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
大光明云9:50:37
今天学习内经第六章
大光明云9:50:47
阴阳离合论
大光明云9:51:50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
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大光明云9:52:44
解析: 然其要一也——然而根本遵循的规律都是阴阳也。
大光明云9:54:23
未出地者—阴处,阴中之阴; 以冬季为封藏,地面上一派的白雪,地下一片的热水气。
大光明云9:56:53
进入春季的时候,阳气开始破地面的冰封,称之为出地。 此时叫做阴中之阳。 阳开始生长,阴为基础。 所以才出现生、长,受,藏
大光明云9:57:27
这翻来覆去的,都是说这些,大家可以—参考圆运动中医学—就可以了。
大光明云9:59:16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 指的是,一年十二月,24节气,四季,五行;那么你们中医的三阴三阳与这些也不相协调啊
大光明云10:00:23
后面解释的是阴阳数以千万计,不可数尽,怎么分配法,符合阴阳的原理就行了
大光明云10:00:53
那么,人体的三阴三阳怎么结构,离合的呢
大光明云10:02:15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
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
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
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大光明云10:02:16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
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
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
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大光明云10:04:16
解析: 人面南而立,就是五行观察方位的站立法,包括昨天解释的左眼耳强于右眼耳;右手足强于左手足。
大光明云10:06:51
那么基于这种方位,它讲,你面前站立的那个方位叫做广明;正好是太阳升起高照的地方。后面的那个西北方位的叫做太冲(与肝经穴位的太冲不一致)
大光明云10:08:24
然后又说;太冲之地叫做少阴; 既然西北后侧叫做太冲了,怎么能还来个太冲之地叫做少阴呢; 然后又讲,少阴之上叫做太阳。 怎么个少阴之上? 此处用词散乱,不明所以。
大光明云10:08:50
我们看看经络的正常的走向图。
大光明云10:10:29
1 足少阴肾经
大光明云10:10:37
大光明云10:13:48
如果说这个人,面南背北的站立者,她前面是广明,后面是太冲;那么太冲之地是少阴,少阴经起于涌泉穴,这个地是不是指的脚底“涌泉”? 然后又说少阴之上是太阳。 太阳起于至阴穴。 结于命门。 叫做阴中之阳。
大光明云10:14:45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足太阳膀胱经它的起点在于眼角处的睛明穴;终止于小脚趾之至阴穴。
大光明云10:15:18
大光明云10:15:51
大光明云10:16:30
显然这里黄帝内经所讲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与现代的针灸经络走向相反
大光明云10:16:51
精明—至阴穴; 内经: 至阴穴–命门
大光明云10:17:04
命门指的是什么? 有三种
大光明云10:17:12
1 左肾,右肾命门
大光明云10:17:19
2 两肾之间动气
大光明云10:17:29
3 睛明穴就是命门(内经所说)
大光明云10:18:07
2 足太阳膀胱经
大光明云10:18:39
大光明云10:19:07
前面内经讲,少阴之上,为太阳。
大光明云10:19:42
那么少阴经你们也看到了,在人体的腿的内缘,然后沿两腿内侧上行,走胸前。
大光明云10:19:53
那么太阳经整个走的是后背
大光明云10:20:17
这样讲少阴之上为太阳,是有些乱了,表达不清楚
大光明云10:27:06
然后又一个分法:中身之上名曰广明—–身体中部的上面叫做广明(有一个广明),广明之下面叫做太阴–怎么个下面?前面下面,还是后面的下面,还是侧面的下面?
