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9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内经的灵枢部分,第一章,九针十二原。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此段简单,不译 。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2],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注:小针就是指毫针,现在的针灸医生常用的针。

部分译文: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高明的医生可以辨别神气的盛衰,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
析:其实注重病人的形体也很重要,现在有的医生连外表辨别都没有了。比如说皮肤病,按红为热,脓为痰,肿为热漫胀,色淡为寒痰,痒为风等, 从局部辨病,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另外病人的形体语言,走路姿势,气味等,都是外在的表现。
当然经文的这个地方要求是,你只是具备观察外形还不够, 还要看病人的神,查病人的气血的盛衰情况,查三部九侯等。
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在这方面,粗率的医生,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的若干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惟有高明的医生,才会根据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人体经络气机的变化是离不开穴位空窍的。在这些空窍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微妙的。当邪势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而用补法;而当邪气已去时,则不宜再用泻法去追泻邪气。知道气机变化之理的医工,谨守着气的往来之际,及时运用补泻之法,不能差之毫发;不懂得气机运行之理的人,到了应该补泻的时候而不能及时地运用手法,就好像是箭扣在弦上,应当发射而不发射一样。用针的人必须知道气机的往来运行变化,并相应地严格由气机运行来把握针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粗率的医生对这一点,阎然不能明了;惟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到其中的妙用。
析:,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邪气来不可用补法;邪气去,不可用泻法。 这个地方这样翻译倒是合理。
至于气的逆顺,气已去的,脉气虚而小,为逆;气已来的,脉气平而和,为顺。清楚地了解气的往来逆顺变化,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及时施行针法。根据经气的循行方向,朝着经气来的方向进针,和它的来势相逆,用泻法夺其有余,邪气怎么会不由实而虚呢?相应的,随着经气的去路进针,和它的去势相顺,用补法济其不足,正气怎么会不由虚转实呢?然而,迎而夺之的泻法,或是随而济之的补法,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掌握了这个关键,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评:迎而夺之:经气来势大的时候,可以用泻法; 那么这种来势大是因为它的病气,邪实所导致的。比如说阳明经证,其具有,大汗,大渴,大脉,大热。其脉大而洪,所以你的针刺的方法,可以用泻法来泄这些邪实, 摸其脉洪鼓而有力。那么,你的泻血,泻气的方法,迎着脉势的方向而泻之 。从时间点上来讲,早至中午时间,其气势外发重,此时用泻法,则为迎而夺之。
【原文】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2]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大光明云 10:25:44
一般针法的运用原则是属于虚证的,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满实证候的,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对于因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症状的,应当采用泻血法,以排除壅滞的病邪;对于病邪亢进,邪胜于正的,也应当采用泻法,以使邪气外泄—就是前面讲的迎而夺之,由实而虚。古经中的《大要》篇曾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不致外泄,这属于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针外泄,由盛而虚,这属于泻法。所谓实与虚,是在针下得气之后所感觉到的,针下有气为实,针下无气为虚,不过得气的时候,气的来去迅速飙疾,必须细心体察才能感觉到。根据针刺后得气的或后或先,也可以体会出正气的虚实、邪气的存在或消亡,而予以相应的治疗。运用补泻的时候,一般而言,对于正气虚的,要补之令其实,使他好像若有所得一样;对于邪气盛的,要泻之令其虚,使他好像若有所失一样。
针刺的补泄法,速出针而按针孔为补; 慢出针,不按针孔为泻。尤其是摇动针孔,慢出针而不按孔,泻的更明显。男子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女子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此非出自内经,你可以去实验去,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宛陈则除之—这是指或血,或者痰凝。比如说,你看到颈项转展困难的。 后脖子部分,肥厚怕冷,那个是痰凝血瘀长期形成,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病人腿脚无力, 其实是外感风寒+饮食厚腻。 风寒侵袭堵住六阳经在大椎附近,加之饮食生痰湿,导致脖子粗大不通。所以,当你摸上焦脉不虚的时候,用粗针来泄脖子这个部位的宛陈,寒痰瘀血。必要的时候,以三棱针刺血,以罐拔之。 痰凝瘀血一出,气血流通顺畅,可以解决小腿无力的问题。
