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孔祥银针灸随心讲第十一

今天我们学习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也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补泻手法,《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令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虑,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日补。』内经说的很详细。总体来说,就是呼进吸出为补,吸进呼出为泻。
我们先说补法。没针之前,先在应针的穴位上施用左手压按手法,趁患者呼气时进针,进针后手不离针以待气至,如气不至,则等患者呼气时,徐徐捻针以催气,吸气时则手握针不动, 气至后在每次呼气时用补法一一轻微刺激,徐徐捻针,吸气时则手握针不动,补的目的已达到时,则趁患者吸气时出针,出针后即速揉按穴孔。
再说泻法。没针之前,同样用压按手法,进针时则与补法恰恰相反,是趁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后,与补法同样手不离针而待气至。气不至,则趁患者吸气时,迅速捻针以催气,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气至后,仍趁患者吸气时而用泻法一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泻的目的已达到时,等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后不揉按穴孔。这一段挺饶人的,需要大家详加分辨!
一般我们会认为,吸气时进针,会增加胸中之气,认为是补。呼气时出针,会增加排气量,认为是泻。其实这是错误的。呼吸补泻的原理在于“逆气为泻,顺气为补”。我们呼气时,胸中无气,胸壁塌陷。此时进针,气会随着针进入胸中,增加胸中之气,起到了扶正补虚的作用。等到吸气时出针,针向外退出如同在抽气,将更多的气吸入胸中,出针后按住针孔,可令真气不泻。可见不论是进针还是出针,都增加胸中之气,所以是补法。
而泻法呢?吸气时气入胸腹,此时进针,真气也会随着针进入胸腹,两气迎头相撞,即所谓逆气,可令呼入之气减少。呼气时胸中之气外泄,胸壁塌陷,此时出针,可在胸中无气的基础上随着针出的过程,继续抽取胸中之气外泄,且不按针孔,胸中所剩之气本就不多,随着出针不按针孔,又增加一条出气之道路。则胸中之气更少,进针之气减少,出针之时增强泄气。两气均少,所以是为泻。
以上是大原则。有几个地方还是得强调一下。我们临床中使用呼吸补泻,必须候气待气至,手不能离开针,要固定针体,以防止针体随呼吸而动。补法之时,捻针在呼气之时,泻法之时,捻针在吸气之时。其余时间则不动。
呼吸补泻法最适用于肺经穴位施用。比如针刺尺泽穴。我们知道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属水,是肺经的子穴。最适合于肺经实证的治疗。比如治疗手太阴经肩周炎。我们用泻法,吸气进针,呼气时强捻针。吸气时不动,呼气时出针。效果就非常好。再有就是胸腹的穴位,也非常适合使用呼吸补泻。比如被称为四阴交的关元穴,使用上述补法,最合适不过。在内经的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论,调经论等章节,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但是我们也要做到师古不泥古。比如临床中我治疗髓海不足的头部眩晕症,以绝骨穴为主穴,使用呼吸补泻,效果也很好。也不必泥于经文。
今天的课到这里。欢迎大家补充。

学员学以致用问:请问老师,绝骨穴如何取?
老师答:绝骨穴在外踝上三寸。我一般不用度骨法或者同身寸。
学员学以致用问:那您用什么手法。
老师答:直接用手探查胫骨,用手顺着胫骨往上探查,摸到突然一个凹陷,就是绝骨穴。绝骨,就是骨绝之处,古人给穴位起名字都是很有深意的。不是随便按个张三李四就是穴名。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孔祥银针灸随心讲第十一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