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生之乎?歧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到了针刺治疗的道理,许多内容都已理解了。先生讲的道理与实际情况相符得如箭之中的,但根据却是不固定的,先生的学问是继承谁的呢,还是经过仔细观察事物而后心中思考琢磨出来的呢?
岐伯说:圣人创立的理论,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与人事相符,一定要有明确的法规,来确立度量标准、模式规矩,然后才能传于后世。所以,工匠不能丢掉尺寸而随意定长短,不能放弃绳墨而求平直,不能不用圆规而画圆,也不能抛开矩尺而画方形。知道运用这些法则,就可以顺应自然,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掌握顺逆的常规。
原文: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歧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决卫,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日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而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译文:黄帝说:我想知道顺应自然是怎样的。
岐伯说: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只要循着地下的通道开决水道,水就很容易通行无阻。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所以应当掌握其特点,因势利导地治疗。
黄帝问:我想知道人的皮肤黑白、身体胖瘦、身材高矮,在针刺时有分别吗?
岐伯说:壮年而且体质健壮的人,血气充足旺盛,皮肤坚固,因受外邪而患病,针刺这种人,要深刺而且留针,这是针刺治疗肥壮之人的方法。如果是宽肩、腋下厚实、粗项、肉薄皮厚且肤色发黑、嘴唇厚大的人,他们血色黑浊不清,他的气涩且运行迟滞,他的为人贪图获取和不劳而获。针刺这种人,要深刺而且留针,多增加针刺的次数。
依面向观人,贪而希望不劳而获,这内经连人的性格特点都要谈一谈。临床上,你自知就可以了,不要没事找麻烦。
黄帝问:怎样针刺瘦人呢?
岐伯说:瘦人皮薄,血色不足,肌肉消瘦,嘴唇薄,说话声音轻,他的血清稀气滑,气容易虚脱,血也容易耗损。针刺这种人,要浅刺,快速出针。
原文:黄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土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译文:黄帝问:怎样针刺平常不肥不瘦的人呢?
岐伯说:看他的肤色黑白,分别用不同的刺法调治。如果是品行端正敦厚的人,他的气血和调。针刺这样的人,不要违背正常的刺法。
译文:黄帝说针刺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身体强壮的人、骨骼坚硬,肌肉结实,关节舒缓,骨节突出显露。这样的人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多属气行滞涩而血液稠浊,针刺的方法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的方法应当浅刺而迅速出针。
好动者,阳气盛,通达能力强,那么针刺浅,时间短就可以了。
黄帝说针刺婴儿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婴儿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气弱,针刺的方法,应当选用毫针浅刺而快出,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原文: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气浊,疾写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歧伯曰:血浊、气涩,疾写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译文:黄帝问:临深决水在针刺上是怎样解释?
岐伯说:血清气滑的病人,如果急用泻法,就会导致真气衰竭。
黄帝问:循掘决冲在针刺上是怎样解释?
岐伯说:血浊气涩的病人,如果急用泻法,就会使气能够通畅。
黄帝问:经脉循行的顺逆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手三阴经,从心肺走到手指。手三阳经,从手走到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走到脚趾端。足三阴经,从脚走到腹部。
这里讲的是,瘀证用泻法;气血通利好的,你用了什么放血法之类的,一定会耗气。 临床上,如果有人剧烈疼痛的,一般用放血法比较管用,但那类好酒,而有剧烈疼痛的,那是邪热盛而与酒水的阴湿之邪相搏而引发的痛,当你放血,病人恢复后,你要密切观察,诊其脉,如果虚,当急补之 。
当然,你想得好,病人不买账,那是他自己的命运,命该如此。
原文: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行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五官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译文:黄帝问:唯独足少阴经下行,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不是足少阴经,而是冲脉。冲脉,是五脏六腑汇聚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滋养。冲脉上行支脉,出于上口腔的鼻道,渗入各阳经,灌于阴经。

冲脉线路:起于小腹,女子起于子宫; 从会阴穴出,一条分支沿脊椎上行,另一条分支从气冲穴出现瘀肾经的横骨穴合并,上行,经过肾经到幽门穴,然后在胸中布散,然后在这里有有第三条分支,上行至喉咙,环绕嘴唇,最后到达眼下; 第四条分支,从气冲穴出先后,沿着大腿内侧下行,到膝盖,到小腿,最后达到足底;第五条分支,从足跟部分出,沿大脚趾关节内缘下行,最后到达大脚趾内缘。
根据这个具体的冲脉线路,我们再看看译文所说:
译文:冲脉下行支脉,灌注于少阴经的大络,出于气冲穴,顺着大腿内侧,进入膝腘窝中,潜行于小腿骨内侧,下至内踝胫骨与跗骨相连处而又别行。冲脉下行支脉,与足少阴经并行,渗入三阴经;下行支脉的前行支脉,潜行出于外踝接近胫骨与跗骨相连处,再下行循着脚背进入足大趾间,渗入各络脉而滋养肌肉。因此,冲脉在下分出的支络淤结就会使足背上的脉不跳动,脉不跳动就会导致卫气不行而成厥逆,出现厥逆就会感到寒冷。
上面的图示讲,下行线没有与足少阴经相合,而这章节里,与肾经相合
黄帝说;怎样查明经脉气血的顺逆呢?岐伯说在检查病人的时候,首先要用言语开导问清症状,然后切足背部脉搏来验其是否跳动。如果不是经气厥逆。足背的动脉就一定会搏动,这样就可以明确经脉气血循行逆顺的情况了。
黄帝说这些问题真是难解答啊!圣人所归纳的这些规律,比日月的光辉还明亮,比毫厘之物还细微,若不是先生您,谁还能阐明这样的道理呢。
评:这个足部跳动当指太溪穴附近的跳动,而不是冲阳脉的跳动。冲阳脉附近的跳动,那是指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太溪跳动为足少阴肾经的脉气。它与下行的冲脉相合,一旦你摸不到这种脉,你要考虑肾经,还是冲脉的问题。怎么区分呢,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起源与小腹,在阴器附近,所以如果这带出毛病,加之太溪穴脉弱,就归结于冲脉。如果是肾经的问题,则涉及到了,腰痛,小便不利,骨不坚等,当然也有肾阳不足引发的阳痿等。但凡涉及到血虚较多的,冲脉为主,因为冲脉是十二经之海,主血。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