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篇第二十三
原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译文:偏枯的症状为半身不遂且疼痛,言语如常,神志清醒,这是病在分肉腠理之间,没影响内脏的表现。治疗可用大针刺之,病人气虚则用补法,气盛则用泻法,这样就可以恢复。

评:大针粗而长,定然不是刺在五输穴上,而是刺在身体的大块的肌肉腠理之间。
痱病:并不是指长痱子。观其后面的都是中风的后遗症之类的症状,痱病的症状为身体不觉得疼痛,四肢运转不灵,神志错乱但不严重,说话声音微弱但可以听明白,病到这种程度还可以治疗。病情加重到不能说话的程度,就无法救治了。如果病先发于阳分,然后入阴分,应当先取阳经刺治,后取阴经刺治,用浅刺取穴的方法。
大针,曾经有满医真传的记录篇,描述一个满族人的老中医,用像织毛衣针的那般粗细来治疗中风导致的瘫痪症,而且用的是透刺法,效果较好。
病始发阳分:就是那个肌肉四肢运转不灵,病人感觉在肢体的外侧,后侧为主。浅刺法,说明体表,腠理郁滞为多。
译文: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本篇题目为热病,结果开始谈了些中风症状,显然是古代编排漏了。
译文:热病的第三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可选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之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实其阴经,益阴精的不足。发热很严重的病人,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沉静,此为阳病见阴证,一般不允许针刺;如果还有针刺的可能性,就必须用疾刺法,虽没有汗出,但依然可泻出热邪。所谓不能针刺,是由于脉证不符,而见死证的征象。
评:热病到第三天,寸口–人迎脉比较,人迎脉躁动,说明邪气入侵与卫气相争仍然在体表,上焦为主。此时阳经脉不虚,因此可以用泻法,那么,五十九穴中,有两个手太阴阴经上的穴位,你不要选它,其它的可以对应选择。

而溢阴经这个部分,你可以用补阴经的针刺方法。
对于:气口—人迎沉静的,说明阳气的外发奔腾之势力不足,而却体现高热的。就如同我们看到的病人发高烧,脉摸起来却是沉弱。
此种病人,一般来讲,护本为主,本为命本,你这个时候,即使用白虎汤,牛黄解毒之类的清热药,或者诊断为阴虚火旺,用了大量的滋阴清热药都是有问题。比如说,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的,凡是阴虚必有气虚。血虚一定气虚,气虚未必血虚。阴虚呢,尽管体现一部分的假热,但必伴有气虚。那么这里讲的发热,脉沉,显然有热的部分,也有气虚的一部分。所以,气不等于热,诊断不对,就会出现用中药或者针灸的误治情况。
有的时候,药物,或者针刺反应要慢些,病人也未必知道是你误治导致的。所以,你学的细些,就少些失误。
患热病七、八天,病人脉口有动象,气喘头昏的,应尽快针治,汗就会自然流出。针刺应浅刺手大指问的穴位,即少商穴。
析疑:脉口动象,根据前后文,当推出为寸口,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在灵枢始终篇里面,我们曾经列举了寸口,人迎之间的大小关系。


寸口大于人迎三倍,且有躁动的,病在手太阴肺经上。而且有,气喘头晕,所要点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少商穴”,目的是为了出汗,泄肺之邪气。
患热病七、八天,病人脉搏微弱细小,尿血,口干,一天半后就会死亡。出现代脉(内气枯竭之迹象)的病人,一天内就会死亡。热病经刺治已经出汗,但脉象仍显躁乱,气喘而且身体重新发热,这样的病情就不要刺治了,气喘严重的病人会死亡。
评:结代脉,代脉为歇止有规律,结脉为歇止无规律。心脏的跳动,歇止有规律的,预后不好,现在认为多为器质性病变。无规律的结脉问题倒是不大。热病刺而汗,汗出不解,那就是别的问题,不可再出汗。
译文: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已经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不疾者,是邪气犹在,在后面的三天之中,能发汗的,邪气随汗而解;若是三天后仍未汗出,是正气已衰,到第四日死亡。在没有得汗的情况之下是不能针刺的。
评:有热病是个前提,脉不燥就是一个阴证,说明正气不足,有燥象,不散,不疾,说明有邪气,但是调动体内正气的能力还是不够,后三天能发汗的,说明内在的正气能够逼迫邪气外出;没有得汗不能针灸,是因为正气衰,你用针法泄气。此时是以补正气来治疗,作为本。
大家看看,内经阐述的这些,都与脉密切相连。非常讲究治疗的原理,方法。病机把握的也比较好。高烧,脉弱,尽管是外感,那也是不能用发汗的方法的
【原文: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译文:患热病首先感到皮肤痛,鼻子不通气就象塞上了东西的病人,治疗可取表皮,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治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中选刺。若鼻部生疹,应当用浅刺法刺肺腧穴,不好使的情况下,就取心腧穴,因为心属火,心火克肺金。
评:不得索之火,读此句的断句,可以为: —不得,索指火—-,和—-不得索之火—-古文没有断句,现在给断句,则翻译会出现截然两个不同的意思。
因此,有人翻译成,不能去心腧穴治疗,有人翻译成,如果前面针肺腧不好使,那么就要针刺心腧,佛经也是这样,断句不同,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意思,所以解说它众说纷纭的争论不休。那么我们这里取,肺受邪气,用肤针繆刺,治不好,就取心腧来治疗,肺受邪,用心火来克制它。 那么这里肺受邪是火邪,你可以补其心气,以克制肺受的火邪。
译文:热病初起,感到身体艰涩不爽,心中烦闷,唇燥咽干,应当刺其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鑱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腹胀,口中干,出冷汗,是邪在血脉,因心主血脉,因此当治疗心经的腧穴。如治疗无效,应从属水的肾经腧穴人手,因为肾水能克心火。

