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之二

2019-04-10
昨天讲的经文,关于五俞穴的比象是这样描述的, 脉气所发出的地方,如同泉水的源头,称作井;脉气所流过的地方,像刚涌出泉眼的微小水流,称作荥;脉气所灌注的地方,像水流渐渐汇聚输注于深处一样,叫做输;脉气所行走的地方,像大的水流迅速流过一样,叫做经;脉气所进入的地方,如同百川的会合人海,叫做合。十二经脉合十五络脉的二十七气所出入流注运行的地方,就是在这井、荥、输、经、合的五腧穴之中。 那么国外的中医教材,把五输穴的比象给改变了,他们认为,井穴开始的五输穴,井穴必须能量极大, 不能是微小溪流,否则它怎么由肢端向躯干部分运动呢。 没有能量的小溪流,没有力量推动气血, 同时井穴的这个穴位点,针刺又是解郁,非常痛的强刺激点,病人的反应很大, 那么后面的微小水流的荥穴,把它的定义也给改了。 形容的是,细流虽窄,能量极大, 喷射般的向体内传导, 到俞穴的这个位置上,流动以及能量达到最大, 因此井穴是能量的源泉点,荥穴是细流,压力极大,井穴的这个源泉点在于,人面南背北,四肢伸展入空间,那么空间的能量向人体流动,井穴就是压力阀门点, 针刺井穴,整个的经脉向躯干内流动。 关于阴经,原穴与输穴一致。 原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原穴是诸经的能量聚集点
2 可以直接从外吸入能量,汇集到原穴的点上
因此此穴位点极为重要。
周身关节空隙的交通之处,共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如果掌握了它的特点,懂得了其中的要领,那么一句话就可以将它说得明白;如果不懂得其中的要领,就会感到散漫而没有体系,而对这么多腧穴也就无法完全了解。
365定穴是按着365天来定的,发展到今天远超这个数字了。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解:在进针时,右手持针,主要任务是进针;左手以两指夹持住针身,防止其倾斜和弯曲。针刺入后,等到针下有了得气的感觉,即可考虑出针。
【原文】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框,致气则生为痈疡。
现在尽管针灸发展到国外了,认知还是简单的。 在那些关于针刺治疗的手册上,仍然讲没有什么副作用。 那么这个地方专门说明,针灸引发的副作用:
凡是将用针刺进行治疗之前,医者都必须首先诊察脉象,只有根据脉气所呈现出的病情轻重情况,才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在内的五脏之气已经虚绝,这”本”是阴虚证,而医生反用针去补在外的阳经,补阳则愈虚其阴,虚上加虚,叫做”重竭”。脏气重竭的病人必死。因为是五脏之气虚竭而死,所以临死前的表现是安静的。形成”重竭”的主要原因,是医者误治,违反了脏气阴虚理应补脏的原则,而误泻了腋下和胸前的脏气所出之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
说明:阴虚证—-指的是阴脏,五脏之虚证,不是指今天讲的阴虚火旺。
那么这里讲的阴虚就是内虚,在脉象上来讲,往往是重按无力,内在空虚, 而你针外在的阳经,则为引气到表,这个叫做实其外, 气血向体表去走,那么里面的气血就更虚,因此叫“重竭”,我们以前讲的过汗亡阳也是这样,你的阳气外泄,则中阳必亏,必见芤脉。 那么腋下与胸部的穴位, 他的针刺方法,如果是阴经则用的是泄法。针刺阳经,未必是泄法,但由于阳经趋表的作用,也会导致内在的阳气亏损。至于五脏之气已虚于外的病人,乃属阳虚,而医者反去补在内的阴经,助阴则阳气愈竭,这就形成了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变,叫做”逆厥”。厥证的病人也必死,所以病者在临死前的表现是烦躁的。这也是由于医者的误治,违反了阳气已虚理应补阳的原则,反而误泻四肢末梢的穴位,促使阳气愈趋虚竭所致。
评:五脏气绝于外, 用针而反实其内。五脏气绝于外,应该补内在的五脏之气,那么这里讲是逆厥。那么就要分析,实其内实了什么东西。肯定不是阳气,否则正好补益,怎么会得逆厥,而且必死呢?厥逆者,四肢冰冷, 所以这个实其内,应该是五脏阳虚了,你却补阴的这个部分,经脉里面,我们固然讲气血, 针刺气血一定会共同运动。 那么这个经脉中的气血,与穴位点如何构成关系呢? 那就是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的经合穴,为金,水穴。 此穴多为滋阴穴。按五行的角度讲,金肃降,水封藏,如果没有阳气,这个封藏,肃降,更会使得阳气不展。 当然你针刺这个穴位,伴随着烧艾条。 那就是阴阳双补。
凡针刺用泻法的,已刺中了病邪的要害,但仍然留针而不出的,就反而会使精气耗损;刺中了要害,但未经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引邪外出,就立即出针的,就会使邪气留滞,进而郁壅。如果出针太迟,损耗了精气,病情就会加重,甚至使形体衰败。如果出针太快,邪气留滞于气分,就会使肌肤上发生痈疡。
评:古代的这种针灸师,能确切地把握脉动,邪气盛衰,所以他们用针时间不是很长。
【原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腴[1],脖腴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2]取三阴。
译文:五脏有在外的六腑相应,互为表里,六腑与五脏之气表里相通。六腑与五脏之气相应的还有十二个原穴。十二个原穴的经气输注之源,多出自两肘两膝以下的四肢关节部位。这些在四肢关节以下部位的腧穴,都可以主用来治五脏的疾病。凡是五脏发生的病变,都应当取用十二个原穴来治疗。因为这十二个原穴,是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禀受五脏的气化与营养而精气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疾病时,其变化就会反映在十二个原穴的部位上。十二个原穴各有其相应的脏腑,由其各自穴位上所反映出的现象,就可以了解相应脏腑的受病情况了。
大光明云 07:54:42
评: 内经讲的十二原穴,指的是五脏五个两对,共10个, 外加就鸠尾穴;和脖腴穴–诸多翻译家都认为是气海穴。 那么当今的原穴主要是指,五脏+心包==六脏12个。 阳经的原穴,六腑==对应十二个原穴。 一共是24个原穴。 对应这是,六腑原穴–对应六脏络穴。六脏原穴–对应六腑络穴,构成了原-络相配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彼此之间的阴阳经相应的经气,进行补充,或者泄出

