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
大光明云 08:16:52
继续学习内经
大光明云 08:17:00
厥论篇第四十五
大光明云 08:17:23
这个厥字在中医里的内容广泛
大光明云 08:17:50
厥字:原本为逆,气逆的意思。
大光明云 08:18:39
上厥于头部,就是气血逆上于头部,引发昏倒,不识人等表现
大光明云 08:19:09
由此在内经中,有薄厥,大厥,暴厥等。
大光明云 08:19:43
另一方面是针对四肢而言,其中有四肢厥冷,此乃阳气衰微。
大光明云 08:20:13
还有热厥之类的,有人以为足热厥为脚气
大光明云 08:20:42
厥字更有抽搐,气血供应不足到那个位置,引发痉挛,抽动等。
大光明云 08:21:07
下面我们进入正文
大光明云 08:22:55
原文: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数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然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大光明云 08:30:00
译文: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到:阳气衰竭于下,发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发为热厥。
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到: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大光明云 08:31:00
说明: 阳气起于脚部的五个脚趾的表—-指的是阳面
大光明云 08:31:33
现代的针灸课程采用的是自循环理论,所以足阳经走向都是从头部到脚部的。
大光明云 08:32:11
而这里讲,起于脚部,则是向心理论,与马王推出土的针经循行图一直
大光明云 08:33:21
下面的翻译是,汇聚于足底,而到足心,这个是多指的是阴经,
大光明云 08:33:31
但肝经行足面
大光明云 08:36:14
所以,读内经要有针灸底子,它在讲的经络循行的时候,你脑海里就会浮现这种图示
大光明云 08:52:31
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阳虚所致。
大光明云 08:53:17
足阴经这个部分,如果从足部向躯干部循行,那么它们都经过“腘窝”
大光明云 08:53:43
腘—膝关节的后侧
大光明云 08:55:14
所以当阳气衰,阴气盛–这种厥冷是内生的,自然它沿着足经向上循行,为从“五趾到膝盖部分”
大光明云 09:16:58
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
岐伯说:前阴是宗筋所聚集的地方; 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阳气亏损,阴气则上行于上焦而争夺阳气, 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阳亦随之而虚,阳虚生内寒,阴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精微灌营养经络,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气独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大光明云 10:10:14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秋冬季,大气下行,万物枯萎,为封藏之季,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身强体壮,纵欲过劳,那么下焦的阳气伤, 下焦阳气的功能有:1 蒸腾功能;2 气化功能; 3 调理精经室功能,即形成成熟精气;女子形成月经等功能,都是下焦阳气的功能。
大光明云 10:11:59
现在房事过劳, 而这些功能都要正常体现,那么怎么办,就要向中焦,上焦去盗取阳气,来补充自己的下焦的阳气来行使功能, 但是还是不够,所以叫做“虽争而不能复。”
大光明云 10:14:30
那么由于过劳,则下焦阳气不足,而阴气偏盛, 在下焦争上焦阳气下行的这种势力作用下,这个阴盛寒气,也会随之而上行, 上行到什么地方呢?上行到中焦,干扰脾胃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即-形成后天的阳气的能力差了, 而脾主四肢,所以变成了由于阴寒伤脾而导致了手脚发冷。
大光明云 10:16:23
原文: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大光明云 10:38:47
译文: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凤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标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经亏虚;阴津亏虚则标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的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
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标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阴虚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大光明云 10:42:31
解析:酒入内,则外为络脉充血,内则经脉空虚; 经脉空虚表为气血不足, 脾运送水谷精微而化血,今饮酒入内,干扰脾胃的运化,成一派的邪热酒气+纵欲行房而引发肾精亏损, 内在的水谷不化为精微,夹杂酒气产生一派的邪热,脾主四肢,此时送酒谷热气至足 而引发热厥。
大光明云 10:43:00
那么前面有纵欲行房的问题,此时又有纵欲行房的问题。一则生寒;一则生热。
大光明云 10:43:32
所以我们讲纵欲导致精虚,精虚的结果是可阴虚也可阳阳虚的。
大光明云 10:44:11
这两侧的病机分析很有意思,都是指厥证,一个是足厥寒症,一个是足厥热证。
大光明云 10:57:54
原文: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噎肿、痉、治主病者。
大光明云 10:58:22
下面讲的是十二经之厥的具体表现症状
大光明云 11:00:28
更正: 足六经的厥证
大光明云 11:09:19
先从足六经的厥证论述,后面是从手经论证。
大光明云 11:16:53
译文:黄帝道:对!
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 阳明经厥证,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 少阳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大腿不能运动。 太阴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 少阴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 厥阴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阴萎缩而肿,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如果既不是实证,也不是虚证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足少阴厥逆,则腹部虚满,呕逆,清泄下利, 要治它主病的经。 足厥阴肝经厥逆, 筋挛,腰痛,胸腔虚满, 小便不痛,胡言乱语。要治疗它主病的经; 若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则大小便不通(不得前后),手脚寒凉,上至膝关节,肘关节,三天就会死亡;
大光明云 11:24:14
足太阳的厥逆,则昏倒,经常的吐血,出鼻血;要治疗它主病的经; 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 足阳明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 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大光明云 12:25:18
大光明云 12:25:47
从上述厥证的表现看,要点不清楚
大光明云 12:26:17
比如足阳明经厥证的症状
大光明云 12:26:22
大光明云 12:26:30
你很难判断这是厥
大光明云 12:27:23
按我们现在的诊病依据,这个与阳明经热入营分相似
大光明云 12:28:06
所以,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参考,开阔眼界来看,不可一一强记,墨守成规。
大光明云 12:28:10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