心腧无效,取肾腧,五行中,水克火。那么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里面,也可以去肾经的水穴阴谷穴来治疗。你必须属性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因为既然提到里这些,就要按五行的喻义来取穴治疗。
你又不是学西医的当然难,这类报告对于我来讲,除非某些重要损伤,否则什么用都没有。我不管什么椎管狭窄,在我这里,没这种概念。病邪,外六淫;内:风,寒,湿,瘀,痰饮,这是中医,西医的东西,你明白它的诊断,参考而已。
否则你怎么用药治疗椎管狭窄,你看看中药药典上,有任何一味中药,治疗椎管狭窄吗?守中医之线,那套西医的东西,学当然可以,增长见闻,知识。具体运用治疗方式方法,绝对不能西化。我这十五年以上的诊所,从来没考虑什么椎管狭窄,照样治疗效果好,每天病人量多。考虑什么,用药治则与之无关。但从脉来,腰椎为肾区,肾脉细弱,当然要补肾,补筋,补骨。没有那个脉,下焦沉实有力的脉,西医断为椎管狭窄,要用泻法治疗。哪里能是一个椎管狭窄的病理,就可以直接对应用药治疗,那是西化中医。
这种内容与中医一点关系都没有。涉及到治疗的是西医,物理治疗师一类的,所以,对于物理性的病变,那要去学习整骨,整脊,物理治疗。这种东西怎么分析呢,四诊都没有。
作为医学,现在有:
1 纯中医治疗,当然你那套西医的诊断,也不是不明白。
2 中西医组合治疗。
3 纯西医治疗。
目前是三足鼎立的状态,整骨整脊,要看四诊的结论是什么,不是拿西医报告就完事了,你根据这个报告,采用什么中医治疗呢?没有四诊内容,你就可以结合吗?根据西医报告,无需四诊就能结合,那你真是大师了。那我们学的是中医,包括今天,处处脉象,无用吗?
中医的骨科,包括整骨,与西医不同,在于西医是机械性的; 中医是辨证论治的。同样的物理性的病态,包括错位,压迫,乃至脱臼等等,手法整复,肯定会与西医的骨科治疗重复。但由于脉的虚实不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就是椎管压迫,也有虚实证。如何复位的治疗,有中医的也有西医的,还有机械的牵引之类的。
所以,这里的朋友,有这方面的治疗方法,手段的,请你上来具体的讲讲。要具体,纲领性的,没用。要20多岁开始学,不停的学习各家(才能成为全科)
接着把剩下的内容学完。
热病,表现为咽中干,口渴喜饮,易受惊吓,不能安卧的,是邪客肌肉的病变,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员利针)针刺热病五十九穴中的穴位。若眼角色青,属于脾经的病变,脾主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至肌肉,从脾经人手。如治疗无效,应从肝主之木进行论治,因为肝木克脾土。

评:眼角青,应为下眼处,脾胃关系密切,胃经之第一穴位承泣穴,这个地方发青,脾胃有问题。而其他的部分,头上,眼部两侧的,多考虑肝胆。
译文:热病,面色青,头脑中痛,手足躁动等症,是邪客于筋的病变,治疗时应当针刺至筋。当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手足四肢不利的地方施针。若是足不能行,泪出而不止,属于肝经的病患,肝主筋,所以刺至筋,也就是从肝论治。如无效,应从肺金论治,因为肺金克肝木。

