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3.伤燥,如伤寒太阳证,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如伤寒太阳证者,指头痛、身痛、恶风寒而言也。有汗不得再发其汗,亦如伤寒例,但燥较寒为轻,故少与桂枝小和之也。
评:这是讲,伤寒重症与轻症的区别,但仍然太阳风寒表证,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仍然以无汗,有汗做重要的标志。
4.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者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
什么叫燥金司令,这个司令可不简单,有大运燥金,主运燥金,主气燥金,客气燥金,司天燥金,在泉燥金的不同。这里,你只是简单地理解,司令就是燥金这个部分的金气旺盛。
我们看看吴鞠通怎么分析的呢?
此金胜克木也,木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以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法。
桂枝、吴茱萸、黄芩、柴胡、广木香、人参、生姜、川楝子、小茴香、白芍、炙甘草、大枣〔去核〕、半夏。
他解释是金胜克木,金胜就是燥气多,克木则木病,木呢,本意是风,风动变异,需要畅通,风被抑制则成为郁滞,金胜木,燥邪外袭,既然用上了桂枝汤,说明这个燥是寒燥, 另外从伤寒论讲,桂枝汤治表,比有汗症, 这个条文没说,只是说了个金病。但从第三条讲,燥寒伤人如伤寒太阳证, 那么下面用桂枝汤就有理了。另外身寒热,胸胁痛,这是少阳经郁滞的表现,有阴器处疼痛者,为厥阴肝经处,所以用吴茱萸,川楝子作用于此。看上面的方子凌乱,你把它按原方排列一下: 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然后呢,再加上:小茴香,吴茱萸,川楝子。你按这个次序看就很清楚。那么后面的这三味药,常被人用作治疗奇经药,就是指那奇经八脉,冲任脉与小腹关系密切,这个地方受寒,或者男子疝痛,女子宫寒紧痛,都可以用这类药物。那么,你仔细看看方子的组成,燥寒–对应温润药,有没有温润的? 没有。与前面说的道理一样。
5.燥淫传入中焦,脉短而涩,无表证,无下证,胸痛腹胁胀痛,或呕或泄,苦温甘辛以和之。
燥虽传入中焦,既无表里证,不得误汗误下,但以苦温甘辛和之足矣。脉短而涩者,长为木,短为金,滑为润,涩为燥也。胸痛者,肝脉络胸也。腹痛者,金气克 木,木病克土也。胁痛者,肝木之本位也。呕者,亦金克木病也。泄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也。或者,不定之辞,有痛而兼呕与泄者,有不呕而但泄 者,有不泄而但呕者,有不兼呕与泄而但痛者,病情有定,病势无定,故但出法而不立方,学者随证化裁可也。药用苦温甘辛者,《经》谓燥淫所胜,治以苦温,佐 以甘辛,以苦下之,盖苦温从火化以克金,甘辛从阳化以胜阴也,以苦下之者,金性坚刚,介然成块,病深坚结,非下不可,下文即言下之证。
无表,则不得汗,但表有虚实之别。未必都要汗解,他讲不能误下,那就是阳明腑实证可下,没有这个里症。但他有的病症是:胸、腹胁胀痛,或呕吐,泄泻,——-原因呢,燥邪传中焦。那么, 燥邪传中焦,会引发这些病吗?
先看看他怎么讲述的, 脉短而涩:脉短一般来讲是波动不及两侧,主气虚; 但此处他讲是“燥金”导致脉短,但这个金用阳明燥金表示,还是肺金表达未说。 长脉为木,滑脉主润,涩脉主燥,而我们讲的涩脉主血虚,无以运动。肝脉络胸也—-肝脉固然络胸,然属于胸胁,所以即使讲胸,也当指侧位。腹痛呢:金克木,木克土,所以腹痛,那么气血阴阳哪个部分克土呢?五行的表达,与后天发展的气血阴阳,脏腑辨证许多还是不一样的,以五行辨证相比较来说,粗劣一些。呕者,金克木也:呕是指胃气上,或者肺气逆; 现在讲金克木,金降木升,金克木,则降克制升,焉能呕。如果这样解释:金克木,木郁于中焦,导致了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不降,故呕,这样就通顺了。但那个时候,没有脏腑辨证。再看看,泄的原因他怎么说的, 泄,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也,阳明燥金,按五行,其母为太阴湿土。燥金气盛,引发泄泻其理不明。
综上述,你看到腹痛,泄泻,脉短涩,用药:苦温甘辛。现在看来,这是寒湿侵犯中焦引发的病变。所谓的燥邪,这里其实是寒为主的病变,与燥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燥必伤阴。用药:苦味–本身就是燥药,不能以燥治燥,它对应的是湿邪; 温–对应寒凉病; 甘味:养血;辛味发散,平衡津液分布。并非辛能生津液。苦温从火化克金, 因为金胜, 显然是寒燥,甘辛从阳化胜阴—这是胜寒邪; 以苦下至:苦燥胜湿,下乃下湿邪,非是下大便。
这些内容,要玩味的清楚,也要有点长时间的锻炼。所以,你看条文:无下证;后面讲,以苦下之, 非下不可。这是下的具体内容不同,而不是前后矛盾。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