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2
黄帝内经:灵枢·病狂篇第二十二
原文: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译文: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内侧靠近鼻的,称为内眦,而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癫病发作时,病人先是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目上视,眼睛发红。癫病患者在严重发作之后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面部色泽来预知其发作。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针刺泻其恶血,待其血色由紫暗的颜色变为正常了以后止针。
评:癫痫就是我们讲的抽疯,症状:双目上翻,眼睛发红。一般来讲癫痫病为风痰上涌,有上冲发作之势, 治疗用泻法。
原文: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译文:癫病开始发作时角牵引歪斜,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状出现时,应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治疗,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其牵引的方向,左侧痉挛就在右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右侧痉挛就在左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针刺出血,直到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
中医现代的教课书上讲的癫证,指的是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为特点,而狂证:为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为特点的。那么,内经这个部分有双目上翻,抽搐,甚至面瘫等,可见与现代中医的癫狂解释范围不太一致。
评:癫痫就是我们讲的抽疯,症状:双目上翻,眼睛发红。
———这句话讲的癫痫,不是癫证,请整理之时把这个评语去掉,不是说癫痫不是抽疯,而是这里讲的癫证,不属于癫痫。
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出现身体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状,治疗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放血,血色变得正常之后才能止针。
在什么部位放血没有说明。一般来讲放血部位为局部发现色黑,瘀紫色等,但我也有看到台湾的医生,放血方法并非取瘀黑色之处,总之这个地方很有讲究。至于为什么选这些个经脉,没有给出解释
原文: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写之,置其血于瓠[1]壶之中,
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颇[2]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挽,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译文:要想很好的治疗癫病,就应该常与患者居住在一起,观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和变化,取得丰富的资料。在发病的时候,观察其症状特点,判断病邪之所在,并断定发病时当取何经穴治疗。到病发的时候,取邪气最盛的经脉,选适当的穴位以泻法针刺,并取其血置于一个葫芦里,下一次这个病人将要发病的时候,这个葫芦中的血就会响动起来。如果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评:葫芦中血会发生晃动,这个很奇怪;不动,则用灸法,下寒者才就骶骨,反衬出上热下寒来,这部分,几乎无法说明了。
原文: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译文:病位在骨的癫病,在腮、齿的各腧穴的分肉之间,因邪气壅滞而胀满,骨骼强直,汗出、胸中烦闷,呕大量的涎沫,气陷而下泄,这是难以治愈的病证。
病位在筋的癫病,身体蜷曲,筋脉拘挛抽搐,脉大。治疗时可以针刺颈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若见呕吐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不能治愈的证候了。
癫病的病位在脉,表现为突然仆倒,四肢经脉都表现为满胀而纵缓。要是经脉胀满的,就针刺放血,使恶血尽出;若经脉不满,可以灸颈项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并灸带脉上距腰三寸的部位,这两个部位经脉上的分肉和腧穴,都是可以酌情取用的。如果是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无法治愈的证候。另外,癫病在发作时像发狂一样的证候,也是不治的死证。
评:给鱼而不给渔,讲治法而无原理,这个只能以后自己去摸索总结了。
原文: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这是开始讲解癫狂的狂证了。
译文:狂病在开始显露时,病人先是独自伤悲,健忘,易发怒,常生恐惧,这是由于忧愁和饥饿所致。治疗这种程度的病先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的穴位,待病人面部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然后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针治。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少睡,不知饥饿,自认为高尚、贤良,自以为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自觉得很尊贵,爱骂人,日夜不休。治疗这种程度的病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和舌下少阴经的穴位,观察这些穴位,凡血脉盛,都可取用;如果血脉不盛,就放弃不用。
评:自大狂证,自以为自己了不起,谩骂被人,喋喋不休的。
原文: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译文:病人说疯活,惊恐,多笑,好唱歌,胡乱行动不止,这是由于受了大惊恐所致。治疗这种病应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幻视幻听,好呼叫,这是由于神少气衰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和头部、两腮部的穴位。
狂证与今天我们讲的精神病有密切的联系。
原文: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译文:得狂病的人,如果贪吃,时常自觉见到鬼神,爱暗笑却不在人前表露,这是由于受了大惊喜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先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穴位,后取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经的穴位。
狂病初发时,还未出现以上症状的,治疗先取曲泉穴左右动脉针刺之,若血脉盛的就放血,不久便可痊愈。如果还未治愈,就用上述的方法取穴治疗,并灸骶骨二十壮。
原文: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身漯漯–指的是被水淋湿的样子。
译文:风逆病的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动扰不宁。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和与之相对应的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入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原文: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译文:厥逆病的症状是两脚突然发冷,胸部象要裂开,肠子痛得好象用刀在刮磨,心烦而不能进食,脉来的大小皆呈涩像。如果病人身体温暖,就取足少阴经的穴位治疗;如果病人身体寒凉,就取足阳明经的穴位治疗,身体寒凉的用补法,身体温暖的用泻法。厥逆病的症状若是腹部胀满,肠鸣,胸满,呼吸不畅,治疗应取胸下部两胁间的穴位,就是病人咳嗽时有起动而应手之处,也可取用背腧穴,用手按压感觉舒快之处,就是背腧穴所在。
原文: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译文: 内闭而小便不通,应刺足少阴、足太阳经的穴位和骶骨上的长强穴,用长针。如果气逆,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厥逆严重的取足少阴、足阳明两经动脉的穴位。
气衰的病人,身体大汗淋漓,说话上气不接下气,骨节酸痛,身体沉重,懈怠无力而不能动。治疗可用补法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如果病人气短,呼吸短促而不连续,一活动就象没气了似的,治疗可用补法补足少阴经的穴位,用针刺泻去少阴经的淤血
癫狂证,在近代的中医内科学里描述的比较详细,其中癫证分三型:痰气郁结型;气虚痰结型;心脾两虚型。而狂证也分三型;痰火扰心型;阴虚火旺型和血气凝滞型,其分型,病机论述,强于此内经关于此证说明,而且也没有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
所以,有人说,脏腑辨证是发展到现代的产物,强于内经的零散的理论,治法等内容,有其有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临床医生有效采用的有,六经辨证,温病辨证,脏腑辨证,这三个相互而用,脏腑辨证强调脏腑而忽于气机的分布。六经辨证强于病机的传变,而劣于脏腑辨证的具体落实到五脏的阴阳的清晰性,比如说脏腑辨证中,对于上焦的胸部的病变,非心,非肺病症,膈下的病症,结胸的病症,这些都没有具体涉及五脏,很难用脏腑辨证来普及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