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44.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湿温着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仲景谓湿家忌发汗,发汗则病痉。湿热相搏,循经入络,故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至宝丹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连翘心三钱,元参心二钱,竹叶心二钱,银花二钱,赤小豆皮三钱。
评:湿温邪入心包,指的是温这个部分,而不是湿, 湿入心包的病,目前还没有。温病条辨的温,泛指温、热病, 说温并不一定指的是低热。那么这个湿温入心包怎么得的呢, 吴鞠通说,湿温病,看到病人有怕冷的症状,就误用麻黄汤之类药物,导致了发汗湿少, 温药助温病,则邪热盛而入心包经,则引发了神昏肢逆。这个肢逆指的是四肢厥冷,心口窝那个地方如炭烧。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翘心〔二钱〕、犀角尖〔二钱磨冲〕、连心麦冬〔三钱〕
这个方子,去掉:莲心, 麦冬,然后再加金银花,赤小豆皮。为何去莲心,麦冬: 麦冬滋阴补气,本证的证形是:湿温。麦冬滋阴有碍;有问:那么同样的滋阴药,为何不去元参。吴鞠通认为:元参入肾,滋补肾阴;麦冬入上滋补心肺之阴,本病上焦湿温病,当去麦冬。莲心的问题,有说苦涩,尽管有祛湿,但有留碍的作用,不利于清理心包火邪。但清宫汤本身治疗的也是神昏谵语,为汗多神昏。 此病湿温过汗,有相似处。热入心包,本属湿温,所以夹湿这点上,用金银花清热,赤小豆皮祛湿。有问:那么多祛湿药,为何用赤小豆皮祛湿。赤小豆皮,入心经,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暑湿热,化瘀消肿的作用。古人用药讲究,当然不能用茯苓皮, 白术之类的药物。因为湿温发汗后, 热入心包忌用香燥;但用渗湿而不伤阴之品。这种有湿、有热,热入心包的病症,你要全盘考虑。看人家的立方,很惊叹,如此之细腻。
45.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二钱。
右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2019-12-16
临近圣诞节,相当于国内要过春节, 所以很多事要办,很忙。关于温病学习的事,这几天可能断续讲,也可能停止了,不定。
上次讲到:45.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二钱。
右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咽喉阻痛:气滞则阻, 血郁则痛。 但这个血郁是一般性的郁滞,没到那种形成血块的郁滞,如果出现那个病症,舌相比紫色。怎么引发的呢,过喉咙部分有很多经,但此处限制为手太阴温病。作者是从五行上解释这个病的病机的。他说手太阴肺遭受湿温,导致了肺气的宣降不利;那么从五行上讲,金应克木, 金不能克木,则木生火,木反侮金,同时上焦火邪亦来刑金, 则肺气更加疏机不利,所以木火,心火,二火克金,体现在喉部的病症。木火为阴肝火阳胆火,按经络方向:肝气生,肝火居于中焦本位; 胆火降,亦居中焦。这里他讲,心胆火侵肺,居于上焦。上面的那个方剂:射干:苦、寒; 入肺经:功能:清热解毒利咽,化痰清肺。马勃:辛、平; 入肺经;功能:清肺解毒火、利咽; 止血。这两味药都是作用于喉部,有说:既然喉部的阻痛是胆心火克肺所致,为何不清胆心火,而却用入肺经的药。答:胆心火克肺导致咽喉阻痛,此时火已入肺经,如果火仍然在胆、心,则应有相似的症状。故:以金银花、连翘,清热宣肺; 以辛凉牛蒡子润肺降肺; 以射干,马勃清局部的热肿阻痛。清咽喉热肿痛药有,马勃,射干,金果榄,山豆根,四种常见药, 唯山豆根略有小毒。射干,山豆根,金果榄都是苦寒药物,马勃辛;你可以看到:苦寒药类,以前我们常说的,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同样是苦寒,但射干,金果榄,山豆根的苦寒走的是肺经,入咽部。 其他的苦寒则分上中下三焦。
