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十五)

2019-12-21
学一点温病内容
《温病条辨》上焦篇 秋燥
54.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 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 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 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评: 秋燥的时间段,通常来讲,主气,客气的时间段相同,都是在五之气这个时间段。

主气
主气
客气
客气

无论主气,还是客气,都在阳明燥金这个时间段,当然了,如果三之气司天是阳明燥金的话, 这全年的燥性会更强。

你可以看到,这个燥金形成的燥邪的时间段,在秋分到立冬这个时间段呢常发病。秋感燥气,这个燥气从用方来讲,属于热燥,热燥侵袭,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形成之卫气抗争热燥,故右脉大而数,其实还应有浮脉。那么治法呢,应该辛凉解表,鉴于有燥邪,所以,辛凉解表+润燥,为治则。其方中润燥之药有:沙参,梨皮;而贝母润而化痰,其他的,桑叶,杏仁(润),豆豉,山栀子,具有辛凉清热的特点,所以这个桑杏汤是治疗,热燥邪气致病的方子。至于这里说的气分燥,不是指卫气营血辨证的气分病,而是指太阴肺招受的卫表病症。
55.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桑菊饮方〕方见前。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这个方子一般,为什么,你看看这里的组成,滋阴的药很少,而且止咳的效果也不佳, 单单一味杏仁降气,不足以止咳。
56.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方〕甘寒法。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肺阴伤,咳嗽,或有呼吸不利,胃阴伤,胃液不足,食则发胀,口干等。从用药来看, 沙参,麦冬,玉竹,生甘草,天花粉,都有滋阴这个作用; 沙参,麦冬,天花粉滋肺阴; 生甘草,玉竹,划分滋胃阴。桑叶略解热表之邪。唯独这个白扁豆,我们拿不住它的作用,那么可以反过来参考一下药典。白扁豆:性甘平;入脾胃经;作用:清暑热,健脾止泻。所以,这味药是考虑中焦的药,胃阴伤,脾虚,那么它有健脾的作用。当然了,如果是扁豆花,那就会作用于上焦来清热。
57.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

〔翘荷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前面讲的,都是燥+热邪。那么,这条也是燥+热邪,但这个热邪要重,化火了 ,上扰到清窍,耳鸣,目赤,牙龈肿了。那么以前我们讲温病的时候,有到咽喉,到食道的。这里讲的热,到了眼睛,耳朵,牙龈,病邪更往上一些。面耳肿痛,在第18条讲的是大头瘟,比现在这条要严重。但薄荷,连翘都用上了,这里用了黑栀子皮, 绿豆皮, 皮,以皮达表,清表热,前面也说了,用赤小豆皮。这个豆类的皮,用水泡后,然后用手揉搓下来的。取药也挺不容易的。现在好像也没这种药物了。生甘草缓发而略有补阴作用, 桔梗上托诸药,以达到清上窍火的作用。
58.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喻氏云: 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 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 又不得其肯綮,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飞虫, 茫无定法示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倘有生理乎?诚傲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清燥救肺汤方〕辛凉甘润法。
评:痿证独取阳明,这是内经之一说。也有讲肺叶焦枯致痿病。所谓痿病指的是肢体无力,严重的不能走动,没有任何疼痛。相当于现在讲的肌无力。这段大意是,肺胃之燥热,作为主要病因。断不能治以苦寒。因为苦本身就燥湿,燥病再用燥药当然相反,所以类似于芩连柏,射干,山豆根,金果榄等不可用于清热。燥热者,宜治以甘寒。因为,甘有润燥功能。
清燥救肺汤:霜桑葉9克(三錢) 石膏煅8克(二錢五分) 甘草3克(一錢) 人參3克(七分) 胡麻仁炒3克(一錢) 真阿膠3克(八分) 麥門冬去心4克(一錢二分) 杏仁泡,去皮尖,炒黃2克(七分) 枇杷葉刷去毛,蜜塗,炙黃3克(一片)
那么,你看看这个方子组成:桑叶+石膏, 这个清热力极强。后面的药:阿胶,麦冬, 润燥滋阴。当然了,你用生地,玄参,贝母,天花粉,梨干等,都可以。但从滋阴力讲,阿胶补血力强。胡麻仁—指的是黑芝麻,甘平,入肾,肝经,滋阴: 滋补肝肾, 养血祛风, 润肠。这里有个问题:既然黑芝麻入肝肾经,而此章节指的是肺热燥,可以吗?可以,补阴为“同气相求”,只要是甘寒,甘平性质的药,目标在补阴血以制燥就可以。脉弱加人参, 喘上加杏仁,枇杷叶。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温病条辨》诠析(十五)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