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
大光明云 05:24:40
今天学习八纲辨证,最基础的辨证理论
大光明云 05:25:03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内科杂病,它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以上各种辨证方法均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大光明云 05:25:29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又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立治疗原则。所以,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大光明云 05:30:49
一、表 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一般比较深重。
(一)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之证候。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里证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或由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以脏腑的证候为主。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其具体内容详见脏腑辨证部分。
大光明云 05:32:24
表证 六淫致病,风暑是燥热寒
大光明云 05:32:38
就是说这个病是从外入侵的
大光明云 05:33:10
因为入侵,所以初起的时候,你的卫气奋力抗争,不让病邪深入,所以脉浮
大光明云 05:40:38
里证因为是脏腑内部发生的问题,一般来讲脉不浮,但不是绝对的
大光明云 05:41:27
大光明云 05:52:00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⒈ 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的,称为表里同病。如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此即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亦有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所致。
⒉ 表里转化 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状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因素,皆能导致表证转化为里证。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咳喘痰黄稠或带血,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留阻于肺,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若经及时治疗,患者热势逐渐减退,咳喘渐平,则表示里邪外透,由里出表。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大光明云 05:54:25
二、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一。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本证多由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使体内阳热过盛。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大光明云 06:04:33
这个内容,你要是简单看看就会一带而过
大光明云 06:04:59
你要是整理: 热证的原因,那么就应该把这些内容跳出来
大光明云 06:05:05
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
大光明云 06:05:29
再配上数字 1外感热邪,2或素体阳盛,3或寒邪入里化热,4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5 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
大光明云 06:05:54
这种东西,自己整理的,你要是细,明了的就多,尤其初学的,必须要仔细的学习
大光明云 06:23:50
大光明云 06:24:38
这个寒热鉴别表,初学的要尽可能的记忆
大光明云 06:25:27
为什么,因为在脏腑辨证中,凡是外感风寒的,气虚的,阳虚的都有寒的通症
大光明云 06:25:56
然后所谓的脏腑辨证,就是把本脏的病变特点+进去就完事了
大光明云 06:27:07
举例子:心气虚: 通症: 面色苍白,四肢凉 ,怕冷, 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大光明云 06:28:04
那么再+心虚的特征: 心悸无力,左寸脉虚弱,
大光明云 06:28:14
这就构成了心气虚的症状 。
大光明云 06:29:39
心阳虚呢, 与心气虚的辨别在哪里? 就是畏寒,手足冰冷,胸冷,你摸前胸后背都是冷的,脉紧而虚。
大光明云 06:29:49
这就是心阳虚与心气虚的鉴别。
大光明云 06:30:12
所以你把这个寒热证鉴别表的通症先记下来,
大光明云 06:30:31
以后学脏腑辨证的时候,一套就进去,很简单,
【管理员】孤狼啸月 06:31:21
记住每个证型的表现,就是加减法而已
大光明云 06:31:21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
⒈ 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此称之为寒热错杂。临床上所见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皆属此类。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可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稀溏的下寒证,这便是寒热错杂证。
大光明云 06:32:39
大家记住寒热错杂的这类病是常态,你以后临床遇到的病人大多这类的
大光明云 06:33:01
而单一性的病症,纯热症,纯寒症的,是少见的
大光明云 06:33:15
但就教学来讲,必须这样的讲述分型,才能清楚
大光明云 06:33:43
⒉ 寒热转化 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若临床中先见热证,后见寒证,而当寒证出现时,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如某些温热病,在危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的元阳,阳气骤虚,可由原来的壮热、目赤而突然转化为面然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一派阳气暴脱所致的阴寒危象,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又如,风寒束肺证,初起表现咳嗽、痰涎清稀、苔白滑,但由于失治、误治,寒邪郁久从阳化热而见发热、咯黄稠痰、胸痛、苔黄、脉洪大而数等痰热壅肺的症状,属于由阴转阳,由寒证转化为热证。
大光明云 06:34:28
⒊ 寒热真假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因其临床症状与疾病的本质不一致,故需要细心辨别。
大光明云 06:36:44
⑴ 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不喜加衣被,脉沉而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这些说明内热炽盛是真,而外呈之寒象则是假。
大光明云 06:38:20
这个说的很清楚了,脉沉不起是标志,脉可不可以沉细? 也可以,细为郁滞压制脉道所导致的
大光明云 06:38:37
可不可以说,脉沉细无力? ,这个无力就不可以
大光明云 06:39:10
因为内热被压制,怎么会导致无力,脉被压可以沉,可以细,就是不能无力。
大光明云 06:40:01
口臭,谵语,甚至眼睛瞪大,扰动,都是内实热的表现
大光明云 06:41:50
韩国电影医道那个许峻中医,治疗一个浑身打颤的,怕冷的病人,他诊断为真热假寒,怎么治的,用了一大桶凉井水,从头浇到脚,结果病人昏过去了, 醒来后,一派的大热从身内散出。
大光明云 06:42:26
⑵ 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饮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则是假。
