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十八)

2020-01-18
原文:6.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甘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

燥证阳明里实而坚满。经统言以苦下之,以苦泄之,今人用下法,多以苦寒,不知此证当别已化未化,用温下寒下两法,随证施治,方为的确。未从热化之脉,必仍短涩,涩即兼紧也,面必青黄,苦温下法,如《金匮》大黄附子细辛汤,新方天台乌药散,如巴豆霜之类。已从热化之脉,必数而坚,面必赤,舌必黄,再以他证参之,苦寒下法,如三承气之类,而小承气无芒硝轻用大黄,或酒炒,重用枳朴,则微兼温矣。

〔附治验〕

丙辰年,瑭治一山阴幕友车姓,年五十五岁,须发已白大半,脐左坚大如盘,隐隐微痛,不大便数十日,先延外科治之,外科以大承气下之,三四次终不通,延余诊 视,按之坚冷如石,面色青黄,脉短涩而迟,先尚能食,屡下之后,糜粥不进,不大便已四十九日,余曰:此癥也,金气之所结也。以肝本抑郁,又感秋金燥气,小 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钱,姜汤和服,设三伏以待之,如不通,第二次加巴豆霜分半;再不 通,第三次加巴豆霜二分。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四十九枚,坚莫能破,继以苦温甘辛之法调理,渐次能食。又十五日不大便,余如前法下之,第二次而通,下黑 亮球十五枚,虽亦坚结,然破之能碎,但燥极耳。外以香油熬川椒熨其坚处,内服苦温芳香透络,月余化尽。于此证,方知燥金之气伤人如此,而温下寒下之法,断 不容紊也。

乙丑年,治通廷尉久疝不愈,时年六十八岁,先是通廷尉外任时,每发疝,医者必用人参,故留邪在络,久不得愈。至乙丑季夏,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 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 「疝本寒邪,凡坚结牢固,皆属金象,况现在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以《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

以上治验二条,俱系下焦证,以出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
阳明燥里实,要用甘温下法,那么只能说这个里实是寒证为主的。大便不通,寒秘。未从热化,就是没有热的便秘,当然这个实是从胃脘就开始堵到大肠,还是仅仅在下焦大肠堵了,你要辨别。那么,已从热化,就是变成了熱秘了,那就改用寒药。我们看看他的解释, 未从热化,那么寒秘,用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下之,附子热之,细辛热搜之。
天台乌药散,用的巴豆,也是性热之药。所以当你用下法的时候,有温下之法,有寒下之法。那么当热化后,脉数,面红,舌黄,气味重浊,你就应该改成寒下,就是那个承气汤之类的药物。如果寒热相当,那么承气汤中的厚朴性温,可以加大用量。看他的案例,肚脐左侧硬结大的像个盘子,他说这个是癥,金气所结。金气–燥气,燥证本气属于寒,为何在左侧,他没有解释。上面的两个病例举例都是寒燥的腑结,用的是热通法。但比较大黄附子细辛汤,和天台乌药散,你应该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同样的热通,天台乌药散集中在小腹部分的寒结。而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寒而走下,通胃导肠, 但附子性热上行,细辛搜刮寒气,列为解表药,仍然有上行趋势。这类病人对应的脉象为上虚下实, 因此大黄通下,附子细辛暖而上行,具有通下而不伤上的意味在里面。
原文:7.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成癥者,无论男妇,化癥回生丹主之。

大邪中表之燥证,感而即发者,诚如目南先生所云: 与伤寒同法,学者衡其轻重可耳,前所补数条,除减伤寒法等差二条,胸胁腹痛一条,与伤寒微有不同,余俱兼疝瘕者,以经有燥淫所胜,男子首(疒秃页)疝,女 子少腹痛之明文。疝瘕已多见寒湿门中,疟证泄泻呕吐,已多见于寒湿湿温门中,此特补小邪中里,深入下焦血分,坚结不散之锢疾,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 用急攻,必犯瘕散为蛊之戒。此蛊乃血蛊也,在妇人更多,为极重难治之证,学者不可不预防之也。

化癥回生丹法,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也。方从《金匮》鳖甲煎 丸,与回生丹脱化而出,此方以参桂椒姜通补阳气,白芍熟地守补阴液,益母膏通补阴气,而消水气,鳖甲胶通补肝气而消癥瘕,余俱芳香入络而化浊,且以食血之 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又以醋熬大黄三次,约入病所,不伤他脏,久病坚结不散者,非此不可。或者病其药味太多,不 知用药之道,少用独用,则力大而急,多用众用,则功分而缓。古人缓化之方皆然,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也。此方合醋与蜜共三十六味,得四九之 数,金气生成之数也。 〔化症回生丹方〕

