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2
大光明云06:27:13
继续学习六版中医学教材,
大光明云06:27:25
没有的朋友可以在群文件下载
大光明云06:27:42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此,它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可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了一套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推动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光明云06:28:09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总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种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易传·系辞》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其中“道”就是指“道理”、“规律”。也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理,是许多事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由来,是事物生长、消亡的根本,是事物无穷变化的内部原因所在。
大光明云06:28:41
阴阳–天地之道, 天地存在,运行之道
大光明云06:29:10
万物之纲纪,万物的发生发展所遵循的纲纪,原则
大光明云06:29:29
变化之父母—-为什么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大光明云06:29:54
亦可谓,生老病死,成住怀空的根源
大光明云06:30:22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只不过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如《吕氏春秋·重已》篇中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即房舍宽大则能遮阳,阴凉就多;地势高而无遮盖,阳光照射充分的地方则为阳。由上可知,凡是向着阳光或阳光照射的地方则为阳,凡是背着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可见阴阳的最初理解仅是阳光多少的直观认识。
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接触到日月往来、白天与黑夜、夏热与冬寒、晴天与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变化,因而自然地产生了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感性认识,而后逐渐引伸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之中,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类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便是古人对“阴阳”认识的精辟论述。《灵枢·阴阳系日月》中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意即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因其表述对象不同,阴阳的具体所指就相应地有所不同。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古代思想家再进行无限引伸和扩大,从整个物质世界中概括出“阴”、“阳”两个基本属性范畴,认定它的“阴”、“阳”属性,并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阐述和推演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大光明云06:31:03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大光明云06:31:20
阴阳它讲的是两种属性
大光明云06:31:59
大可以涉及到星系,小可以到具体的事物
大光明云06:32:48
阳的属性:动态的,暖的,积极的,外放的,升腾的。。。 这类属性叫做阳。
大光明云06:33:28
阴的属性:静态的,冷的,消极的,内敛的,下沉的。。。这类叫做阴。
大光明云06:33:49
凡是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
大光明云06:34:13
偏于动态的,暖的,积极的,外放的,升腾的,我们就称之为阳性物质
大光明云06:34:36
偏于静态的,冷的,消极的,内敛的,下沉的。我们就称之为阴性物质
大光明云06:34:51
没有纯阳的物质,也没有纯阴的物质
大光明云06:35:17
所谓的孤阳,孤阴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存在。
大光明云06:35:37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阴阳两种属性的动态的平衡。
大光明云06:36:01
比如说太阳,它的属性是阳多,那么提供给它燃烧得就是阴。
大光明云06:36:21
所以阳之动是以阴的提供为基础的。
大光明云06:36:37
阴阳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
大光明云06:37:07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要正确地说明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必须首先明了阴阳的基本特征,除了“向日”、“背日”这一初始阴阳特性的含义之外,最具有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说明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相互对立的水与火,最具有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如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升腾、燥烈和光亮。故水属阴,火属阳。这种水和火的基本特性,它代表了各种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征。从日光的向背、水火的特性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再通过抽象比类,进一步推演、引伸,把所有“向日”和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统归于“阳”的范畴,把所有“背日”和与“水”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统归于“阴”的范畴。如:就气温而言,温热为阳,寒冷为阴;就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就方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就动静而言,运动为阳,相对静止为阴;就生命状态而言,具有推动、温煦、亢奋等作用及相应特性的为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及相应特性的为阴等。
