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0
大光明云8:40:24
大家好
大光明云8:40:35
今天我们进入中焦篇的温病学习
大光明云8:40:50
《温病条辨》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大光明云8:41:07
在中焦篇,开始学习上面的这五部分
大光明云8:41:34
那么,上焦篇,也是这五部分,
大光明云8:41:51
二者的区别在于,温病入侵的位置不同
大光明云8:42:25
我们再把以前讲述的温病这五个部分的病时再拿出来
大光明云8:42:36
所谓的病时,就是病的大致的时间段
大光明云8:43:00

大光明云8:45:43
风温-初春; 温热:春末至夏初;温疫、温毒在夏初–之小满的这个阶段,冬温-在立冬至大寒的这个阶段,所谓冬天得温病亦有之。
大光明云9:07:12
原文: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大光明云9:08:12
这个条文,与伤寒的四大阳明经证类似,我们以前提及过
大光明云9:09:57
这里的脉体反小而实,指的是聚积、腑实严重,这个时候要用大承气汤治疗
大光明云9:10:43
我们看看,他的解释,温病条辨比伤寒论相对的好学些,就是因为作者有后续的解释说明
大光明云9:11:04
原文: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 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大便闭,阳明实也。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口燥 渴,火烁津也。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 然)。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 极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 明之热相传,故但恶热也。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 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沈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 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 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始太阳,终厥阴。伤寒以足经为主,未始不关手经也。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 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但初受之时,断不可以辛温发 其阳耳。盖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彼此对勘,自可了然于心目中矣。
大光明云9:34:14
阳明经循行面部,这是难经讲,为何人面独耐寒
大光明云9:37:01
热极,火窜扰肝经,目可变红。 语音重浊,是因为肺金受到火的侵袭导致,因此,呼吸,语音等,说明的是肺金受到了干扰。 那么后面的就是阳明腑实,大便不通。
大光明云9:37:38
他讲舌苔黄厚是胃气熏蒸上于肺所致,其实舌苔厚主中焦的运化郁滞
大光明云9:47:44
舌黑–热极生黑,如同热导致烤焦一般,这种情形一般来讲是热极,则血液凝滞,局部发黑。 而且他说舌苔会有黑色,芒刺,这个芒刺也要辨证,看看是软,还是硬,软为虚,硬为实;
大光明云9:48:25
那么刺软是一个征象, 你还要摸脉,脉要是虚,兼大热的,自然就是以前我们说的,白虎汤+人参了。
大光明云9:50:38
在温邪入侵人体的之时,尽管有语声,呼吸的肺系问题,在诊断的时候,因为没有恶寒,脉浮,表证是要去除的。
大光明云9:52:32
后面批判吴又可讲的舌苔中间微黄,就要用大黄,说一定要脉症相参,这是对的
大光明云9:53:36
当然了,许多舌苔没有黑色,芒刺的,大便硬结,难出,脉实,这个症状有的话,也可以用承气汤之类的方剂
大光明云10:03:27
上面的解释,你的着重看看,这样的病机解释有意思,
大光明云10:03:44
不是说绝对的对,但最起码是他立方,分析病的思路
大光明云10:03:55

大光明云10:04:09
这是他分析,伤寒,温病的传变的过程
大光明云10:05:00
溪肉,腠理,溪谷,孙络,大络,正经等, 表示伤寒外邪入侵的一般的路径。
大光明云10:06:49
溪谷—经络走行的地方,有小洼的地方为溪,在深一些的叫做谷,有的时候并行的也叫做谷,理解这个,你看看穴位名称,与所处的位置就知道了,比如说,阳谷,阳溪,阳池穴位
大光明云10:07:18
大承气汤方〕
大黄〔六钱〕、芒硝〔三钱〕、厚朴〔三钱〕、枳实。
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方论〕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 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学者若真能透澈此义,则施用承气,自 无弊窦。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厚朴分量不似《伤寒论》中重用者,治温与治寒不同,畏其燥也)。曰大承气者, 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若去入阴之芒硝,则云小矣。去枳朴之攻气结,加甘草以和中,则云调胃矣。
大光明云10:10:12
评:厚朴泻中宫实满,厚朴性温而燥,虽然其气下行,但用于治疗温燥的阳明腑实实在是不利的, 我认为它仅仅起到扶正作用。
大光明云10:11:02
大承气汤:芒硝入三焦,苦咸寒清热软坚散结,多作用于胸下隔的那个位置;
大光明云10:11:10
大黄通降三焦
大光明云10:11:24
枳实开胸散结;
大光明云10:11:50
那么,这三个要寒苦通降,它容易伤脾之阳气,