人参〔六两〕、安南桂〔二两〕、两头尖〔二两〕、麝香〔二两〕、片子姜黄〔二两〕、公丁香〔三两〕、川椒炭〔二两〕、虻虫〔二两〕、京三棱〔二两〕、蒲黄炭〔一两〕、藏红花〔二两〕、苏木〔三两〕、桃仁〔三两〕、苏子霜〔二两〕、五灵脂〔二两〕、降真香〔二两〕、干漆〔二两〕、当归尾〔四两〕、没药〔二两〕、白芍〔四两〕、杏仁〔三两〕、香附米〔二两〕、吴茱萸〔二两〕、元胡索〔二两〕、水蛭〔二两〕、阿魏〔二两〕、小茴香炭〔二两〕、川芎〔二两〕、乳香〔二两〕、良姜〔二两〕、艾炭〔二两〕、益母膏〔八两〕、熟地黄〔四两〕、鳖甲胶〔二觔〕、大黄〔八两,共为细末以高米再加醋熬如是醋一觔半熬浓晒干为末三次晒干末之〕。

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蜡皮封护,用时温开水和,空心服,瘀甚之证,黄酒下。

一治症结不散不痛。二治症发痛甚。三治血痹。四治妇女干血痨证之属实者。五治疟母左胁痛而寒热者。六治妇女经前作痛古谓之痛经者。七治妇女将欲行经而寒热 者。八治妇女将欲行经误食生冷腹痛者。九治妇女经闭。十治妇女轻来紫黑甚至成块者。十一治腰痛之因于跌扑死血者。十 二治产后瘀血少腹痛拒按者。十三治跌扑昏晕欲死者。十四治金疮棒疮之有瘀滞者。
燥气之邪气上条文说如中下焦引发的是里实的大便不通。这条说的是入下焦引发症瘕积聚。血蛊,病名。因跌仆坠堕后误用补涩所致腹胀膨满之证。《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参见血鼓、蛊条。血蛊:简单讲,就是血瘀用了补法,导致腹部膨胀,为难治。他讲,搏于血分,就是这个燥邪侵入下焦,它没有侵犯阳明经,成为里实证,而是入侵血室成了血分这个部分的症瘕。那么治疗显然是消癥除瘕了。那么不看方子,也应该知道,这类用药有,土鳖虫,水蛭,干漆之类的药物。一般来讲,三十六味的方剂,我不做分析的,以药太杂,但他把用药方略分析了:参桂椒姜通补阳气—,桂用的是肉桂,而不是桂枝。姜用的是高良姜,更加辛辣热。剩下的是,活血的: 开窍的,通络的,补阴的,软坚散结的。

中药-两头尖
中药-两头尖

两头尖:性热,味辛。归脾经。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消痈肿。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祛风湿药:羌活,独活,桑寄生等。其中,强筋健骨的有,续断,杜仲,骨碎补等。两头尖,药典上这样讲,我们还是不太熟悉它,这个以后大家临床自己品尝尝试其药性。
阿魏:为树脂类药物,主产于新疆,为苦、辛,性平。入肝、脾、胃经。功能:消积、杀虫。主治:症瘕积聚。
内服:1-1.5克
所以这类消症瘕,软坚散结,温补的药物,你看看其组成,有人问脂肪肝怎么治疗,都可以从这个立方中,找到答案。十四条治疗的范围,这个方子用途很广。病机就是燥寒入血分,引发的症瘕积聚。为何左侧,金克木,肝气升发于左,肝气被克,则左侧起聚积。
原文:8.燥气久伏下焦,不与血搏,老年八脉空虚,不可与化症回生丹者,复亨丹主之。

金性沉着,久而不散,自非温通络脉不可,既不与血搏成坚硬之块,发时痛胀有形,痛止无形,自不得伤无过之荣血,而用化症矣。复亨大义谓剥极而复,复则能亨也,其方以温养温燥兼用,盖温燥之方,可暂不可久,况久病虽曰阳虚,阴亦不能独足。至老年八脉空虚,更当豫护其阴。故以石硫黄补下焦真阳,而不伤阴之品为君。佐之以鹿茸、枸杞、人参、茯苓、苁蓉补正,而但以归、茴、椒、桂、丁香、萆薢,通冲任与肝肾之邪也。按解产难中,已有通补奇经丸方,此方可以不录,但彼方专以通补八脉为主,此则温养温燥合法,且与上条为对待之方,故并载之。按《难经》: 任之为病,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七疝者: 朱丹溪谓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疒秃页)疝为七疝。《袖珍》:谓一厥、二盘、三寒、四症、五附、六脉、七气为七疝。瘕者: 血病,即妇人之疝也。后世谓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狐瘕、血瘕、鳖瘕为八瘕。盖任为天癸生气,故多有形之积,大抵有形之实证,宜前方;无形之虚 证,宜此方也。

