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5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 阴阳是在那里交会? 什么气为营气? 什么气为卫气? 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的? 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会合的。
岐伯回答说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从而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其水谷精气中清轻而富于营养作用者为营气,其中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
评:卫气运行与经脉之外,不一定指的是体表,因为脉外可以在身内。
卫气行于阴分二十五周,行于阳分亦二十五周,分为昼夜各半,所以卫气行于阳则醒寤,行于阴则睡眠。因此,卫气行于中午而阳气盛,称为重阳;卫气行于半夜而阴气盛,称为重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气、卫气行阴行阳各二十五周,分为昼夜各半。夜半是阴最盛的时候,夜半以后阴气渐衰,至黎明时分阴气已尽而阳气继起,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太阳偏西,阳气渐衰,太阳落下,阳气已尽而阴气继起,到夜半时分,营卫之气会合,人人都要入睡,叫做合阴。黎明时阴气尽而阳气又起,象这样循行不止,与天地阴阳的运转道理是一致的。
注:以前的章节中,有五十营,五十营的营指的是经气,而不是现在谈的营气。那么这里讲的是营气,卫气行阴阳各25周,就是它们分别各50周。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或者体表。
原文: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译文:黄帝说:老年人在夜间睡眠很少,是什么气使他这样呢?少壮的人在白天睡眠很少,是什么气使他这样呢?
岐伯回答说:少壮者气血旺盛,肌肉滑润,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不失其正常规律,所以白天特别精神,夜间也能熟睡。老年人的气血衰退,肌肉干枯,气道滞涩,五脏之气互相搏结,不能调和,所以营气衰少,卫气内又伐取营气,造成白天没精神而夜间也不能熟睡。
衡量睡眠的问题,主心,心主睡眠。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那么睡眠我们描述它的机制是神入血。所以,要考虑两个部分内容,1 血;2 神 因此:血少,血寒,血瘀,痰凝,血热等都可以导致失眠,而神,则是受到刺激,惊吓等,导致了神浮于外,不能下潜,也是病症之一。营气,营血,心血密切相关,所以白天卫气内伐营气,会导致营血不足,进而心血减少,导致神能浅而血不足以养,所以不能熟睡。 这个我们在学脏腑辨证时候讲过,略说到这里。
原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译文:黄帝说:我希望听到营、卫二气的循行都是从哪里开始的?岐伯回答说:营气是从中焦发出的,卫气是从上焦发出的。黄帝说:希望听一下上焦发气的情况。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于胃的上口,并于食道上行,穿过隔膜,布散于胸中,横走腋下,沿手太阴肺经的部位下行,返回到手阳明大肠经,上行至舌,下注于足阳明胃经,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周,行于阴亦二十五周,循行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经。
我们看看这个卫气循行的描述:出于胃上端口,并于食道上行等等

再看看这个肺经,从胃口上端的那个位置,上行,过横膈膜,布散胸中,走腋下,沿肺经部位下行, 这个路线与肺经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下连到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上,在反上沿大肠经循行,到舌,以及迎香穴后,连接胃经的承泣穴,再往下它没说,而是说与营气并于阳二十五周,行于阴二十五周,这五十周行完事后,又回到手太阴肺经。
那么这个一周,要怎么走行呢?何况要走50圈。就是以前我们说的子午流注的走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
原文: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译文:黄帝说:人在有热的时候,饮食刚下胃,其精微之气尚未化成,汗就先出来了,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半身,它并不沿着卫气所运行的通道而出,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由于外伤于风邪,以致在内腠理开疏,皮毛为风热之邪所蒸,腠理因之开泄,卫气就走出,当然就不一定沿着它运行的正常道路了。这是因为卫气的性质慓悍滑疾,见到开泄的地方就走,所以不能从它正常通道走出,这叫做漏泄。