原文: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去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译文:热病,表现为身体酸重,周身骨节疼痛,耳聋,双目常闭不欲开的症状,是邪热入肾,应刺深至骨,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骨病而不能食,牙齿相磨,双耳色青,属于肾经的病患,应当刺骨,是肾经所主。如无效,则应从脾土论治,因为脾土克肾水。
五行属性的取穴不说了,说过太多次了,自己可以推导出来。
译文:热病,表现为不知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深入骨髓的证候,是死证,无可救治。耳聋亡肾气,四肢废用亡脾气,口干–亡津液输布。热病,表现为头痛,颞骨的部位—-颞颥指眉棱骨外后方的颞骨;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鍉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
译文: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并取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得气为佳。
评:身沉重与脾相关,运化不好。合胃肠灼热,则成了脾虚胃热,此时的治疗是调益脾胃。补脾凉胃。那么,具体怎么补脾:1 此脾经原穴太白,2,刺脾经火穴大都,都用补法。
对于胃经:1 泄胃经之火穴-解溪穴;2 补益胃经之水穴内庭穴。针刺胃经之络脉-丰隆穴,引胃经能量入脾经。
译文: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故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
评:脐周围,胸满而胀,也是在脐周围线范围内的胸部,而不是乳头外部。因此,经脉的循行区以脾肾二经为主。阴陵泉者脾经之水穴,今脐胀满,入水湿重者,可以泻之。
译文: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安静的,为顺,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表明可以继续发汗,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之则热去,若是用补法就可以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可以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泻之则汗止。
评:太渊-肺经原穴;鱼际-肺经火穴,泻之去热可以。 大都,太白,乃脾经的火穴,原穴,此病无脾证,何以泻之?三阴交者,三阴交会之阴经,刺此一穴,可以补三阴之阴分,阴内收,则溢汗可止。
译文:热病,虽然出了汗,但是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气欲绝,孤阳不敛,为死证;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
评:热病出汗,脉仍然燥胜的,应该治以白虎汤,治疗及时未必死症。热病脉象燥胜而无汗的,当开窍,清热,滋阴。必要的时候,可以加牛黄,麝香之类的药物。针灸法解决不了问题,还有中药可以使用。所以学中医,不要瘸腿,要针药并施。
今天完成不了这章了,明天把这点补上。
2019-07-16
大家好,继续把昨天没学完的经文完成。
原文: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日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日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日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日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日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日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日髓热者死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瘼疲,齿噤{蚧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曰—叫做yue,称作的意思。
译文: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是虚阳上越的死证;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为脾气败绝的死证;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是精气衰竭的死证;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这是邪热伤脾的死证;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为阴血耗伤的死证;第六,舌根已烂,热仍不止,为阴气大伤的死证;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即使是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为真阴耗竭的死证;第八,热邪已入骨髓,是肾阴衰竭的死证;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的死证,发热而出现痉病时,会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的死证,故不可施针。
原文: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痛。五指间各一,凡八痛,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痛。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痛。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译文:什么是热病针刺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呢?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开各三穴,共六穴,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五穴,双侧共十穴;耳前后各一穴,口下一穴,项中一穴,共为六穴;巅顶一穴,囟会一穴,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共计九穴。上述各部位的穴位合起来一共是五十九穴。
这个以前我们说过,也整理过表格


原文: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译文:胸中气满,喘息,治疗可取足太阴经在足大趾之端距脚趾甲薤叶宽的隐白穴,寒症则留针,热症则快速去针,待上逆之气下降,喘息平定,就可止针。心疝病,突发疼痛,治疗可取足太阴经、足厥阴经,针刺其血络放血。喉痹病,舌卷难伸,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手臂不能上举到头部,治疗可取手无名指指甲下距顶端韭叶宽的关冲穴。眼红疼痛,从内眼角开始,治疗应取阴蹻脉的照海穴。风痉,身体反张,治疗先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刺浅表血络出血。内中有寒,兼取足三里穴。小便不畅,治疗可取阴蹻经脉及足厥阴经足大趾三毛上的穴位,刺这两经血络出血,大敦穴放血。男子如果患了蛊病,女子如果患了妊娠恶阻之病,身体腰脊懈怠无力,不思饮食,治疗先取涌泉穴,刺之出血,再观察脚面上血盛的络脉,略微刺其出血。这些都是治疗经验,原理没有说的那么清楚。
补充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