阴经-阳经原络配合
阴经-阳经原络配合

可见阴阳经之间彼此的经气流动,有两个线路。以肺与大肠的关系看

列缺-合谷
列缺-合谷

这个图告诉你的是,肺经的络穴列缺–连接大肠经的原穴合谷。这是一个连接渠道。

偏历-太渊
偏历-太渊

这是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对应的是肺经的原穴太渊的另一个渠道。 那么气血的流向是络穴–流向原穴的。比如说,你要是觉得大肠经气血多,而肺经的气血少,那么就可以针刺偏历,针尖引向太渊。有人据此创立了“大循经”针法, 就是把这些个原络配合都针刺一遍来调理。
五脏中的心肺二脏,位于胸膈以上,上为阳,其中又有阴阳的分别阳中的少阴是肺脏,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共有两穴;阳中的太阳是心脏,它的原穴是大陵穴,左右共有两穴。五脏中的肝、脾、肾三脏,都位于胸膈以下,下为阴,其中再分出阴阳阴中的少阳是肝脏,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至阴是脾脏,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太阴是肾脏,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共有两穴。在胸腹部脏器附近,还有膏和肓的两个原穴。膏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也只有一穴。
这个地方的少阴,少阳,你会看到与内经的其他篇章的讲的都不一样。所以有人考证说内经不只是一个作者是对的。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十二原穴

以上五脏共十穴,加上膏和肓的各一穴,合计共有十二穴。这十二个原穴,都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可以用它们来主治五脏六腑的各种疾患。凡患腹胀病的—注:这个腹胀也是气实性的腹胀才可以,如果阴寒水湿则绝对不行,当取用足三阳经,即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凡患完谷不化的泄泻证的,当取用足三阴经,即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原文】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学生提问:老师好,什么叫膏和肓啊?怎么还有穴位?
老师回答:膏肓有两个部位:1是针灸的穴位点,为膀胱经穴;

膏肓
膏肓

三寸外于第四胸椎。
第二个膏肓,通常指的是心下膈上。 这个位置,药难以达到,针刺则又有胸膜保护着,针药难以达到,所以讲病入膏肓就是这个意思。
学生提问:那气海怎么回事啊? 为什么肓的原穴是气海呢?
老师回答:肓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在第一腰椎前, 称之为肓门。 这个地方容易导致寒积。 针刺气海,可以解决积滞的毛病。 同时关元,气海穴又是能量穴。 一般来讲,关元先天,气海后天。肓是一片的地方, 如同膏就是心下膈上,那是一个地带, 肓则是下焦肚脐到后腰,还有大网膜等。

气海
气海

气海肚脐下1.5寸 。
译文:现在来说一说五脏有病的情况。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
—这地方讲的令人高兴。
【原文】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译文:针刺治疗各种热病,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浅刺即还。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证,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评:阴有阳疾:阴脏有邪热,刺足三里这个为合土穴; 内在脏病,刺脾经的合穴阴陵泉; 上部外在的病,取胆经的合穴阳陵泉。
此讲述过于笼统,无法分析。 上部外在的病,很多六条阳经都走上至头,肝经也走上 。此处条文,查张介宾,黄元御都没有解释。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之二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