按燥金遗病如疟疝之类,多见下焦篇温湿湿温门中,再载在方书,应收入燥门者尚多,以限于边幅,不及备录,已示门径,学者隅反可也。
燥气入里,引发里实;燥气入下焦血分,引发症瘕积聚;这条是燥气入下焦,引发,脉空虚,脉空虚,是你摸脉而得到的,我们讲过的“芤脉”就是这样,那么,这相当于寒邪入下焦,而下焦气虚证。 若比较后起的脏腑辨证,可以视为肾阳虚,但它又没有讲腰痛,小便清长,或水肿等,仅仅是脉空。
〔复享丹方〕苦温甘辛法。

倭硫黄〔十分。按:倭硫黄者石硫黄也水土硫黄断不可用〕、鹿茸〔八分酒炙〕、枸杞子〔六分〕、人参〔四分〕、云茯苓〔八分〕、淡苁蓉〔八分〕、安南桂〔四分〕、金当归〔六分酒浸〕、茴香〔六分酒浸与当归同炒黑〕、川椒炭〔三分〕、萆薢〔六分〕、炙龟板〔四分〕。

益母膏和为丸,小梧桐子大,每服二钱,日再服,冬日渐加至三钱,开水下。
那么,看这个方子,就是温补下焦的方子, 只是炙龟板这味药值得考虑,它形寒而软坚散结。本病无症瘕积聚。当归炒黑,其上行力弱,偏于补下焦之血。萆薢有利尿涩精作用,这是为什么它可以用作萆薢分清饮的主药。
按前人燥不为病之说,非将寒燥混入一门,即混入湿门矣。盖以燥为寒之始,与寒相似,故混入寒门,又以阳门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而阳明从中,以中气为化,故又易混入湿门也。但学医之士,必须眉目清楚,复《内经》之旧,而后中有定见,方不越乎规矩也。
评:燥不宜混寒门,不混湿门,则一方面顾及寒邪,一方面顾及燥邪,应佐以补血。

原文:〔霹雳散方〕

主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转筋,腿痛,肢麻,起卧不安,烦躁不宁,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瘕等证,并一切凝寒痼冷积聚。寒轻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为度。非实在纯受湿、燥、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两)、公丁香(二两)、草果(二两)、川椒炭(五两)、水菖蒲(二两)、青木香(四两)、吴萸(四两)、防己(三两)、槟榔(二两)、降香末(五两)、附子(三两)、小茴香(四两)、薤白(四两)、苡仁(五两)、五灵脂(二两)、高良姜(三两)、荜澄茄(五两)、细辛(二两)、乌药(三两)、干姜(三两)、雄黄(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开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钱,病重者五钱,小儿减半。病甚重者,连服数次,以痛止厥回,或泻止筋不转为度。

〔方论〕按《内经》有五疫之称,五行偏 胜之极,皆可致疫。虽疠气之至,多见火证,而燥金寒湿之疫,亦复时有。着风火暑三者为阳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温疠;湿燥寒三者为阴邪,与秽浊异气相 参,则为寒疠。现下见证多有肢麻转筋、手足厥逆、吐泻腹痛、胁肋疼痛,甚至反恶热而大渴思凉者。经谓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此症乃燥金寒湿之气,直犯筋经, 由大络别络内伤三阴脏真,所以转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泻者,阴阳逆乱也;诸痛者,燥金寒水之气所搏也;其渴思凉饮者,少阴篇谓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则饮水 求救也;其头面赤者,阴邪上逼,阳不能降,所谓戴阳也;其周身恶热喜凉者,阴邪盘踞于内,阳气无附欲散也。阴病反见阳证,所谓水极似火,其受阴邪尤重也。 诸阳证毕现,然必当脐痛甚拒按者,方为阳中见纯阴,乃为真阴之证。此处断不可误,故立方会三阴经刚燥温热之品,急温脏真,保住阳气,又重用芳香,急驱秽 浊。一面由脏真而别络大络外出筋经经络以达皮毛,一面由脏络腑络以通六腑,外达九窍,俾浊秽阴邪,一齐立解。大抵皆扶阳抑阴,所谓丽照当空,群阴退避也。
评:此无条文,从后面解释看,为“湿燥寒”三阴邪侵袭,还要加上“秽浊异气”形成的叫做寒气。出现: 肢麻转筋、手足厥逆、吐泻腹痛、胁肋疼痛,甚至反恶热而大渴思凉者。反恶热,这个是因寒湿之郁堆积而致热,假热也。病机途径:燥金寒湿–犯经筋–入大别络(别络十四经都有,但是讲大络,唯独是脾之大络,大包穴)–内侵三阴脏。出现转筋,吐泄;面赤者戴阳。这个戴阳,就是指浮阳越于上的意思。所以,这个时候,可能出现热,那也是真寒假热。后面的立方解释方法,一看就知道了,不加赘复。
后面的这条的条文,有人归类到第五条条文上,第五条条文没有方子,那么下接这个霹雳散

《温病条辨·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温病条辨·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十八)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