【原文】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 [3],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译文:调和虚实的主要方法,以运用九种不同的针具和手法最为理想。虽然补泻各有它合适的时机,但都可以利用针刺与其时气的开合来去相配合。所谓泻的手法,必须很快地持针刺人,而得气后要徐徐地出针,并摇大针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属阳的体表部位,通过针刺打开一条出路,使邪气得以随针外泄。
排阳得针:用针刺开表的方法,使得阳邪得以排出。
内温:使得气血向内聚集之义。
如果病证当用泻法,而反用按住针孔后出针的手法,就会使血气怫郁在内,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温。内温会造成郁血不得泄散,邪气不得外出的后果。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误录:为意若安之。
所谓补的手法,主要是随着经气将去的方向而进针,以补其 气。像这样在气去之后随之行针,医者的意念、手法可轻松随意。而在行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非常轻巧,如同蚊子用尖锐的嘴叮在皮肤上一样,似有似无。在留针与出针时,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飞去,而感觉上好像它仍旧停留在那里那样的轻妙。出针时,又要同箭离开了弓弦那样干脆与迅疾。当右手施行出针手法时,左手应当随即按闭针孔,借以阻止中气外出,这就好像把在外面的门户关闭起来一样,如此,则中气自然就充实了。这种补正祛邪的疗法,应当防止留滞恶血之弊;假使在络脉上留有恶血,应当尽快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它除掉。
评:所谓的络脉恶血,是你看到紫黑色的瘀血,这个应该刺络而排出。与针刺刺经的区别在于,刺经比较深,而刺络比较浅。那么浅部瘀血的,可以用刺络法去除。 至于深部的,真完出针后,可能会局部起包状物
学生提问:老师好!痛点但没有青筋可以刺血吗? 这个是刺血好还是针灸就行?
老师回答: 依据脉,实可刺血,痛点,没有瘀血皮肤反应的,不应刺血,我治疗痛而皮肤没有板结,厚重的,很少刺血。几针下去就解决了,很容易。脉之重要在于,必然说下焦脉有力的,即使没有便秘,你用大黄,也不会出问题。所以你问刺血,我回答是,脉实的可刺之。你可以拿治疗效果不好的问怎么治疗,我们可以从针灸的角度来分析。 现在的中药的质量令人担忧,化学农药不少用,治疗效果差,毒药倒是吃进去不少。 如果能以针灸解决的,尽可能地用这种治疗方法。
【原文】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1]及与两卫[2],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译文:持针的要领,以有定见最为可贵。进针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要直针而下,切不可偏左或偏右。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聚精会神于针下的感觉,明察秋毫。同时还要凝神注意病者神态的变化,并细心观察病人血脉的虚实,惟有这样去进行针刺,才不致发生不良的后果。刚开始针刺的时候,必先刺到表阳所主的卫分,然后再刺到脾阴所主的肌肉;而由此体察病者的神气及其各脏腑的气是否有散失,则可知道病的存在或消失。至于血脉横结在经穴之间的病证,尤其容易看得清楚,而用手去按切时,由于外邪的结聚,有病的部位必然显得特别坚实。
在素问皮部论中讲: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 那么寒多的时候:皮色多凝泣; 热多的时候就是黄赤色。聚集在俞穴附近的郁滞,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
【原文】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1]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2],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3],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肇[4],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5],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大光明云 12:03:11
译文:九针的名称和形状都各不相同第一种叫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鍉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
九针的功用“”鑱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用于浅刺,以泻除皮肤肌表的邪热。员针,针尖椭圆如卵形,可作按摩之用,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疾患,用时不致损伤肌肉,而得以疏泄分肉之间的气血。鍉针,针尖像黍粟一样圆而微尖,不致刺人皮肤,主要是用作按摩经脉、流通气血,但用时不宜陷入肌肉,否则,反会损伤正气。锋针,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适用于热毒痈疡或经络久痹的顽固性疾患。铍针,针尖如剑锋,适用于痈疡等疾患,可作刺破排脓之用。员利针,针尖大如牦尾,圆且锐利,针身略粗,能用于治疗急性病。毫针,针尖纤细如蚊虻之喙,可用于静候气的徐缓到来;而其针身微细,适宜于持久留针,以扶养真气;同时还适宜于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可以治疗口久不愈的痹症。大针,针体如杖,粗而且巨,针尖略圆,可用来治疗水气停留于关节而致浮肿的疾患,作为泻水之用。九针的名称、形状与主治作用,都尽在于此了。