评:外伤于风,内开腠理;这是指因为伤风后,卫气的循行皮肤的护卫能力减弱。卫气对于皮肤有,温煦的功能,开合毛孔的功能。所以伤风,开合功能受挫,太阳中风症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汗出不解,主要是卫气的开合功能受到了影响,所以吃热饮食的时候,内在的卫气鼓势于外,本来应该均匀分布的,但某个部位伤风,皮毛空控制失常,则那个地方很快就出汗。
原文: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到中焦的活动情况。
岐伯回答说:中焦也是合在胃中的,在上焦之后,中焦接受水谷,经过消化,笮去糟粕,承受精液,向上传注于肺,然后化生而成为血液,以养人体,没有什么比它更宝贵的了。所以独能行于经脉之道,叫做营气。
营气是有水谷精微入肺,化生为血,行于经脉中,有点相似于今天西医的肺循环。卫气入肺,然后走大肠经,胃经等循环。其实关于水谷精微,它有三个气形成。
1 水谷精微之彪悍部分,形成卫气; 2 水谷精微之精柔部分形成卫气;3 水谷精微之平常一部,形成宗气。这章节没有提及宗气,但我们要提一下。
另外关于上面说的去糟粕的这个问题,它指的是脾气的功能。水谷进入胃后,脾胃运作。胃的主要功能是“腐熟”的功能。脾的功能是“运化”的功能。就像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关系。水谷经过腐熟后,才能有脾来把水谷化成精微, 然后上输于肺。谁的力量使得精微上输到肺的,是脾,脾主升清。可惜的是,脉中没有脾肺相连的图示。但脾经的循行路线会达到肺经的中府穴



这是找到的脾经与肺经的联系。为什么说脾经上输精微于肺呢?因为胃经从眼下的承泣穴开始,下行到脚。脾胃的关系是,脾气升、胃气降。所谓的调益脾胃,就是升脾降胃的方法来运用中药
原文: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原文:黄帝说:血和气,名称虽不同,但却属于同一类,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卫是水谷精气化成,营也是水谷精微的变化,所以血和气,名称虽不同,但属于同类。因此,脱血的,不可发汗;伤气的,不可失血,所以人生脱血脱气这两种情形必死;而没有气血两脱的情形必生,即必不会死。
原文: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您谈谈下焦的活动情况。
岐伯回答说:下焦在胃的下口,将糟粕输送至大肠,又将水液注入膀胱,逐渐渗泄。所以水谷等物质,经常贮存在胃中,经过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成为下焦主要活动之一。水液也向下渗灌,挤去其水,另留清液,其污浊部分就沿下焦进入膀胱。
评:下焦的运送糟粕到大肠,是许多脏腑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1 脾的运化作用的参与,脾气本升,脾要是不升,胃气就不降,二者一升一降必须协调,2 胃气的肃降作用,3 大肠的蠕动下行作用,4 胆经的疏泄下降作用等等。所以一个便秘不通,可以是多种原因导致,当然治疗的方法就不同。
黄帝说:人喝了酒,酒也入于胃中,谷物尚未经腐熟消化和分别清浊,而小便就能先排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酒是谷物经过腐熟而酿成的液汁,其气慓悍清纯,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后入胃,也会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
黄帝说:很对!我曾听说人体内上焦的作用乃升化蒸腾,象天空的雾一样;中焦的作用乃腐熟谷物,象水之腐物一样;下焦的作用乃决渎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三焦中的分布,上焦如雾,这个指的是上焦的气应该是清气,清阳。有气在上焦疏发向上,但不能热,热扰到上焦,什么心火,肝火,肺火都可以形成相应的病症。但无阳气不行,否则它们不进行正常的生理运作。中焦呢,腐熟,运化为主,所以叫做如沤,它需要一定的热度,中焦以温脾阳为主。下焦如渎,这个渎字指的是沟渠,排泄的意思。一个是膀胱的排泄尿液,一个是大肠排泄粪便。但这两个排泄都有分清别浊的作用,尽管我们讲小肠具有分清别浊的作用。实际上,在下焦也有这种作用。比如说,肾气的气化蒸腾作用。就是指肺气肃降的水谷精微到下焦的肾后,肾吸收精微,反蒸腾上行于中焦,上焦
另外一个肾的气化作用,是输送肾气给膀胱,气化液体成尿液。所以尽管用渎,那也有提炼精华,反送入中焦,上焦的作用。因为肾精的产生有赖于肺向下输送水谷精微之一部分,补充肾精。而肾精发生作用之时,又是以肾气上行的形式,输送肾阴于其它脏腑濡养。先天之本为肾,由肾精,肾阴,肾阳组成;后天之本是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先天之本的肾精,分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即父母给予的,不可改变的基本要素,形成了一定的容貌,形象,体魄等。当然所活多大为天年亦是定数。后天之肾精,乃是后天水谷精微的补益作用,后天之精常不满,受人之七情六欲的影响,没有满时,总为亏损。所以凡夫,后天之精尚且不满,何以能补先天之精。所以修行者必以特殊的修行方法,不使后天之精动摇,满而逆补先天之精,才能成为圣人。
应该注意的是,后天之精极度缺乏的时候,必然会盗用先天之精,导致早衰。所以适度为准,不可过于耗用。
书要趁着年轻早读。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