46.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膹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痹:在中医里通常指痛症,气分痹郁出现了,嗝逆,哕:打嗝上逆。这里的气分:也不是指阳明经证的气分,指的是太阴肺主气,气分就是这个肺气郁滞出现了嗝逆。病因呢,湿温。从现在的医学看,是湿热蕴肺,引发了食道气机上逆。其实是引发胃气上逆,但病机在于湿温蕴肺。因此用药:苦以降,辛以宣法。枇杷叶:苦凉; 入经:肺、胃; 作用: 化痰、清肺热、降肺气; 和胃 清胃热;作用于肺:辛就是宣开;苦就是降。如果有辛味,就是宣, 苦味就是降;枇杷叶:叶类,气却是降的;旋复花:也是降气的;叶类往往是宣发的多,此则降气。郁金:辛、苦、凉;入:心经、肺经、肝经。作用:活血化瘀,行气,清心凉血,利胆去黄。辛则宣发,苦则降之,凉则清热。所以郁金是升降药,即宣降肺气,有疏肝,活血化瘀,清心。这是一个“广谱”良药, 祛心烦效果也不错。通草:甘、淡、微寒。入肺经、胃经;作用:利尿清热, 下乳。这个通草的药典作用,倒是没怎么说肺经,但因为它中空,淡味而渗利,所以它是祛湿的药。这个湿温阶段引发的哕,用通草祛湿倒是很好, 豆豉:淡味而宣,有利于宣肺的作用, 射干作用于咽喉部。有说,把这个宣痹汤的药,改改行不行, 当然可以。首先:1 湿温季节你要考虑;2 太阴温病的哕,出现在食道这个位置你也要考虑。所以治法:1 宣;2 降,3 祛湿邪,4 局部用药。药无论怎么改,治法不能改,这是定则。
47.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辛淡法。
苇茎五钱,薏苡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二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刚才有咽喉阻痛,嗝逆,这个条文则讲湿温后,引发呼吸喘促的,用千金苇茎汤。呼吸不利的喘,第一印象是麻黄平喘。此则温病的湿温,麻黄不能用。苇茎就是芦根,甘寒药,入肺经胃经;嗝逆:清热生津,化黄厚稠痰;利尿,托疹外出。你一看甘寒药,苇茎节节空,你不用看药典也可以大致推出它的作用来。甘–润,自然就会生津。薏苡仁祛湿, 滑石祛湿利尿,杏仁宣降肺气,润肠。那么桃仁呢,为什么用?千金苇茎汤的条文在金匮要略上。千金苇茎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附方》这个方子治疗的是,肺痈–化脓,脓肿类型的病。桃仁在这里是活血化瘀的。所以,这个病,太阴湿温喘促,要是没有吐脓血,则没有成肺痈,那么这里的桃仁应该去掉。冬瓜仁:甘寒;入肺胃大肠小肠经。作用:清热祛痰,祛脓,清热利湿。其实临床用药,冬瓜仁力量并不是很大。甘寒必是润而清热。润药:瓜蒌是强于冬瓜仁的。但太阴湿温,本身有湿,有热燥,所以你要衡量这个热燥的力大不大,大那么甘寒药量就大; 湿多, 则薏苡仁,滑石,量就大。总之用量在于临床上,你对于病人的病态的掌握。从这个病上看,湿热,热燥;湿与燥是可以并行存在的,是为难治。凡湿热病都比较难治。因为这个热,可以是气分热,可以是营血热,可以导致燥热,不一定。
48.《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中暍–中暑。身热疼痛脉微弱,这个脉啊解读起来有点麻烦。脉微弱:是解释成 脉微小而弱; 还是解释成脉稍微的弱些呢。此病用吐法,本是伤气的方法,脉如果真的是微弱虚极,焉能用吐法。暑月:身热疼痛夹湿; 脉却稍微弱些, 他说这是因为暑季的时候,伤了冷水,可以看做是洗了冷水澡。本来暑热:湿居于内, 热裹于外,外再受冷,则体内阳气外发抵抗,内杂湿气,也是上行,形成一个上焦郁闷的状态,那么中暑的通症: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此病;热少湿多,病位在手太阴肺, 这个上焦的脉应该滑而比下焦相对的有力些,且应有头晕。上焦不虚故用吐法,湿热邪被吐出去,那么可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的气机。后面一句话:虚的人,加人参头三钱;以此证明了,脉微弱,为稍微弱些。
49.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按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形寒脉缓,舌白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故以姜、附温中,白术燥湿,桂枝通行表阳也。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白术三钱生,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这个是湿寒病,没有温热邪气, 说以形寒脉缓,这个缓脉主湿,当然了,也应带紧脉,因为寒主收引。那么如果寒不重的,就用苓桂术甘汤。寒重的加姜、附,就是上面的这个方子。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