弄这个图还挺费劲的,从这个图看,一些作用用起来很方便。但这套东西失传了。你要是想用古代的九针来治疗,现在看来得学习一下小针刀。 以及生理解剖, 知道肌肉,神经,血管的分布走向, 你相应的补泄,除脓,袪肿会很快。为什么要配上这个图,这样你对应看到九针的依此的形状。就可以看到它的治疗的原理了。

【原文】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1]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惬[2]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译文:说到邪气侵犯经脉引起疾病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贼风邪气,常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由饮食不节所致的浊气,往往滞留在肠胃,所以说浊气在中;清冷寒湿之邪,大多从足部侵入,所以说清气在下。在针刺的时候,上部取筋骨陷中的各经腧穴—太阳经部的颈部穴位,则能使贼风邪气随针而出。针刺中土的经脉(指足阳明胃经),就可以排除滞留在肠胃中的浊气。凡是病在浅表的,都不宜深刺;如果刺得过深,邪气反而会随之深入,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一定的部位,而每种病也各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九针之形状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的病证,要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实证不可以用补法,虚证不可以用泻法。如果正气不足的反用了泻法,或是邪气有余的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趋严重,这就是所谓的病上加病。在病重的时候,如果误泻了五脏阴经的经气,就会造成死亡;而如果误泻了六腑阳经的经气,就使病人形体衰败,难以恢复。误泻阴经,使脏气耗竭,就会导致死亡;误泻阳经,损耗阳气,就会使人发狂。这些都是误用补泻的害处。
评:误泻阴经的经气,那么会导致阳虚寒邪,病人会衰败。 如果误泻阳经的气呢,开始的时候,会发狂,而后也会导致中阳亏损而衰败。为何开始的时候会发狂,因为阳气外发的过程,易使人发狂。
【原文】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译文:进针之后,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气”还没有”至”,应当继续施行手法,而不须拘泥于手法的次数,总以达到”气至”为度。如进针之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即”气至”),就可以出针,不须再行针刺和留针了。九针各有它的适应证,因而针的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选用,才能适合需要。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疗效确切的,就好像风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样。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这里了。
评:进针后的得气的感觉是双方面的,以病人的针感为主。病人会感觉到,酸,麻,胀,痛为主。而不是刺痛,刺痛则说明你刺到皮下的血管了,另外就是针灸师感觉到的气至感觉,内有相反的力量,抓这个针柄,就像钓鱼咬钩那种感觉。则说明针刺得气,那么你的调动就是把这个气往里送,还是往外引。
【原文】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讲五脏六腑的经气是从何处发出的。岐伯说五脏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条经脉各五个穴,共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也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条经脉各有六个穴,共有三十六个腧穴。人体共有十二条经脉、十五条络脉,合起来共有二十七条经络,从经络的脉气来讲,则总计共有二十七气。这二十七气在全身上下循行出入。脉气所发出的地方,如同泉水的源头,称作井;脉气所流过的地方,像刚涌出泉眼的微小水流,称作荥;脉气所灌注的地方,像水流渐渐汇聚输注于深处一样,叫做输;脉气所行走的地方,像大的水流迅速流过一样,叫做经;脉气所进入的地方,如同百川的会合人海,叫做合。十二经脉合十五络脉的二十七气所出入流注运行的地方,就是在这井、荥、输、经、合的五腧穴之中。
评:五脏五俞穴,井荥输经合,五脏配五腧穴,共25个。 而六入配五腧穴,本应30个,却为36个,其原因是阳经的原穴单列, 而阴经的原穴与五俞穴的输穴同属一穴。那么,十二经呢,则是指六脏,六腑,所以六脏来讲,那则是30个穴位,六脏外加一个心包经。六脏,六腑+十五络,这个十五络怎么来的呢,六脏六腑本应该十二络,那是因为脾有个大络,任脉有个络脉,督脉有个络脉。所以十五络脉:十二正经的络脉+脾大络+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的络脉,一共构成了十五络脉。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