总之,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根据这些特征,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大类。参见(表2-1)。
大光明云06:40:15
大光明云06:43:47
阴阳特制的是属性,不是物质,
大光明云06:44:09
物质可以具有某种倾向性的属性,因此称之为阳性物质,阴性物质
学生插话06:44:15
卫,不知道是啥
营好像是血,
大光明云06:44:34
如,补气药,补阳药,指的是倾向于阳性属性的药
大光明云06:44:58
卫是维护体表面的,控制毛孔开合的正气。
大光明云06:45:39
⒉ 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是以天地而言的;男为阳,女为阴,是以性别而言的;上为阳,下为阴,是以方位而言的,如此等等,均具有相关性。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就不宜分阴阳。
⒊ 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这种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地点、对象)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知必然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在比较的条件变更后,两者在认知的概念上可以相互转化,即原来认为属阴的,它可转属为阳;原本属阳的,又可转属为阴。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再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这种认知属性的转变是比较条件(时间)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这种阴阳属性认知概念的转化,体现了阴阳所具有的相对性特点。
大光明云06:46:12
阴阳的分类,有的时候是相对的比较
大光明云06:46:51
比如说,外为阳,内为阴; 上为阳下为阴,这里就有阴阳的重合,冲突
大光明云06:47:13
上在与下比的阴阳,与内外比的阴阳不一致
大光明云06:47:35
⒋ 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即是说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各自可以再分阴阳,永无止境,以至无穷。这就是哲学上“一分为二”的观点。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即白昼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继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种分之又分的特点,亦体现在人体脏腑之中,如五脏藏精气属阴,六腑传化物属阳;而五脏之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且每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观点。中医划分阴阳这种无限可分性的观点,它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早已孕育着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早就进入到灵活、细致的程度。
综上可见,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大光明云06:47:44
阴阳可以无限分割下去
大光明云06:48:39
就是一滴水也可以分阴阳, 我们说它的外散的斥力为阳,内敛的聚合力为阴,这种阴阳平衡导致了水滴的暂时存在
大光明云06:49:15
所以,阴阳的属性解释可以大到宇宙,小至微粒
大光明云06:50:06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的关系。
⒈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称为阴阳“相反”。
阴阳对立制约的观点,其一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其属性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以及寒与热、水与火等,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的特性。如《类经》“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就是基于这种观点;其二是说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即对立的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如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春夏之温热气候的出现,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体,阳和阴其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其三是在阴阳异常时还表现为阴阳的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太过者使对方减弱;不足者,又可导致对方的相对亢盛。如疾病的发生,就是致病因素(邪气)和抗病能力(正气)相互斗争、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的结果。“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正邪之间始终体现出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就是在治病过程中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规律,采取以静制动,或以阳制阴的相应措施,使阴阳趋于动态平衡,疾病得以痊愈。正是由于阴阳之间的这种即对立又制约的复杂关系,构成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⒉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类证治裁》说“阴阳互根,相抱不脱。”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阴阳双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为用。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等等。