大光明云10:12:30
用厚朴,一方面下降,一方面温阳,来反佐,是个很好的用药,然量不宜大。
大光明云10:13:47
2.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脉促,谓数而时止,如趋者过急,忽一蹶然,其势甚急,故以辛凉透表重剂,逐邪外出则愈。 〔减味竹叶石膏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竹叶〔五钱〕、石膏〔八钱〕、麦冬〔六钱〕、甘草〔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时服一杯,约三时令尽。
大光明云10:14:13
前面说阳明腑证,脉不浮
大光明云10:14:45
而阳明经证,这里说脉多浮,这里的脉浮,不是卫表脉浮
大光明云10:15:00
在伤寒中,用以表达的是洪大
大光明云10:15:52
其实洪大脉,你就是浮去也能摸到,但伤寒不说浮脉; 这里呢,因为浮去可摸到,所以仍然用脉浮来表达。
大光明云10:16:17
这个第二条简单,它用了一个阳明温病,那么必然是阳明经病
大光明云10:28:50
但从用方来看,竹叶石膏汤减味,原来的竹叶石膏汤方剂的组成是:葉15克(2把) 石膏30克(1斤) 半夏洗9克(半升) 麥冬去心15克(5兩) 人參6克(2兩) 甘草炙6克(2兩) 粳米15克(半升)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大光明云10:29:55
去掉了, 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炙甘草换成生甘草
大光明云10:30:17
从这个减味看: 竹叶〔五钱〕、石膏〔八钱〕、麦冬〔六钱〕、甘草〔三钱〕。
大光明云10:30:42
竹叶:辛凉透表,石膏清热为主,兼有透表竹叶,麦冬甘草滋阴。
大光明云10:31:24
这条,尽管放在中焦章节,但从用药来看,仍然有辛凉透表的作用,
大光明云10:31:48
乃是温病传入阳明经的轻症。
大光明云10:32:13
如果脉浮+呼吸,咳嗽,咽干痛等,这就是肺金的病;
大光明云10:34:05
那么现在脉浮数,或有热扰心烦等,没有肺系症状,还是把它归于中焦阳明章,尽管都有脉浮,你看看第一条,却没有用竹叶。 说明第一条的病症程度,重于第二条。
大光明云10:34:49
以往我们学伤寒的时候,脉浮是卫表的病症; 而在温病这里,未必。
大光明云10:35:44
3.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以阳明温病发端者,指首条所列阳明证而言也,后凡言阳明温病者仿此。诸证悉有,以非下不可,微则未至十分亢害。但以小承气通和胃气则愈,无庸芒硝之软坚也。
大光明云10:37:17
这又是一个阳明温病,也是轻症,诸证悉有而微,都有什么? 面红,发热,渴,大便硬结难下,脉有力而不浮 。
大光明云10:37:41
有这些症状,却不严重,
大光明云10:38:10
所以他用小承气汤来通大便,腑畅通了,温病可以从大便而出。
大光明云10:38:46
其组成: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大光明云10:39:11
所以,你看这个药的组成,大黄最多,枳实次之,厚朴相对的就要少
大光明云10:39:47
4.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汗多,津液散而大便结,苔见干黄,谵语因结粪而然,故宜承气。
大光明云10:40:57
阳明温病,伤寒阳明病四大证于温病相似,唯独温病的脉体现的要更快些。 那么这个条文又是不太严重的,所以仍然用小承气汤。
大光明云10:42:11
那么谵语呢, 我们学上焦篇的时候,谵语是指温病入营分,或血分的,用犀角地黄丹皮赤芍之类的药物
大光明云10:42:42
这里也有谵语,他认为这不是入营分,血分; 而是热盛大便不通引发的。
大光明云10:43:21
当然了,你用小承气汤,然后加去心口痰的,菖蒲,瓜蒌等,也是不错的。
大光明云10:45:42
原文:5.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无汗而小便不利,则大便未定成硬,谵语之不因燥屎可知。不因燥屎而谵语者,犹系心包络证也。故先与牛黄丸以开内窍,服牛黄丸内窍开,大便当下;盖牛黄丸亦 有下大便之功能。其仍然不下者,无汗,则外不通,大小便俱闭,则内不通,邪之深结于阴可知,故取芒硝之咸寒,大黄甘草之甘苦寒,不取枳朴之辛燥也。伤寒之 谵语,舍燥屎无他证,一则寒邪不兼秽浊,二则由太阳而阳明。温病谵语,有因燥屎,有因邪陷心包,一则温多兼秽,二则自上焦心肺而来,学者常须察识,不可岐 路亡羊也。
大光明云10:46:26
阳明四大症,大汗,大脉,大热,大渴,这是通症,温病传变的过程中,如果这个人的卫气素强,也未必有大汗的症状
大光明云10:48:02
因此,无汗则津液未损, 小便不利,则气化不足,津液仍然未损; 那么大便可推知,未必为硬结; 这个时候,要是谵语,则说明湿热传入心包,而不是大便秘引发的谵语。
大光明云10:49:39
此时用牛黄安宫丸,来开窍清热醒脑;
大光明云10:50:14
安宫牛黄丸方: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金箔衣、黄芩〔一两〕。
大光明云10:50:42
牛黄安宫丸的条文是,温病发斑疹,神昏谵语的时候,用之。
大光明云10:51:03
这条文,先以安宫丸试之
大光明云11:01:55
安宫丸用后,再不大便,则说明里结,用调胃承气汤。
大光明云11:02:25
可不可以用大承气汤?这个要看脉的,脉实有力的,也可以用大承气汤。
大光明云11:04:16
脉实的不是那么严重,时间久的用调胃承气汤
大光明云11:05:24
调胃承气汤
【处方】大黄(去皮,酒浸)四两(约60克)、甘草(炙)二两(约30克)、芒硝半升(约15克)
大光明云11:06:56
大黄,芒硝润健散结通便,如果这个病人的阳明腑实严重,燥粪,燥邪寄居在中下二焦,则不是迅速排便,导泄可以治愈,
大光明云11:08:01
那么用炙甘草,来使得大黄,芒硝缓下,充分得软坚散结通便,且缓缓而下,则清理的彻底
大光明云11:08:24
若燥邪伤阴的,脉显得细些,可以用增液承气汤来治疗
大光明云11:08:49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