:02
〔增液汤方〕碱寒苦甘法。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
大光明云6:30:55
那么临床上,要是开这类方子, 一大队的滋阴药,看上去它的灵动性不够,
大光明云6:31:18
你可以加3-5克的厚朴,推动肠的蠕动。
大光明云6:31:43
这叫反佐苦香燥,克数很少。
大光明云6:33:59
这个第33条,他又讲了另外一种情形,用了承气汤下后,舌苔还有点后, 口微渴,面还有点红,脉还有点快, 这是阳明经余热没有清除,但下焦脉已经不实了
大光明云6:34:08
此时也要用增液汤
大光明云6:36:00
而那种下后时间已经挺长了,十天以上,舌面看上去也挺干的,他说要用“下焦复脉法”
大光明云6:45:13
复脉汤在第三卷,我们还没讲到这里
大光明云6:45:20
它的方子是:炙甘草六钱(18克)、干地黄六钱(18克)、生白芍六钱(18克)、麦门冬五钱(15克)、阿胶三钱(9克)、麻仁三钱(9克)。
大光明云6:45:46
治疗的是:滋阴润燥。治温热病后期,阴液亏虚,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脉虚大。
大光明云6:46:40
脉虚大,或者是细数脉
大光明云6:53:03
复脉汤的问题,下焦详细再说
大光明云6:54:28
下后,留有余热,应该用滋阴法治疗,如果再用下法,津液流失,百天而死,他说天道小变,会加重,这个天道小变,当然是指赶上秋燥的这个时令。
大光明云6:55:21
34.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大光明云6:57:09
〔雪梨浆方〕甘寒法。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大光明云6:57:23
上焦就有这个方法
大光明云6:57:37
润肺清热。
大光明云6:57:45
当然中焦出现问题,也可以用。
大光明云6:58:20
35.阳明温病,下后微热,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凉水,再蘸薄荷细末,频擦舌上。
大光明云6:58:28
当然了,你吃点薄荷糖也可以
大光明云6:58:41
36.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虽有膜膈,其浊气太甚,则亦可上干包络,且病自上焦而来,故必以芳香逐秽开窍为要也。
大光明云7:08:06
这些都是热入心包的表现
大光明云9:04:54
其中的疹子差些,讲斑疹的时候,斑属于热入血,用的是化斑汤;而疹子则用银翘散+清热凉血药。
大光明云9:05:11
痘严重于斑疹,疮则更加重
大光明云9:13:54
发黄,湿热弥漫三焦,但比较这些症状看,热&get;湿是明显的
大光明云9:14:12
再加上,神昏谵语的这个标志,表为热入心包
大光明云9:15:15
早上的那个肺炎,也有神昏,烦躁,舌紫,这是要考虑热入心包的部分。
大光明云9:16:03
这个36条条文,列的都是典型症状
大光明云9:16:37
如果这些症状发生在冬季,那么时令是寒凉的,内在又有温热毒邪,
大光明云9:16:50
那么用方就不仅仅是安宫丸之类的了。
大光明云9:17:22
37.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此诸温不同之大关键也。温热等皆因于火,以火从火,阳明阳土,以阳从阳,故阳明病居多。湿温则以湿从湿,太阴阴土,以阴从阴,则太阴病居多。暑兼湿热,故各半也。
大光明云9:19:29
这条是通论温病在不同季节的称呼,他讲即使是冬温,在冬天,中焦症状也是阳明病居多;
大光明云9:19:45
但在讲湿温的时候,那是太阴病。
大光明云9:20:29
这个中焦证:《温病条辨》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阳明病居多。
大光明云9:21:56
今天到这里,明天进入中焦篇的第二部分,暑温,伏暑,这是夹湿的温病。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