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血结论第三十九

2019-08-08
黄帝内经:灵枢·血结论篇第三十九
原文: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译文:黄帝说: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经络之中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邪在血络之中。
奇邪此处指因络脉闭塞不通,外邪壅滞,不能深入经脉,而发生异常的病变,因此称引起此种奇病的外邪成为奇邪。
血络:局部,体表发生的色紫,表面的经脉毛细血管可以常看到这种病症。
黄帝问:针刺血络放血,病人却跌倒了,这是为什么?放血出来,状似喷射,这是为什么?针刺放血,出血少,血色黑且厚浊,这是为什么?出血清稀且半是汁液,这是为什么?出针后,针刺处肿起,这是为什么?出血或多或少而面色苍白,这是为什么?出针后,面色不变却心中烦闷,这是为什么?出血虽多,却不虚脱,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不能虚也。
译文:歧伯说:脉气盛而血虚,针刺放血就会导致脱气,脱气就会使病人跌仆倒地。血气俱盛而阳气又多,病人血行滑利,所以针刺放血就会使血喷射出来。阳气蓄积在血络之中,长久留滞而不被泻出,针刺放出的血就会色黑且厚浊,所以出血不能象喷射似的。刚喝完水,就会使水液渗于血络中,但还未与血液融合,因此这时放出的血就会分别出血和汁液;病人不是刚刚喝完水,但他们身体中有留存的水液,留存时间长了就会成为水肿。阴气蓄积于阳络,阴气就会依着在络脉上,如果针刺络脉,血还未放出而气先行而出,所以在针刺处形成肿胀。
评:脉气盛而血虚,在今天的认知来讲,血虚气必虚,未有血虚而气足的,临床上,如果上焦脉虚,采用放血法,则双寸脉俱虚,可以直接引发短暂昏迷,仆倒在地。西医解释原因为大脑短时间的缺氧。救治方法为平躺,双脚抬起,使得血液向上焦,头部流动,可以立解。尽管这里内经讲,气盛,但也说明了,由于放血而引发了脱气。其实上焦脉弱,就是你不放血,针刺两肩处,也会引发气血在两肩处聚集,同样会导致心脑短时间的缺血。 也会常发晕针现象,刺血出黑厚浊的,他讲“阳气”留滞 ,这不是阳气的病,而是留滞的病,或是饮食厚腻,或是就坐不动,引发的气血运行不畅而来,所以主要的病因是“滞”,针刺局部肿胀的原因,它讲是阴气在络脉上,气出而血未出。那么这个阴气指的是什么?一般来讲,阴阳二气,有的时候,阳就是指气,阳,这种积极的,动态的特性。而阴指的是物质性的,怠惰的,被动的特性。所以有的时候的阴气指的是物质,补阴血的部分,它也叫阴气;
另一种情况是,阴气—阴经的气。阴经:即五脏的气,相比较阳气,则是指六腑的气。五脏气常藏于内;六腑的气常行于表面。而这里的气,偏指于“阳气”。所以,尽管叫做阴气,但阴指的是五脏,气指的是阳这个部分。所以阴气—五脏之气,仍然指的是阳气。那么,阴气既可以指血津液,也可以指阳气,看这里的经文所讲,显然是指阴经的阳气这个部分。那么,刺络,血不出 而气出,其气势外托,则可以发生漫肿。 如果血出,则皮肤毛孔开大,想要肿也不可能。这是理论上讲的这样。那么临床上呢, 那些多吃鱼虾,喝白酒的人,你针刺的时候,容易发生这种反应。针后,局部红肿,立刻就起来,如果你的针不干净,则可以发生“感染”。西医的处置会给你吃抗菌素;中医呢,你看到这种情况,应断为,肝有郁火毒潜藏,应该从清热解毒来考虑。
译文:阴阳二气刚相遇还未及交相融合,在这时针刺用泻法,就会使阴阳二气都脱散,表里相互脱离,所以面部失去本色而现苍白。针刺放血而出血很多,面色不变而心中烦闷的原因,是因为针刺络脉而使经脉空虚;空虚之经脉连接五脏之阴,阴脱,因此心中烦闷。阴阳的邪气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痹症,邪气在内充溢于经脉,在外渗注于络脉,象这种情况,阴阳都是邪气有余,针刺放血时出血虽多一些,也不会感觉虚脱。
评:阴阳二气交相融合,这个内容我们在学习营卫五十营的时候说过,营卫运动一昼夜,各25度,交合这个地方在子时。这个子时的交合指的是相遇,具体怎么交合的,在那个章节里面经文并没有明说,感觉虚脱与否,你一定要以脉诊事先测知,就可以把握病人的针后的副反应。
原文:黄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译文:黄帝说怎样来观察血络呢?岐伯说血脉中邪气亢盛的,血络大而坚硬、充盈于皮下而色红,上下没有固定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筷子一样粗细,遇到这种情况,施用泻法刺络放血是安全的。但要注意在施治时,切不可违背治疗的常规,如果不按常规要求,非但没有疗效,还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黄帝说进针以后,往往有肌肉紧紧地裹住针身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体内热气作用于针体,使针体随之而热,针体热则导致肌肉与针粘附在一起,所以出现针在肌肉中坚固而不能转动。
如果出现滞针的现象,你在滞针的旁边,刺入一根小针,就可以把这个滞针解决了。另外关于上面描述的,阴阳二气不相交融的问题,这个阴阳二气,你可以作为卫气–营气来看,也可以就经脉中的,气态的营气—液态的阴血来看待。

灵枢-血结论
灵枢-血结论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血结论第三十九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