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2018-10-05
继续学习中医内经
大光明云 09:04:55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余脏皆如此。
大光明云 09:07:22
译文: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
气不足,就为虚证了。
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大光明云 09:08:45
解析:气逆的,气血并走于上,下焦气血不足,自然出现两足发寒。
大光明云 09:10:01
肺虚为金日,如果是水日,则生金,故不相克,其人可生;如果在火日,则克金,金的正气被抑制,邪气盛,可以导致人死亡
大光明云 09:12:12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大光明云 09:26:20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大光明云 09:27:28
比如说,伤寒论的阳明经病,具有大渴,大热,大脉,大汗
大光明云 09:27:55
这种表现的症状的盛,加之脉洪大,为重实
大光明云 09:31:25
原文: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人?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经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大光明云 09:34:59
译文: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脉弛缓,经和络都应该以泻法来治疗。所以说:凡
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
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
边可以长寿。
大光明云 09:36:13
解析:经络俱实—经为十二正经,一般来讲循行在皮下腠理与肌肉之间
大光明云 09:37:11
络则分为络脉,络脉有两支,一个是纵向延伸,一个是正经络出与相对的另一条经相连接
大光明云 09:38:50
比如说,胃经之络为丰隆穴,它一条沿腿上行,另一条则与脾经的太白穴相连,形成了两条络脉
大光明云 09:47:27
那么它与正经相比是浅于正经的
大光明云 09:47:41
而孙络,浮络,则是取向体表
大光明云 09:48:34
如果说经络俱实,那么刺络疗法相当于在体表放血,而正经的泻法,前段我们讲了,补泄的方法,可以参考那个讲法。
大光明云 09:50:14
寸口脉急,则预示气外发的较重,尺脉缓而不虚说明其支撑寸脉急的能力够用。
大光明云 09:51:03
关于尺脉的问题,内经有讲尺肤脉的
大光明云 09:51:15
又有讲寸关尺的尺部脉,
大光明云 10:07:52
所以,寸脉急,尺脉缓,也可以用手摸胳膊的手腕部的脉比较聚急,皮肤发紧
大光明云 10:08:31
那么到尺脉这个部位就比较缓和, 尺脉,手前肢接近手腕处
大光明云 10:08:54
这样也是解释尺肤脉的解法
大光明云 10:10:17

大光明云 10:11:14

大光明云 10:11:51

大光明云 10:13:45
寸口脉,就是指寸关尺三部,而尺脉则是后续的尺肤脉
大光明云 10:38:46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大光明云 10:45:30
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应翻译成寸口脉热,而尺脉寒。
大光明云 10:46:18
络气不足,络趋于表,于外,络气不足相比于经气,则络属于阳气
大光明云 10:46:51
络气不足,那么就应该升发来补络气
大光明云 10:47:32
春夏升发,则补络,故为顺
大光明云 10:48:00
秋冬肃杀而收藏,故不利于络脉,要多穿衣服,卫气不足也。
大光明云 10:50:17
络脉虚,则调动身体去外趋,所以在寸口,和脚腕部应该略有发热,而越趋中的由四肢内趋,则皮肤发寒。
大光明云 10:52:44
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至炙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大光明云 11:50:06
尺肤热,寸口寒,内热外寒。
大光明云 11:50:38
但络脉不虚, 经脉虚损,身体自然的气机向内趋使
大光明云 11:50:51
保存体内的气
大光明云 11:51:03
所以凡是内收而藏的气机都是有利的
大光明云 11:51:10
外放的,则更虚
大光明云 12:02:23
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炙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大光明云 12:03:23
经与络比较,经为阴,络为阳; 经与经比较,阳经为阳,阴经为阴。
大光明云 12:09:25
络满则不虚, 经虚的需要补经,所以用灸法来补阴之阳气;用刺法来泄阳;
大光明云 12:10:02
反之经满络虚的,灸络,刺法以泄阴。
大光明云 12:10:36
但是这仍然是纲领性的治疗方法
大光明云 12:10:57
刺络,刺哪部分的络,十二正经都有络脉
大光明云 12:11:09
刺经,又是哪部分的经
大光明云 12:11:52
且每条经又有五俞穴, 五行穴,刺经又是刺哪个部分
大光明云 12:13:37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总纲式的治疗原则。
大光明云 12:37:20
原文: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
大光明云 12:39:06
译文:黄帝道:什麽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道: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
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大光明云 12:40:08
解析:有翻译成上虚就是寸虚的,这样重虚就是寸口,尺部两部虚弱
大光明云 12:41:10
这种翻译出自黄元御医学全书
大光明云 12:43:21
寸脉虚,尺脉双虚,不要按我们现在理解的在寸口位置的寸关尺
大光明云 12:43:25
而是尺肤脉
大光明云 12:44:00
那么尺肤脉的尺部又难以摸到脉跳,怎么知道尺脉虚呢
大光明云 12:45:37