大光明云 06:50:32
为什么脉大
大光明云 06:51:16
因为格阳于外,外在显现一派的阳热现象,甚至可出现浮脉,但那可不是风寒感冒
大光明云 06:54:54
这种格阳的病,用的是四逆汤类的来治疗
大光明云 06:55:27
如果格阳的程度不是很严重的,切睡眠有问题的,应在四逆汤基础上加龙骨,牡蛎
大光明云 06:59:50
三、虚 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主要取决于邪气盛方面,而虚证则主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故而临床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⒈ 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⒉ 气虚证 气虚证乃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
⒊ 阴虚证 阴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⒋ 阳虚证 阳虚证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形寒肢冷,面色zaozi002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大光明云 07:07:43
此四证的虚证,大家注意到脉没有
大光明云 07:07:54
气虚,血虚,阳虚的脉都是无力
大光明云 07:08:09
阴虚呢? 脉细数
大光明云 07:15:56
阴虚脉,你别看脉细数,它也有气虚,不过是由于有阴虚生的热火鼓动而导致的脉似乎有些不虚
大光明云 07:16:12
因此无论补血,还是补阴,必须补气。
大光明云 07:16:47
(二)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症状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大光明云 07:17:16
鉴别点出了那些症状之外,脉–实而有力
大光明云 07:17:28
所以,以脉定虚实
大光明云 07:18:06
有的人,找你看病,说自己无力啊,很虚啊,你摸脉实而有力, 这表面他根本不虚,
大光明云 07:18:22
那么,他的自我感觉症状的“无力”,代表什么
大光明云 07:19:11
代表,正气传不到他所需要的那个地方,比如说腿无力, 脉实有力的, 尽管他说腿无力, 你也不能去补什么附子,肉桂,枸杞
大光明云 07:20:09
这种无力的主诉,你要用泄法,行气法去进行治疗,最忌什么参,芪的补益
大光明云 07:20:42
脉实而有力的病人,主诉无力,你用参芪只能是越补越虚,还不是大黄呢
大光明云 07:20:48
还不如
大光明云 07:21:39
大光明云 07:22:17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使虚证和实证之间发生虚实夹杂、虚实转化等相关变化。
⒈ 虚实夹杂 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此谓虚实夹杂。虚实夹杂的证候,有的是以实证为主,而夹有虚证的;有的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的;有虚实证并见、并重者。如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临床上见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等实象,但又见形体消瘦、气弱乏力、脉沉细弦的虚象。
⒉ 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故在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实证转化成为虚证,多因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而成,出现例如低热、无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虚证表现。虚证转化为实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临证中多见的是先为虚证,而所转化为虚实夹杂证。如脾虚食滞证,见食少、纳呆、身倦乏力等脾虚症状;由于脾失健运,继而会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
大光明云 07:23:12
虚实夹杂的所谓的实指的是病邪产物,
大光明云 07:23:48
不是说脉实有力,然后夹杂什么气虚, 阴虚,没有这类的虚实夹杂。
大光明云 07:24:01
虚实夹杂通指,本虚标实
大光明云 07:24:45
即脉虚弱,标表现在舌苔厚拉, 痰多了,水湿了,之类的这些邪实性的夹杂
大光明云 07:31:48
四、阴 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因此可以说,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大光明云 07:32:27
八纲辨证本身就是对于前面的表里,虚实,寒热的总结
大光明云 07:32:54
(一)阴证与阳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此类病证,其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主要见证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等。
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此证属热、属实。此类疾病,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主要见证有: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
大光明云 07:34:43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和亡阳证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是在高热、大汗或发汗过多,或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的。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亦可出现亡阴,只不过其先后、主次不同而已。为此,在临床上应分别亡阴、亡阳的主次矛盾,才能达到及时正确的抢救目的。
大光明云 07:37:06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临床应用八纲辨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如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例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区别,还有表寒里热、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表证如此,其他之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基本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证转虚等。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和热极的时候,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为此,在运用八纲辨证中,既要掌握八纲其各自不同的辨证、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这样,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大光明云 07:37:55
亡阴,亡阳都是比较严重的病症,其特点是脉微欲绝
大光明云 07:38:12
这类人有的时候,表现也不定特别的明显,但脉可以告诉你
大光明云 07:38:40
比如说放化疗的肿瘤病人,晚期的,也不一定 体现这种明显的症状
大光明云 07:39:35
但你要知道,恶性肿瘤,经过放化疗气血大伤,阴阳俱损的条件下, 不一定体现出偏寒,偏热的特征,面色无华是肯定的
大光明云 07:39:48
根据脉,要大补气血。
大光明云 07:40:42
你要是不诊脉,只是按摩,病人可能都下不了床了, 因为你的按摩往往导致内在的气散布到皮肤表面,内气更虚。
大光明云 07:40:57
今天到这里
大光明云 07:41:11
大光明云讲中基之二十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讲中基之二十一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