对人体而言,亦存在这种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医贯砭·阴阳论》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统阴而基于阴”(《医原》),这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然条件。如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养气,二者缺一不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即是阴阳互根互用道理的精辟论述。
⒊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其运动的结果有三:一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二是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三是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前两者表明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出现了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后者表明这种矛盾对立运动达到了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又以人体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血生,则又可使气血都得到恢复。前者表现为“阴阳皆消”的过程,后者则表现为“阴阳皆长”的过程。由此可见,阴阳的消长过程是基于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生这一运动形式基础上的,没有这种运动形式,就没有阴阳的消长变化,大自然就会毁灭,生命就会终止。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这种消长、运动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此时就称作“相对平衡”。所谓健康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相对的、暂时的动态平衡,又称作“平人”。反之,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持续了较长时间,动态平衡(相对静止)遭到破坏,这又往往表现为异常的病理状态。如气血两虚、阴阳俱损、气血壅盛等都属于病态。所以,就治疗而言,尽管治法众多,但总的原则只有一个,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目的是恢复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大光明云07:01:22
⒋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它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其阴阳属性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而事物或现象其阴阳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一直是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这种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等;又可以体现为突变形式,如急性热病过程中,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由阳证急剧转化为阴证。但不管哪种转化形式,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而所有这些转化都是在“动而不已”的消长过程中实现的。因此,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不停顿的消长变化则是其转化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原先表现以阴(或阳)为主的事物就有可能转化为以阳(或阴)为主;在寒“极”的时候,便有可能向热转化;热到“极”的时候,也有可能向寒转化。可见,每件新事物的生成之时,已就倚伏着败亡因素的萌生;每件旧事物败亡之时,亦孕育着新事物的滋长。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大光明云07:01:46
阴阳的转化,不是说这个阳性物质的属性转化成了阴性物质
大光明云07:02:59
而是阳性物质的外发,炎上,热,这些功能的趋势消耗尽了的时候,那么此时所体现的则是阴为主
大光明云07:05:09
比如说,附子者味药,你绝对不能说它是阴药, 只要它的阳性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后,剩下的有形的物质,没有了阳性的作用,这个情况下,你说它转阴,才可以理解
大光明云07:06:22
又比如说,病人发烧到一定程度,说他变冷了,那是因为发烧的阳挥发出去后,其阳的温煦的功能也失去了许多,所以发冷,
大光明云07:06:33
这样的角度去看阴阳转化
大光明云07:07:20
又比如说,病人患阳虚病,吃了过多的阳性物质,结果发生了热症。 这也是阴转阳的过程
大光明云07:07:32
这都是比较而谈的阴阳属性
大光明云07:08:13
辩证的,变化的,不同场景的相对比较的去谈阴阳转化。
大光明云07:08:36
不是指一种物质,没有经过什么,直接就转化成了阴。
大光明云07:09:08
比如说黄连,苦燥药,属于阴药; 那么它能不能转为阳热药,
大光明云07:09:26
用于人体,它不会转为阳药的
大光明云07:11:27
我们只能说,它的枯燥的作用完全发挥后,扑灭一方面的湿热, 人体的正气体现出来,此时由湿热转化为正气的作用。从人体看,它的湿邪属于阴邪,转为正气,那么就是阴药黄连参与下,去掉了人体的这个浊阴
大光明云07:11:34
这又是一套的阴阳转化
大光明云07:12:11