大光明云 12:45:47

大光明云 12:45:57

大光明云 12:46:35
虚损的尺肤脉,涉及到了缓, 枯,沉
大光明云 12:46:46
可以参考这个来定气虚。
大光明云 12:48:46
明天继续

2018-10-06
大光明云 08:40:32
大家好
大光明云 08:41:39
原文: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大光明云 08:43:50
寒气暴上: 张介宾的类经上解释为,太阳伤寒,受风寒
大光明云 08:45:11
脉实而滑,滑则代表脉跳流利,故尽管伤寒引发的寒气暴上, 内在的阳气的提供,还是没有间断的。
大光明云 08:46:09
实而逆则是,脉实代表有力;逆脉则是五行之脉体现一种相克的脉,所以叫做逆脉,不是应时之脉
大光明云 08:46:28
因而主死。
大光明云 08:51:34
脉之实满者,夹邪也, 手足寒,头热,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寒。 春秋,气机升降,并未至极致,到夏冬则是阳升之极致,阴潜之极致,因此气难以升降交融,故主死。
大光明云 08:52:32
今天看,你用药就要清上暖下,伤寒论的泻心汤之类的方子,都是沟通上热下寒的
大光明云 08:54:20
涩脉–气血虚; 浮身热,则代表上热比较盛
大光明云 08:55:00
凡热盛,则进一步销铄阴血, 已经是涩脉了,再加上热销,预后不良。
大光明云 08:57:08
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象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道:什麽叫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说: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大光明云 08:58:31
原文: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
大光明云 09:02:03
乳子,婴儿也。病热脉悬小者,阳证阴脉,本为大禁。但小而缓者,邪之微也,其愈则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也,为可虑耳。)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此统言小儿之内外证也。小儿以稚阳之
体,而加之病热,脉不当小。若脉虽小而手足温者,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故生;若四肢寒冷,则邪胜其正,元阳去矣,故死
大光明云 09:03:01
此言小儿之外感也。风热中于阳分,为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但大而缓,则胃气存,邪渐退,故生;实而急,则真藏见,病日进,故死。
大光明云 09:04:04
原文: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大光明云 09:19:18
肠澼,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澼,(音pi 僻),便泄脓血。
大光明云 09:19:48
肠澼便血,以今天讲的痢疾为多
大光明云 09:20:02
痢疾的病机为风热搏结于肠,
大光明云 09:20:30
属于热病,所以才有身热死, 寒生的讲法
大光明云 09:20:58
如果是热泻的,当以黄连,白头翁,槐花米之类的药物来治疗
大光明云 09:21:24
如果是痢疾的赤白脓血类的,主要用大黄来通荡之
大光明云 09:24:00
肠澼下白沫,大肠收涩力弱, 下白,与肠寒有一定关系
大光明云 09:26:15
因此脉沉生,以可以提供气于内;脉浮,则阳气外发,内敛不足。可以虚脱而死。
大光明云 09:48:43
肠澼下脓血的,肠气下陷,肝主血,肝气亦是下陷
大光明云 09:48:58
这与我们今天讲的肝阳上亢不同,这是下陷
大光明云 09:53:19
脉悬绝,悬绝脉–尺肤脉之寸口部分,摸起来脉动细入丝,却无柔和之象。 脉滑:尺肤滑:尺肤部位光滑而润泽,有流利光彩之容。其证属阳,主阳气绰泽,多见于风病,亦多为正常之象。阳气充盛则
外泽温煦肌肤,以使尺肤润泽而滑;风为阳邪,外风袭于肌表,卫气为之激荡,而可使尺肤扬溢光泽,亦显滑利。
大光明云 09:54:41
尺肤脉涩的:尺肤枯涩:尺肤部肌肤枯涩、粗糙或肌肤甲错。其证属阴,主阴血亏虚或气血瘀阻,多见于血痹、虚痨之病。阴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滋润,则尺肤之部见枯萎骞涩之貌;气血凝滞,经脉
失畅,肌肤供养失调,以致尺肤部之肌肤失荣而枯涩、粗糙,严重者则出现肌肤甲错。
大光明云 09:55:03
总之代表的是虚弱之症。
大光明云 09:56:37
原文: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大光明云 09:58:16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大光明云 10:02:14
癫疾;气血上冲于脑,加内风动,引发癫疾,类似于羊角风。
大光明云 10:23:58
气机上冲,为气实病变,所以脉实乃实上加实,主死
大光明云 10:24:16
此章节难翻译在于,它讲的脉是尺肤脉
大光明云 10:25:11
虚脉,以不支持气机上冲,所以有缓折的可能
大光明云 11:13:42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大光明云 11:14:18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大光明云 11:15:28
消–消耗过快,瘅–久病
大光明云 11:15:35
类似于消渴病
大光明云 11:16:14
消渴病,乃一派的燥热之象, 有上中下之分
大光明云 11:16:43
脉实大者,治以咸寒通泻。
大光明云 11:22:47
如果脉小的,为消渴伤阴血较重, 清火则气虚, 补气则增火,为难治。
大光明云 11:27:04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俞,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待顷时回。
大光明云 11:32:49
析疑:形度–外形的显现,肥瘦,皮肤松懈还是绷紧等
大光明云 11:33:21
脉度—长短度量;筋度—亦是量度。
大光明云 11:33:28
下文丢失,没有解释
大光明云 11:35:26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
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大光明云 11:35:38
此段落并不承接上文
大光明云 11:36:03
春取络穴,乃升发之义,以利于经气输送与体表
大光明云 11:36:29
夏治俞穴,用于补经气;
大光明云 11:37:06
秋取合穴,秋者沉降也,六腑合穴,当以下合穴,具有引气下行的作用。
大光明云 11:37:25
冬主闭藏,少用针,以防止泄气 。
大光明云 11:39:05
原文: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己,刺手大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大光明云 11:42:42
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
和颈部左右各二次。
大光明云 11:43:37
手太阴经部,又痛又痒,具体发现不了痈毒,但见皮肤发红而痛在肺经的
大光明云 11:44:04
此手太阴肺经, 还有颈部的人迎后,天窗处
大光明云 11:44:27
循经取穴,用泻法治疗
大光明云 11:45:36
原文: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阴经络者,大
骨之会各三。
大光明云 11:46:50
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
大光明云 11:48:49
腋下痈肿,为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区,所以要取这个经的穴位,用泻法
大光明云 11:49:42
如果热不退,则可能热入心包,因此可泄心包穴。
大光明云 11:51:45
至于为什么针刺,手太阴络穴的列缺穴, 以及主骨的大抒穴,并没有给出原因。
大光明云 11:52:21
古文本,残缺,丢字很多,导致后人解说多类。
大光明云 11:54:31
今天到这里,下次继续

