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二十三)

2020.2.1
大光明云5:37:30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大光明云5:38:41
瘟疫大行,此时学习温病条辨,别有一番心情,愿此疫情早日过去

大光明云5:39:19
18.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邪气半至阳明,半犹在膈,下法能除阳明之邪,不能除膈间之邪,故证现懊憹虚烦,栀子豉汤,涌越其在上之邪也。少气加甘草者,误下固能伤阴,此则以误下而伤 胸中阳气,甘能气,故加之。呕加姜汁者,胃中未至甚热燥结,误下伤胃中阳气,本来乘之故呕,加姜汁,和肝而降胃气也,胃气降则不呕矣。

大光明云5:42:39
评:阳明温病大便不通,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恼, 这个心中就在胸隔剑突的那个位置,心中热绕而烦乱。

大光明云5:43:24
就是说,你用了整体的通腑后,局部的位置,这个胸隔部分,仍然有热邪在这个地方

大光明云5:43:40
胸隔这个位置,很容易得大病、

大光明云5:49:23
这个地方的病:有痞,结胸,热郁,寒凝,伴随着虚实夹杂。

大光明云5:49:46
你要是能解决这个部分的疾病,大病就有相应的治疗手段。

大光明云5:51:02
类似此时的肺炎,舌苔白厚,有时化热,上焦,隔下的病症。

大光明云5:52:46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论述为心烦、微烦、烦热、燥、虚烦不得眠、烦躁不得眠、卧起 …

大光明云5:54:00
这个是解决这个心口窝烦热的方剂,当然了,热烦,你也可以加淡竹叶,灯芯草等,强化治疗。

大光明云5:55:08
呕,他说加姜汁, 为什么呢,他说中阳伤而呕,中阳伤,指的是脾胃阳气不足,胃寒而呕, 所以用姜汁暖中,止呕。

大光明云5:55:56
那么你再仔细分析一下,胸隔位置烦人,胃脘中(中脘处)有寒。

大光明云5:56:14
这个上热下寒的位置距离比较近。

大光明云5:56:47
但你也要多个心眼,会不会是热呕?

大光明云5:57:46
如果舌体色红, 中焦苔黄的,这个时候,你就不能用姜汁了, 而是用清水半夏,牛蒡子之类的。

大光明云5:58:03
临床症状多变,这里不过讲的是一种情形。

大光明云5:58:36
〔栀子豉加甘草汤方〕即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钱,煎法如前。

 〔栀子豉加姜汁法方〕即于栀子豉汤内,姜汁五匙。

大光明云5:59:01
19.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蒸变化其浊也。

 〔黄连黄芩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一钱五分〕、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大光明云6:03:41
评:阳明温病,尚未可下,就是表示大便通畅,邪热没有传到大肠腑, 那么,干呕口苦而渴,干呕胃气上逆, 口苦湿热、或热胜,或胆火不降郁积中焦随胃气上犯,渴为热烁津液。

大光明云6:04:14
不渴舌滑(看起来湿漉漉的),属于湿温

大光明云6:05:40
那么,你看看这个方子,芩连苦燥药,郁金解郁,豆豉透表。

大光明云6:12:35
苦寒对湿热

大光明云6:12:47
所以它是治疗湿热中焦的方子

大光明云6:13:43
那么,你看看这个条文,如果是渴而舌燥呢,

大光明云6:14:05
这个方子就必须要改了,要加入甘寒的药物

大光明云6:14:27
加:知母,天花粉,生甘草,麦冬,玉竹等

大光明云6:15:18
你要解决这个燥热的问题,所以病人说渴,你要看看舌燥不,舌体红不, 这个是热燥的诊断方式

大光明云6:15:58
因为渴有多种原因,不一定是燥热,也可能是寒湿在中焦、下焦,津液运不上来。

大光明云6:17:11
当个中医人,必须诊断细腻,眼光独到

大光明云6:18:16
所谓的眼毒,从丝毫的表象中,发现重大的问题。

大光明云6:19:06
20.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荣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者。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清荣,柔以济柔也。

 汪按:此条以舌绛为主,再按,绛而中心黄苔,当气血两清,纯绛鲜红,急涤包络,中心绛干,两清心胃,独干绛,专泄火腑,舌绛而光,当濡胃阴,绛而枯痿,急 用胶黄,干绛无色,宜投复脉。(此二证俱属下焦)以上俱仍合脉证参详。若舌绛兼有白苔,或黄白相兼,是邪仍在气分,绛而有滑苔者,则为湿热熏蒸,误用血药 滋腻,邪必难解,不可不慎也,详见上下二焦。
20.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荣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者。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清荣,柔以济柔也。

 汪按:此条以舌绛为主,再按,绛而中心黄苔,当气血两清,纯绛鲜红,急涤包络,中心绛干,两清心胃,独干绛,专泄火腑,舌绛而光,当濡胃阴,绛而枯痿,急 用胶黄,干绛无色,宜投复脉。(此二证俱属下焦)以上俱仍合脉证参详。若舌绛兼有白苔,或黄白相兼,是邪仍在气分,绛而有滑苔者,则为湿热熏蒸,误用血药 滋腻,邪必难解,不可不慎也,详见上下二焦。

大光明云6:32:42
清营汤【组成】犀角3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竹叶心3克、银花9克、黄连5克、连翘9克、丹参9克、麦冬9克。

大光明云6:33:16
绛色:就是指大红色。

大光明云6:33:29

大光明云6:37:18
温病不渴:说明可能是湿热; 也有可能是血热,血热开始的阶段,并没有销铄阴血,这个阶段也可以体现出不渴, 这个人的皮肤往往体现出的是干热, 没有那种湿漉漉的,热蒸的感觉

大光明云6:38:41
血热一发展下去就伴随着阴血耗伤,而且发展很快

大光明云6:39:20
此时,也会容易发生渴的感觉, 但判定是阴血受损,所以加了生地,玄参类。

【吐槽】丹青(88344005) 2020/2/1 6:39:46

大光明云6:40:52
吴鞠通的解释是: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者。

大光明云6:40:58

大光明云6:42:44
这个解释也很有意思,开眼界; 他说的是热血分,比较深了,热销铄内在的血,同时热势外鼓动,外在的津液不能向里输送,导致了外在津液够用,内在不足,这样这个人就不会渴。

大光明云6:43:31
这种病机解释,多么细腻。

大光明云6:44:30
作为中医,你的常锻炼这种思路,分析方法,看到出奇之处,记忆下来。

大光明云6:46:35
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热从气分转入血分,气分热没清,所以还留有舌黄燥的征象。

大光明云6:46:50
这种情形下,气血两清也不是不可以。

大光明云6:47:30

大光明云6:48:48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二十三)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