所以,阴阳转化是“不同的对象”“不同条件下”,相对比较而来的。
大光明云07:12:48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指导着历代医学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但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双方,均可用阴阳属性来划分。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故为阴。具体到某一脏,还可继续再分阴阳,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属阴的物质居于体内,是属阳的功能的镇守者;而属阳的功能表现于外,是属阴的物质的护卫者。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体现着相反相成、对立互根的关系。物质是功能的基础,没有物质的摄入就没有生理功能;而另一方面生理活动既消耗物质和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化生和能量的贮藏。
再以气血生理为例,气属阳,血属阴。气具有生血、行血和统摄血液等功能,气的功能正常能确保血的化生和运行正常;而血又具有载气和养气等功能,血的功能正常也有助于气的化生和充分发挥其功能效应。气血之间这种复杂的生理关系可以用阴阳之间的关系来概括。
大光明云07:13:25
气血的比较:气无形,易动,温煦,属于阳
大光明云07:13:46
血有形, 被动,润泽濡养作用属阴
大光明云07:20:02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若失去了这种平衡关系,就必然导致发病,所谓“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即指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常见的阴阳失衡有:
⒈ 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大光明云07:21:01
阴邪,属于阴,它有两类,一类内生,一类外侵
大光明云07:22:17
外在的,寒气,湿气入侵人体,导致正常的阳气的运行功能被限制
大光明云07:23:23
内生的由于饮食问题,情志问题,导致产生了有形的痰,湿,或者无形的怕冷,脉细无力等。
大光明云07:24:11
关于阴这个部分,除了阴邪外,也有正常的有益于人体的阴,比如说血,津液,
大光明云07:24:34
内经有的时候用二气理论,讲阳气,阴气
大光明云07:24:54
阴气就是阴属性的物质,
大光明云07:25:17
所谓的阴气也可以讲它有邪性的一面,也有正性的一面
大光明云07:26:21
⒉ 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应当指出的是,阳胜则热的“热”与阴虚则热的“热”,以及阴胜则寒的“寒”与阳虚则寒的“寒”虽同为“热”和“寒”之象,却有着“实”和“虚”的本质差异。前者属于亢奋、有余的病理状态,后者属于虚弱、不足的病理状态。
⒊ 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当阳热偏胜时,易伤津耗液,即为“阳损及阴”,表现为“阳胜则阴病”的临床症状;当阴寒偏胜时,易损伤阳气,即为“阴损及阳”,表现为“阴胜则阳病”的临床症状;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如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亏虚的现象;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不论是“阴损及阳”,还是“阳损及阴”,最终都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只不过阴阳两虚中有着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
⒋ 阴阳转化 在临床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原先性质属于阳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证;原先性质属于阴的病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指这类病理情况。如外感阳热之邪,高热至极,突然出现四肢冰凉之虚脱证,此即由阳证转为阴证征象。
大光明云07:26:58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如果善于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制订相应治疗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分析症状、体征时,色泽、声息、脉象舌象等都可借助阴阳进行属性归类,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抓住病变的关键。
如辨别声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言多而躁动等为阳,大多属于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等为阴,大多属于虚证、寒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大多属于阳证;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者,大多属于阴证。
辨别脉象分阴阳:脉象可从部位、强弱程度、脉搏次数来分辨阴阳,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在辨证中,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其中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具体内容,但终以阴阳为总纲,其他六者则隶属于阴和阳。如表、实、热三纲属于阳;里、虚、寒三纲属于阴。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大光明云07:27:28
八纲辩证以阴阳为基础,六纲为具体的运用
大光明云07:28:24
此八纲辨证为基础,因是过于见到的概念性的辩证, 临床上以被其他类的辩证方法所取代。
大光明云07:29:47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只能就其中比较主要的作一介绍。
⒈ 确定治疗原则
⑴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胜则热”,表现为单纯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清泻其热,此即“热者寒之”之意。反之,“阴胜则寒”,必用“寒者热之”之法。
