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二十七)中焦篇-暑温、伏温

2020-02-10
大光明云5:18:55
大家好
大光明云5:19:27
今天学习 温病条辨的中焦篇的暑温,伏温。
大光明云5:20:05
在上焦篇列为暑温,伏暑
大光明云5:20:50
时间段是在4月下旬到6月下旬的这个阶段
大光明云5:46:35

大光明云5:55:24
这个 表格在逐步完善整理,于前面有些差异,当以后来的整理为准。
大光明云5:57:36
38.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湿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大光明云6:13:07
温病仍然在中焦,所以脉不会浮; 洪滑脉,洪大有力,滑如流水略有粘滞。滑脉主湿。
大光明云6:13:58
当然了正常的脉中,左脉弦而略滑;右脉滑而不涩是为正脉。
大光明云6:14:35
病脉的滑脉,你摸起来带有那种粘滞的成份,而且皮肤发粘。
大光明云6:15:04
面赤,身热—这是阳明温病的通症。
大光明云6:15:36
头晕:可以是血虚头晕,痰浊头晕,肝风头晕,水湿头晕。
大光明云6:19:34
那么从现代医学解读的话,就是上述这些病因,上扰到头部,干扰到了耳液的平衡。
大光明云6:20:28
不恶寒,但恶热,只能说是热盛明显。
大光明云6:26:12
舌上黄滑苔,滑就是你看舌面湿漉漉的。
大光明云6:27:23
渴欲凉饮,饮不解渴——这都是热盛的原因,而后面加的“得水则呕”这才是重点, 内有水湿,即使渴也喝不下去。
大光明云6:29:11
按之胸下痛,这是告诉你“病位”在哪里, 小便短–津液出不去;大便闭,大便口的津液也出不去, 那么出汗不出汗呢,经文没有说,如果出汗,最起码水液还有个代谢的出路。
大光明云6:29:55
以这些征象讲,暑温+水湿结胸。
大光明云6:30:19
伤寒论的结胸是胸隔板结,按刺痛。
大光明云6:30:43
这里没有板结,却有水结。
大光明云6:31:36
那么用的方子是小陷胸汤加味,伤寒论治疗痞证的方剂
大光明云6:33:41
方剂中:黄连苦燥湿热; 半夏燥湿化痰,瓜蒌清透胸隔(苦润药,开胸之奇能);枳实开胸降气。 因为结在胸隔非枳实不可。
大光明云6:34:24
有说:既如此,桔梗开胸利咽,芒硝软坚散结,通腑为何不用?
大光明云6:35:02
答:桔梗开胸不假,却引诸药上浮,此病二便不通,不利于下行。
大光明云6:36:11
芒硝:软坚散结,开中隔实郁,血瘀食积等,此为湿郁,当以苦燥药开之。
大光明云6:37:34
或者辛开中隔药物:如石菖蒲,刺五加等。
大光明云6:38:16
39.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黄连〔二两〕、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大光明云6:39:48
阳明暑温,脉滑数,这个条文就顶了下,湿热; 不吃东西,也不饿,不大便。 他说这是浊痰凝聚
大光明云6:40:20
其实这个浊痰凝聚,就是痰变的厚了,粘稠了,也引发食积了,他的舌苔必然也是厚腻的。
大光明云6:40:59
那么后面接下来一句,心下痞满,这种心下痞满有时候是带有恶心的
大光明云6:43:43
既然心下满,那么用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大光明云6:44:28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灸甘草、黄连、大枣
大光明云6:46:46
他说要去掉:人参,甘草,大枣,因为这三个助湿邪,
大光明云6:47:29
所以你要注意啊,在这个方子里面这样讲,别的方子呢,比如说“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的吧
大光明云6:47:38
里面的人参你怎么解释呢?
大光明云6:48:02
以前我们讲过黄芪与党参的区别
大光明云6:48:24
黄芪补气而燥,因此有固表,托里败毒的作用。
大光明云6:48:55
党参(人参),气、津液双补,比如说白虎汤+人参
大光明云6:49:14
没有用说白虎汤+黄芪的
大光明云6:51:20
因此,象参苓白术散之类的方剂,它既有党参,也有炙甘草,但它协同了一大队的利湿、燥湿的药物
大光明云6:52:00
它屏蔽了党参,炙甘草的湿性,但你不能稀里糊涂的就记方子,你要明察秋毫。
大光明云6:52:48
在我看来这个方子,去人参大枣甘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脉滑数, 没有脉虚弱
大光明云6:53:00
不虚的脉,当然就没必要补气。
大光明云6:53:47
为什么去干姜呢,因为这是暑温,热多湿少,热八湿二
大光明云6:58:05
同样的胸隔位置的病, 38条是水结;39条则是痰结,痰结当然重于水结了
大光明云6:59:20
枳实开胸结,杏仁开肺润利大肠,有通腑的作用。
大光明云10:45:44
40.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即不必以大黄为君)

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汪按:湿热入胃腑,方可下,虽云化热,究从湿来,故枳、朴、大黄等分用也。大抵温病诊舌为要: 痞满之证,见黄燥方可议下,黄而不燥,仍可宣泄,以驱之入胃,或苦温助之化燥,见黄方可用苦泄。黄白相兼,或灰白色,仍用开提,以达之于肺,不可误也。又 叶天士论伤寒热邪劫烁,下之宜猛;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尽,不可下;湿温大便溏为邪未尽,便硬方为无湿,不可攻也,此皆要论,不可不 知。
大光明云11:30:39
瘦人感受湿热,因为瘦,本身津液就相应不足,所以尽管他得湿热,这个湿也容易热化,即所谓熬干的意思。因此叫做湿气已化。
大光明云11:31:22
舌燥黄,舌面比较干燥,发黄的意思。脉沉实—重按能摸到脉,且有力。
大光明云11:31:52
脉沉取实,必然可用下法。
大光明云11:32:50
用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大光明云11:34:57
因为这个病是从湿化热而来的,所以没有助湿之理,用承气汤而不用增液承气,益胃汤等,
大光明云11:35:08
这些这些承气汤都有补阴的部分。
大光明云11:36:19
后面的条文有“等”分下之,看这个病人的燥结严重不严重, 严重的可以加芒硝软坚散结,泄腑通便。
大光明云11:37:17
那么今天这三条:1 水结;2 痰结;3 燥结。一个比一个严重,后面的这个用下法了。
大光明云11:50:23

大光明云11:54:20
今天太忙,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二十七)中焦篇-暑温、伏温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