大光明云10:28:01
太阴之前面,叫做阳明,阳明起于历兑,为阴中之阳。
大光明云10:28:20
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的,表达的比较凌乱
大光明云10:28:27
我们不管这块经文,
大光明云10:28:38
看看太阴,阳明的经脉走向图
大光明云10:29:21
大光明云10:30:09
足太阴脾经,起于内大脚趾的隐白穴,沿线路上行
大光明云10:37:56
足阳明胃经
大光明云10:38:06
大光明云10:38:46
太阴脾经前面是阳明胃经
大光明云10:39:14
那么从线路看,显然太阴脾经偏于大腿内侧,以及身躯中轴
大光明云10:40:02
而阳明胃经,则偏于腿前侧,距离身体中轴更加的往外。
大光明云10:40:34
所以说这叫太阴前面
大光明云10:41:02
那么开始的穴位叫做“历兑”穴
大光明云10:41:14
与现代中医的经络走向相反
大光明云10:41:30
还记得我们讲针灸的经络走向理论吗
大光明云10:42:01
一个叫做“向心理论”——即所有的经络的走向都是由四肢走向躯干。
大光明云10:42:45
另一个叫做“自主循环理论”—–由头尾躯干发出的经络形成一个循环的网状结构
大光明云10:44:39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大光明云10:45:07
足厥阴肝经走向
大光明云10:45:17
大光明云10:45:32
起于大脚趾之大敦穴,
大光明云10:45:43
足少阳胆经走向
大光明云10:46:07
大光明云10:47:28
一样,这里讲起于足窍阴穴,终止于瞳子髎
大光明云10:47:39
也是相反的
大光明云10:48:25
显然这里的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足经为主的
大光明云10:48:47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的划分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论
大光明云10:56:30
大光明云10:59:15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大光明云11:00:24
三阳经在身体上的分布,导致了它的离合-即开合的特征
大光明云11:02:59
太阳在后背部的最外侧,是开放的,整个太阳经的腧穴开放的特征,具有主表,卫气循行,脏腑的背腧穴可以直接与外界交换气血。
大光明云11:03:19
整个开放,叫做开放于外
大光明云11:05:36
然后,阳明主关闭, 少阳主转轴
大光明云11:05:54
什么意思呢,阳经具有三个层次
大光明云11:06:39
外邪也好,正气也好,进入人体的是,先经过太阳经,然后经过少阳作为转轴,进入阳明。
大光明云11:06:52
那么病好了,则从阳明反退回去
大光明云11:07:06
这是阳经的屏蔽链。
大光明云11:07:36
三条阳经,协同作用。
大光明云11:07:54
就好像一阳一样
大光明云11:08:26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大光明云11:08:55
那么三条阴经呢,也构成一个开合转的层次。
大光明云11:09:38
太阴为开, 怎么个开,它不是开向外面(太阳经开向体外);而是开向阳明。
大光明云11:10:03
外邪侵入阳明后,如果阳明不守,则从此入阴经,入里了
大光明云11:10:24
那么首先进入的就是太阴,所以从三阴经讲,太阴为开
大光明云11:11:52
厥阴为关合,少阴为转轴
大光明云11:12:30
病邪,或者正气的传递次序,先太阴,经过转轴少阴,然后到厥阴。
大光明云11:13:09
如果正气进入的话: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
大光明云11:13:42
如果是邪气进入的话: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厥阴这个地方,非常严重了,因为它不是正气。
大光明云11:14:13
在伤寒论中,这种邪气的进入传递方式,叫做“正传”
大光明云11:14:32
有没有不按这个次序传的呢
大光明云11:14:58
有,比如说 太阳–少阴,这叫做太少两感证, 叫做直中
大光明云11:15:27
太阳–太阴—;风寒入侵直中太阴,引发外有恶寒发热,脉浮紧,内有腹泻。
大光明云11:15:38
这些都不是正传
大光明云11:16:00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是怎么结合黄帝内经,写伤寒论的
大光明云11:17:03
搏而勿沉—–任何经脉沉都有毛病,少阴脉稍沉,不能沉至骨,摸起来困难
大光明云11:17:31
名曰一阴,就是三阴经的协同作用,就好似一阴一样。
大光明云11:18:31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大光明云11:18:48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