若在阴或阳偏胜的同时,已导致另一方的虚损不足,这时不宜单纯“损其有余”,而须兼顾对方的不足。如在逐寒或泻热的同时,需佐以扶阳或益阴,即所谓的“泻补兼施”的治则。如:“清热滋阴”、“驱寒助阳”等便是这类治法的具体体现。
⑵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针对阴或阳的虚损,分别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阴阳两虚则用阴阳并补法治疗。如补气、养血,气血双补等即属此类治法。
⑶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唐·王冰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为此义。另外,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生理机制,明·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亦是“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大光明云07:31:51
⑶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大光明云07:32:40
这里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意思; 阴病的虚导致了阳火的体现的,你要通过补阴来达到平息阳火的目的。
大光明云07:33:42
阳病治阴:阳虚的病,导致阴水湿等泛滥,此时要补阳来治疗外在阴寒的表现
大光明云07:34:48
⒉ 归纳药物性能
⑴ 归纳药性:主要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于阴;温、热属于阳。一般属凉性或寒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如黄芩、栀子、石膏等。一般属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如桂枝、附子、干姜等。
⑵ 分析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此外,还有淡、涩等味,实际不只五种药味,但习惯上仍称为“五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因此,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滋味不同,药效亦有差异。根据药物的性味,归属药物的阴阳属性,可更好地供临床选用。
大光明云09:24:52
此处讲解是大致性的,希望大家看,跟得上
大光明云09:25:21
你要真想学中医,没有基础的,必须自己去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大光明云09:25:25
而且不难
大光明云09:25:47
在这个群的朋友很多是有基础的
大光明云09:26:20
我们不能像老师课堂上课,一点点地学习,如果那样,一年也学不了什么东西
学生插话09:26:35
嗯嗯。
大光明云09:26:45
我们虽然快,但许你中间打断,提问
学生插话09:26:51
大光明云09:26:54
这对于你自己也是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插话09:27:22
其实中医基础理论,大学课本,以我现在的学习深度,是提不出问题来的
大光明云09:27:38
嗯
大光明云09:27:51
下面学习五行,我们这段要跳开课本
学生插话09:28:04
五行,争论太多
大光明云09:28:31
因为课本有些是用战国时期的绉衍的理论来讲的
大光明云09:29:01
什么木曲直,金从革,水润下,
学生插话09:29:01
邹衍这个人是个阴阳家
大光明云09:29:05
我们不用这个
学生插话09:29:15
五行不是他的专长
大光明云09:29:50
五行是什么,五行就是五种运动,
学生插话09:29:51
邹衍提出的完整的五行学说吧
学生插话09:30:03
(形式)
学生插话09:30:09
尚书洪范
大光明云09:30:09
即,阴阳属性的运动变化形式
大光明云09:30:29
凡是有阴阳,就有运动变化
大光明云09:30:43
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以多种形式来表达
大光明云09:30:57
五行就是阴阳属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大光明云09:31:36
我们人类生活的空间,受地球太阳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过程
大光明云09:32:23
所以拿植物来作比喻,什么是五行:木行就是植物升发的意思,它象征着春天,
大光明云09:33:10
为什么是春天—-太阳与地球照射的偏角逐步的缩小的过程,产生了太阳对于地球表面的大气的引力增强
大光明云09:33:34
这时万物的气机运行失上行,上升的过程
大光明云09:33:40
也是种子发芽的过程
大光明云09:35:10
什么是火行–火行表达的是宣通的过程,表夏季,为太阳照射地球偏转角进一步减小,直射增强,太阳的引力进一步加大,此时的植物枝繁叶茂
大光明云09:36:31
叶茂导致叶部呼吸增强,吐出陈年的积滞,吸纳入新的青气,此过程为宣通, 中医比拟于人的 心藏
大光明云09:37:04
心主血脉,所以血脉的畅通无阻相当于火行的宣通作用。
大光明云09:37:31
临床的远志,刺五加,这种中空的植物,可以作为宣通心脉的作用来考虑
大光明云09:39:35
土行代表运化,太阳与地球的直射交角由最小开始稍微的变大,此时的太阳的吸力仍然很强,作为植物来讲,开始抽拔根本的气液,水湿由根部上升到叶部
大光明云09:40:20
导致叶部吐出的湿气增强,此阶段既湿,有热,称之为暑湿阶段
大光明云09:41:21
此暑湿阶段,要求植物呼出的湿气,吸入有益的青气,有益的阴气,达到一个平衡,
大光明云09:41:39
此湿,气,交换的平衡,叫做“运化”
大光明云09:41:56
故,五行的土–主运化
学生插话09:41:57
堵了咋办
大光明云09:42:06
不是说大地的土—就是五行的土
大光明云09:42:22
也不是说看到一根木头,就是木行
大光明云09:42:52
因为我们讲木行,必须具有,升发的功能,才叫木,
大光明云09:43:08
木材不是木行,以其没有运行
大光明云09:44:50
金行–肃降的运动,由暑湿季节转到秋季,太阳直射地球的偏角增大,此时地球对于大气的引力,大于太阳对于大气的引力,那么对于植物来讲,整个上部的热湿开始下降
大光明云09:45:36
湿性重着,首先开始下降, 体现在叶枯萎黄,枝干也开始枯萎
大光明云09:46:05
此时百姓俗语讲天高了,所谓秋高气爽。
大光明云09:46:22
所以金行主“肃降”的功能
大光明云09:46:41
不是一块铁,金子,较金行,
大光明云09:47:00
因为这种金属它表现不出来,肃降的运动形式
大光明云09:49:13
水行—封藏的运动; 由秋季入冬季,太阳直射地球的偏角进一步加大,地球引起进一步增强,此时地面上的气,热,完全被吸入地下, 上面一派的冰封现象,地下则热气一片,冬季的地窖暖,就是这个原因
大光明云09:49:48