2018-10-08
大光明云 09:41:11
原文: 暴痈筋繻,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也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癎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
上踝五寸刺三针。
大光明云 09:42:26
译文: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大光明云 09:46:10
析:魄汗不足,肺藏魄,故肺汗出的过多,那么会不会导致膀胱经气不足呢
大光明云 09:46:41
以前说过,汗出过多,先伤卫气,次伤中阳,再伤下焦气
大光明云 09:47:30
所以,此时刺膀胱经的穴位,其目的有二,一补,而引气下行;
大光明云 09:48:00
痈肿者外托,今以气下引之,其可消漫肿
大光明云 09:49:58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
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大光明云 09:51:48
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为支正穴, 其治疗的腹痛为实胀痛。
大光明云 09:52:24
刺络穴,可以消小肠经的气,所以治疗实证。
大光明云 09:52:55
胃的前募穴是中脘穴。
大光明云 09:55:07
此处不做过多解读,以有法无理。
大光明云 10:00:08
胃仑穴,无此穴位,有解说为昆仑穴,但那是膀胱经穴。
大光明云 10:00:58
原文: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
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呜,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大光明云 10:09:02
译文: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
,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
的疾病。
大光明云 10:10:23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大光明云 10:11:44
此章的排版,文字等丢失很多,前后不相连贯,遇到这类问题,我看到的是直接翻译,剩下由读者自己去考虑,这叫忠于原著。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