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家不要叫我老师,在博大精深的中医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不论你年龄多么大,医术多么高,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中医。和你们一样,我也是在学习,只是比你们多了一遍而已。所以我们不论有没有基础,都要有空杯心态,去接受学习,才可能学习到真东西。即使我们所学的的东西有错误,以后也可以不断总结,避免错误,提升自己。
咱们今天学习针灸补泻里面最常用的捻转补泻。
捻转法是运用针体在穴位内按不同的方向旋转以推助或阻抑经气运行力量,使之发生补虚泻实的作用的一种手法。正因为如此,捻转补泻也须以经脉循行的顺逆做标准。现代人的教科书里面一般是说顺时针捻转为补,逆时针捻转为泻。包括常见的大学教材针灸学也是这么描写的。但这个一定就是标准吗?针灸真的有这么简单绝对吗?《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的是拇指向后为补,拇指向前为泻。如此这般,拇指向后是逆时针旋转,拇指向前是顺时针,这样正好和教科书相反。也有人说男子逆时针旋转为补,顺时针旋转为泻,女子逆时针为为泻顺时针为补。
除上述常见的以外,还有很多种补泻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本人看来,上述几种都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自己用哪种,还需要以后自己在临床中去慢慢体会。
我现在说说我常用的捻转手法。明代汪机《针灸·问对》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阳,从手上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胸下走至手。捻针逆其经为迎,顺其经为随,例如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捻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为逆其经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为顺其经而下,故日随,三阴亦准此法。』
也就是说:在手三阳,足三阴及任脉都是从下往上走的,所以针灸施术时,补法是大指向后时用力大些(逆时针形态) ,然后轻轻地慢慢的转回来。再次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样捻转,我们给自下而上的经气增加了向上的力量。所以是随法,补法。
而泻法是大指向前时用力大些(顺时针形态),然后慢慢转回来,再次施用上面的手法。经气自下而上运行,我们的捻转从上往下捻转,阻碍了经气向上的运行力量,所以是迎法,泻法。
在在手三阴、足三阳及督脉施术时,和上面正好相反。补法大指向前时用力大些(顺时针) ,泻法大指向后时用力大些(逆时针)。刺两侧同名穴位,其操作手法相同。比如针刺双侧足三里。不论是针刺患者的左腿足三里,还有右腿足三里,我们都使用同样的手法。拇指向前用力稍大,然后慢慢转回来。然后拇指向前用力稍大,再慢慢慢转回来,一直到我们需要的刺激量。比如捻转阳数9次,甚至是老阳数。这是补法。
不论左右,我们针刺足三里拇指向后用力稍大,慢慢赚回来,再向后用力稍大,在慢慢转回来,一直到需要的刺激量,比如阴数6次或者老阴数。捻转补泻法,据各家针书记载,形式甚多,有男女之不同,有左右、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等不同,十分复杂。有兴趣的可以都去看看。比如《标幽赋》说: 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这个手法和上面讲的一致,但是略有不同。这个手法区分了左右。我们还是以足三里为例子。按标幽赋的方法,针刺左侧足三里,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针刺右侧足三里,拇指向后为补。拇指向前为泻。
针灸的捻转手法到底往哪转是补,不但刚学针灸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使年老资深的针灸医生也弄不清楚。我个人一般不按标幽赋的讲法。但是标幽赋的讲法在元代明代应用很广,从他们的著作中就能看出来。从临床经验来看,标幽赋的讲法不如针灸问对实际。顺经络走向转针为补,逆经络走向为泻,此为补泻大法。在内经中也多有提及。这个毋庸置疑。而经络上下相贯,左右并行,扎针原无左右之分,但偏偏有人拘泥于左右两边捻针转向不同而分补泻。个人认为有花哨之嫌。
今天到这里吧。下次我们讲讲为什么我不认同左右两边不同方向捻转分补泻。
谢谢大家。再见。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