而对比的夏季由于地下的热湿被抽到上面去,所以夏季的地窖是凉的
大光明云09:50:02
五行就是这五种运动形式
大光明云09:50:38
木–升发; 火–宣通; 土–运化; 金–肃降;水–封藏。
大光明云09:51:17
五行的相生,就是太阳四季顺势转动引发的引力变化的过程
大光明云09:51:54
木行生火行生土行生金行生水行
大光明云09:52:30
升发下步是宣通下步是运化下步是肃降下步是封藏。
大光明云09:52:50
这个生的意思是承载,继承,引发下步的意思。
大光明云09:54:00
五行的相克是升发抑制运化;运化抑制封藏;封藏抑制宣通,宣统抑制肃降,肃降抑制升发。
大光明云09:54:15
这种五行的生克过程
大光明云09:54:36
不是说木生火成了燃烧木头导致火苗产生
大光明云09:54:43
那么汽油也可以生火
大光明云09:55:31
不是说金生水是,要么炼钢产生铁水(水生木岂不是把木头烫死了);要么说什么岩石生露水
大光明云09:55:57
五行是五种气机运化的承接过程
大光明云09:56:25
这种思路是你看黄帝内经的基础,
大光明云09:56:50
千万不要把五行看成五种物质,什么木头,火焰,大地,金属,水
大光明云09:57:33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情况:
⒈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如某事物具有与木类似的特性,该事物就被归属于木行;另一事物具有与火类似的特性,就被归属于火行等等。例如:以方位为例,中国大陆东面沿海,为日出之地,富有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相类似,故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植物繁茂,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火;西部高原,为日落之处,其气肃杀,与金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金;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伏,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水;中央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统管四方,与土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土。又如,五脏亦可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归于木;心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故归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着营养物质,故归于土;肺主宣肃而喜清降,故归于金;肾主水而司封藏,故归于水。
大光明云09:59:22
大光明云10:00:02
这个表大家整理记录下来
大光明云10:00:42
为什么这样对应,不知道后面有没有讲述,如果没有,以后在讲内经时候,会涉及到为什么这样的对应
学生插话10:14:26
五行是五种气机运化的承接过程
大光明云10:17:24
刚才我们说了五行的生克问题
大光明云10:17:36
五行的五种运动,本身就包括了生克
大光明云10:17:53
大家不要以为生是好的,克是不好的
大光明云10:18:10
生就是相承,克就是制约
学生插话10:18:30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但个的行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大光明云
学生插话10:18:39
单个
大光明云10:19:27
只有这相承,制约构成平衡,
学生插话10:19:31
@玉米 问题描述不准确。说是是害了你,说不是还是害了你
大光明云10:20:06
嗯它是一个圆运动,我们所取的是运动的某个时期一段
大光明云10:20:52
所以五行的生克是承载制约的关系,它们运行的好,就是健态
大光明云10:21:14
如果运行的不好,就是乘,侮的关系,就是病态
学生插话10:21:55
对于人体来说,五行的运动是物质的转换过程?@大光明云
大光明云10:22:20
是气机的运动过程
大光明云10:22:29
是气血的运动过程
大光明云10:22:54
大光明云10:23:58
以后涉及到五行对应五脏的问题
大光明云10:24:13
五行的五点,对应于人体的五脏,
大光明云10:24:46
比如说木行对应肝脏,但并不表示秋季的肃降作用不会影响到肝的气机
大光明云10:25:21
总之是行行复行行,五行的本脏归属仍然会受到自然五行的制约
大光明云10:25:37
所谓的小五行受大五行的制约
大光明云10:26:03
中医的特质在这个地方
大光明云10:26:29
自身脏腑气机运动,以及外在的气机运动,两者相结合来考虑
大光明云10:28:00
五行的相乘:乘就是指相克太过的意思
大光明云10:28:25
我们说木克土,火克金,金克木,这是通常的制约
大光明云10:28:45
当这种制约太过的时候,就影响被克的气机运动
学生插话10:28:49
哦,这里需要升入理解一下。这个基础对于以后用药很关键
大光明云10:29:04
那么对比于季节,就是某个季节过长
大光明云10:29:57
比如说火克金,由于夏季的时间过长,导致了秋季的肃降的时间变短,引发秋季的 果实形成过程变短,如地瓜,土豆之类的,收成不好
大光明云10:31:11
是啊,这个五行看之事小,其实是很大的事,因为后面的一系列理论,乃至药物的四气五味都是由此而展开的
学生插话10:31:38
嗯,也就是一种势力变化的趋势抑制另一种势力的变化
大光明云10:32:11
这个地方我比较熟悉,但学习的人,最好自己制作表格,自己才能清楚
大光明云10:32:25
然后拿上来,给大家看看
大光明云10:32:38
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引起相侮的原因也有两个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弱者不能克强者,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正常是金克木,但木行太过,可发生木反侮金;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强,弱者不仅不能克制强者,反而本身被强者所克制。如正常是木克土,因木行不及,可发生土反侮木。
学生插话10:32:44
同时也导致自己这势力的变化,实际是一种共同作用
学生插话10:32:44
要是四大再分出一个金大,和五行就完全对上了。
大光明云10:33:22
行思,四大讲的是物为主,“行”不是四大的范围
大光明云10:35:23
相侮, 金克木,秋季制约春季,但如果木–春季的升发过强,必然导致秋季的肃降受到影响
大光明云10:35:49
所谓的肃降不能克制升发
大光明云10:36:22
以植物为例,如果上行的长势过猛,秋季的果实就不会那么丰满。
学生插话10:36:40
有没有这种情况,春季的升发过强,导致秋季也过长?
