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38.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伏暑,小暑与大暑之间的气候。相比于暑温,在伏暑的这个阶段,湿气是相比较多些。但在这个阶段,也存在多湿,还是少湿。舌白口渴,无汗,又没有气分四大症。那么属于温病卫分病,此为上焦篇,所以题目仍然叫做太阴伏暑。解决太阴温病,用的是银翘散,但因为在伏暑期,所以这个银翘散应该化裁一下。
银翘散方剂: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
他说,去牛蒡子、玄参,其实你看这个方中,没有玄参的。那么牛蒡子具有润肺下气通便作用,润碍于伏暑之湿,故去除。滑石:清热利尿, 清膀胱热,清暑热,吸湿从小便出。它是暑热期间的良药,有些重症瘫痪病人,得了褥疮的,你可以以六一散为基底,加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外敷效果很好。
39.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这个又是伏暑阶段,尽管环境有湿,但热盛至入血分,舌赤–舌头变红了,无汗—这个无汗不是湿邪无汗,而是热至无汗可发。所以,要清热凉血,少量的补阴。因此在银翘散放上,加丹皮,赤芍凉血,加生地,麦冬滋阴。
40.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前面的太阴伏暑卫分证无汗,后面的这个是伏暑口渴,有汗,再往后呢,则是大渴,脉洪多汗的气分白虎汤证。那么这条它是介于卫分—与气分之间的病症, 口渴,有汗,仍然有热,却没那么严重,这个时候, 在银翘散中,去牛蒡子, 荆芥穗,去掉这两个是因为,一个助湿,一个略辛温,然后加杏仁,石膏,黄芩。石膏陪黄芩,甘寒配苦寒,很好的清热燥湿兼滋阴药物,即清湿,又清燥热。湿指的是伏暑的外环境;燥热则是之温病引发的大寒,有渴。有的书说这个阶段是表虚,这没有表虚,表虚不加补气药,反加石膏,黄芩,杏仁,没有这样的道理。
41.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舌赤–热入血。口渴,汗多,可以是气分证,也可以是表虚,这个要看脉的。既然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那么说明这个汗多,伴随着寸脉弱。所以:汗多, 可以是脉洪大的气分证; 也可以是脉弱的卫表虚。仅仅凭一个汗多,没有脉象则不能准确辨证。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沙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丹皮二钱,细生地三钱。
水五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去人参改成沙参,为什么?沙参滋阴力强于人参,补气力不及人参。所以,你尽管摸上焦脉,若是虚的不严重,可以用沙参代替,舌红的,则用丹参+生地,因为他入血分了,第41条,仅仅凭借一个舌赤,发热,汗出,没有斑疹,神昏,谵妄,这说明是血热轻症。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服如银翘散法。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 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法如前。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一两,黄芩五钱,服法如前。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银翘散是个基础方剂,在这个基础上化裁,这个方剂应该记住。
42.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这一条告诉你,虽然分季节;比如说暑温往往在立夏;伏温在三伏, 湿温在暑秋之间。都是湿热夹杂病,或热多,或湿多, 当仔细参详,斟酌用药。可见古人用药讲究,现代人快餐文化,往上堆药而不讲究。往往不好使,好使了,也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佛法也是,高手在于细节的解释上,越细而有系统,越显功力。
《温病条辨》上焦篇 湿温 寒湿
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寒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 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湿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世医 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 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溃,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 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 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
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现在进入上焦篇的湿温,寒湿的学习。这两个字,你一看就知道,湿大于热,乃至出了了无热的湿寒。恶寒,身痛沉重,这个沉重就是发酸,酸痛的酸根本就不是痛,酸而不通,如同死肉闹心的那种酸。舌白主寒热不定,不渴则说明体内湿多。脉弦濡, 本来弦濡脉不共,弦脉:绷直以长,如钢丝。濡脉:脾之正脉,摸起来柔软。这两个脉放在一起,摸起来软中带弦,弦主郁滞,软主水湿代谢不畅。面色淡黄不红,黄乃湿色。 胸闷不饥,乃湿阻于上脘,如果饮食偏腻,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奶酪,几乎所有食品都放这个东西,如果上焦遭受湿邪,那么咳嗽,痰难出,甚者干扰心跳等。 这就不仅仅是湿阻上脘了,而是痰聚集在这里,同时你还要注意是水状稀痰,还是燥痰,用药不同。阴虚之热于湿热发作的时间段有所不同。阴虚之热,严重于傍晚至11点以前,因为这段时间卫气行于内,阴本虚,晚上闭目,卫气行于内,卫阳+营血热,二热共并,所以五心烦热往往发生在前半夜。半夜12点后,阴气到来,极至,为天气最冷之时,此时的冷,可以压制卫气、营气之热,所以这类病人,往往在后半夜能够入睡。湿热往往发生在下午3点以后。按日五行来看,早辰为春风;中午为夏火; 下午分段,为长夏土;晚秋金,以及晚上为冬水。所以,在长夏–秋这个时间段,湿气、热气较重; 本身已经得了湿热病的人,在这个对应的时间段,外在湿热+内在湿热,二气相并,所以有加重的情形,当然过了5点左右,这个热就散去了
这是湿热于阴虚的热发作的不同的时间段。
那么后面讲的呢,就是误治:1恶寒:则误以为伤寒,用麻黄汤发之,则助热上行,夹湿,头晕目眩;2 中满不饿,以为是食积,用下法走大肠,结果伤脾的升清,成了泄泻;3 见午后发热,以为是阴虚,用滋阴法,本已经有水湿,再加滋阴,如果重浊点,则水湿于滋阴药纠缠,更加的粘滞湿气不去。
这三种治疗方法都是错误。那么怎么治疗呢,因为立于上焦篇,湿气偏于人体的上中位置;所以要,1 清宣上焦;2 淡渗利湿。三仁汤中:杏仁,白豆蔻仁,薏苡仁; 这三仁中, 杏仁宣降肺气;白豆蔻仁芳香醒脾利水,薏苡仁利水通小便。厚朴呢,前面吴鞠通说过,宣肺行水,也有燥湿的作用, 今天则说其有厚肠胃的作用。通草利水,半夏祛痰湿,止呕。这样这个方子就为: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看此药物组成,宣肺去湿,但似乎稍微偏热些,因病人有午后发热。所以:+竹叶二钱,来使得方子偏凉一些,同时竹叶轻质,也有宣肺的作用。这种缠绵的湿热,粘滞发低烧不退的,用这种清宣利湿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昨天讲的伏暑,今天讲的湿温,寒湿,这是伏暑过后,湿邪开始逐步占主要病症的阶段,但我们学过五运六气,即使是应该到了湿邪为主的季节,还有因为天体运行的规律引发的,热邪加重,湿邪加重,或者本年度湿气少,燥气多,等等不同。那就是以前我们说过的,运气加临,主客加临等等,分析60周年的每一年的这些加临情形,从而推测出本年,乃至本季节的气候规律。所以,吴鞠通讲,这些都是讲长夏以后的湿热的病症变化。即使是过了立夏,在长夏阶段的,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鹭等等时间段,可能还会有这类病的出现。活学活用,不要以为季节气候是一成不变的。
今天到这里。
附:有人请教褥疮

自己去药店,配点这个粉混到一起,然后给病人敷上,很快就消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