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2019-07-17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篇第二十四
厥:有两种意思,1 气冲于上,引发头胀,头痛,乃至昏迷等。2 四肢的肢端寒凉,抽搐。
原文: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痛而重,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译文:经脉邪气上逆于头而引发的头痛,叫厥头痛,如果面部若肿起且心中烦躁的,治疗可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来治疗。
评:这个疼痛是前额疼痛, 面部肿起与阳明胃经密切相关,所以要取脾胃经上的穴位来治疗。
译文:经气上逆而头痛,若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忧,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搏动明显者,针刺放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
评:此头痛为颠顶头痛,属于肝经循行的范畴,过眼后到达头顶。要求是头部放血;那么我们在临床上,见到颠顶头痛的,要在风池天柱大椎取穴,并放血,效果较好。一般来讲,放血是看局部有瘀血,或者色暗而放之为多。临床上,你只要触探皮肤硬结,凸起,在病人脉不太虚的情况下,都可以放血来治疗。
译文:厥头痛,如果头部沉重,急痛,治疗用泻法,取头上的五条经脉(即督脉、左右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少阴胆经),每行取五穴刺治。然后再取少阴经治疗,先取手少阴经穴位,后取足少阴经穴位。
评:心经之正经入眼下,肾经不入头, 所以这里取二经治疗,乃是诊断心肾二经或气滞,或血瘀,或虚而来的。至于头部沉重而痛,那些是局部的取穴治疗。
译文: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痛时用手按头,却找不到疼痛的具体位置,治疗时可以取头面左右的动脉进行针刺,泻其邪气,然后可以再针刺足太阴脾经加以调理。
评:头部左右动脉,非是指西医的动脉,而是头部表面触摸有动态的脉。记忆力:短期失忆为肾虚,如老年人总是忘事,对于以往的过去事情,却絮絮叨叨,年年不忘。而长期失忆的,为心虚,属于比较严重的症状了。
译文: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项部先痛,随后腰脊相应作痛,治疗时应先以泻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取足太阳经的其他相应穴位治疗。
注:天柱穴的针刺,你的针刺方向应该是下、外的方向,不能内向、上刺,那就会接近风府穴,不安全
译文: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项部先痛,随后腰脊相应作痛,治疗时应先以泻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取足太阳经的其他相应穴位治疗。
译文: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耳前后的脉络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其血,然后取足少阳经调治。
评:偏头痛,侧重耳前的,那里有很多经脉交叉,你要仔细分辨, 少阳胆经是其中之一。
原文: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译文:真头痛,疼痛剧烈,全脑尽痛,手足冰冷到肘膝关节的,为不治之死证。 此为寒气入侵之深也,能不能治疗,值得商榷。
译文:以下几种头痛是不能取远端的腧穴治疗的撞击跌仆之类的外伤,致使瘀血内留的,不能远端取穴;若是因肌肉损伤而。疼痛不止,只能在局部针刺止痛,不可远端取穴。不能使用针刺方法治疗的头痛是严重的痹证造成的头痛,若是每天都发作,针刺之后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根治。偏头痛,而且伴有半边发凉的,治疗时可以先选取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再选取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针刺治疗。
手经短,近于头穴位先取穴治疗,其实偏头痛治疗效果比较不错的穴位为,头维,太阳,以及二者之间的部位。几乎是显效的。至于胆经,胃经的,也是以局部为准。远端取穴而能有效果的不太容易。
偏凉的偏头痛,你在用药的是,前面的用川芎+白芷;后侧面的,用川芎+藁本。有些内证的疼痛,白酒+鱼,产生的堆积郁热,这个你要给些药物治疗。另外偏头疼,前面的胆经,三焦经等治疗效果不好,可以再从痛侧的风池,天柱选穴治疗。
下面开始谈厥心痛,类似于气上冲心,顶着心窝,或者偏左的心区疼痛
原文: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1]。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译文: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这是肾经邪气上犯于心的心痛病,故名为肾心痛。治疗时应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就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凡是心区疼痛的,你都应该候左寸脉,看看是不是有结代脉。如果是心脏的严重病症,你用针灸调节,很难当下改变,出了问题,会责任很大。所以首先脉诊一定要候,确定心脉匀称,平脉没有问题,你再想办法治疗。此段选穴为火穴,与原穴,实证的用泻法。
译文: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证,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 选择的又是脾经的火穴,原穴
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应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 —-此处应更正为:取脾经的大都,太白,胃经的内庭,冲阳
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
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穴。其实肺心痛,肺主宣降,当然是以心痛兼呼吸症状为主。
译文: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极其严重,经常是早上发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发作早上就死亡了。
说明,前面的真头痛,这里的真心痛,都是手脚冰冷,过膝肘位,所以四肢寒冷,过了膝关节,和肘关节不是什么好事。
心痛病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证候是,体内有瘀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 心区的瘀血,不能以针刺来治疗。
原文:肠中有虫瘕及蛟蜻,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懊·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裂[1]腹侬痛,形中上者。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千耵聍[2],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3],烦心头痛,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译文:肠中有虫聚集成瘕,或有寄生虫者,治疗的时候不能使用小针;虫病引起的心腹疼痛,表现为心中烦闷不舒,或者腹中有积聚之肿块,可以上下移动,时痛时止,腹内发热,口渴而流涎,是肠中有寄生虫活动所致。治疗时,用手按住肿块或者疼痛的地方,使之不能移动,用大针刺入,直到虫不动了的时候,再拔出针。只要出现满腹疼痛,烦闷不舒,腹中肿物上下移动的虫病,就用这种方法治疗。
评:肠中寄生虫已经不常见了,此穿肠扎死寄生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风险。
译文: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曲靠瞄立由于耳前动脉处的耳门穴,耳痛而不可刺治的,是指耳中有脓或耳中有干耳垢,此导致了耳丧失听觉;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关冲穴,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足窍阴;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中冲穴,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中冲穴,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中冲穴,后取足部的穴位足窍阴。此说明耳为胆经,三焦经的循行区为主。大腿不能抬起,治疗可让病人侧卧取穴,在髀枢中的环跳穴用员利针刺之,不可用大针。

黄帝九针-圆针
黄帝九针-圆针

临床上,你也找不到圆针来治疗,针头如此之粗,病人也会很痛。大腿不能抬起,那是前面的肌肉收缩问题,可以针刺,急脉,冲门,但你针刺的时候,要用手摸到腿内的动脉。

急脉
急脉

这个急脉穴,在动脉的内缘,此时作为医生,不应顾及隐私问题。有的人就这个地方有毛病,你必须要小心遮盖隐私。另外就是,关元,气海穴,这是中医理论上,重要的补气穴,作为医生用针灸补气也是常采用的穴位,这个没什么好顾忌的。
患下血如注的病人,治疗应取曲泉穴。曲泉穴,肝经的合穴,为水穴,已经出血的,要用补法来针刺曲泉穴。
译文:风痹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到了不可治疗的情况下,有时像足踏冰块一样寒冷,有时又像双足浸泡在滚烫的汤水中一样。下肢的严重病变向体内浸淫发展,就会出现心烦、头痛、呕吐、满闷的症状,还有目眩之后马上出汗,时间长了目眩更甚;情绪波动,有时悲伤,有时喜悦,有时恐惧,有时气短、心中不悦。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这段又是错简,安排的位置不对,因为这章节谈论的是厥痛。风痹有寒,有热型的,你看到的都是传变的杂症,这个地方不做解读了。另外就是头部放血的问题,你用针点刺后,带上手套,用双手挤压来出血。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