大光明云10:36:51
所以乘,侮,都是对于克的病态反应
大光明云10:37:12
一个是能克过旺,一个是所克过旺。
学生插话10:37:23
一起压缩冬季的时间
大光明云10:37:36
有这种情况
大光明云10:37:46
这涉及到了运气学问题
大光明云10:37:55
这是一大块的内容
大光明云10:38:04
我们讲的是一般的规律。
学生插话10:38:18
哦,那复杂聊,您继续
学生插话10:38:42
大光明云10:38:42
内经专门有运气学部分
大光明云10:45:43
五行对应于五脏为
大光明云10:46:17
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大光明云10:46:26
这是个五行对应五脏的雏形
大光明云10:46:58
因为是取象比类的原因,开始的取象,就是取自然之相,天地之相,
大光明云10:47:32
而后设五藏的名字,肝藏,心藏,脾藏,肺藏,肾藏
学生插话10:48:12
藏和脏意思区别在何处?
大光明云10:48:15
然后再由五藏+后期的解剖的发展发展出形质上五脏
学生插话10:49:05
哦,这样,实际中医还是理解成藏
大光明云10:49:56
尽管有形质上的五脏的产生,但在论述五脏的功能的时候,(结合今天的西医解剖学), 出现的既有五行属性上的功能作用,也有少量的解剖学上的作用。
大光明云10:50:20
但与西医所讲的解剖学上的器官功能,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插话10:50:41
藏和脏类似于胜义和扶尘
大光明云10:51:37
嗯,中医的藏特质是气机的运动变化,不太注重建立器官功能模型,与当时的科技,没有显微技术相关
学生插话10:51:49
大光明云10:52:14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气机理论走的是,观察天象,自然,形成的思外揣内的一套理论体系
大光明云10:52:30
这套东西竟然传承了5000年,
大光明云10:52:52
独特与西医的建立在解剖基础上的医学理论
大光明云10:53:08
身为中国人,应该引以为傲
大光明云10:53:37
顺便说一下五味的问题,
大光明云10:53:49
以后学内经也能快速理解
大光明云10:54:16
我们说五行–五季,引发五藏的产生,
大光明云10:54:52
那么肝–主升发,其运动形态就是外散上行的运动模式
大光明云10:55:14
肝所对应的酸味呢,恰恰是内收的运动形式
大光明云10:55:23
所以以酸味控制升发
大光明云10:55:58
心–宣通,上行而通透的运动模式
大光明云10:56:39
苦味呢,其气下而泄,所以以苦味制约宣通。
大光明云10:57:43
脾–主运化,其运动形式是快速的运化气血,以甘味的缓脉的运行模式来制约运化。
大光明云10:59:00
肺–主肃降,其运动形式是下降,沉降,收敛的;以辛味的上散运动制约肃降
学生插话11:05:34
五味是制约五藏的关系了
大光明云11:11:24
肾–主闭藏,其运动形式是下而藏;咸味软件散结,对治下行的藏聚的功能
大光明云11:11:32
所以咸味对治封藏
学生插话11:12:48
咸味软件散结
***********
软坚散结?
大光明云11:12:52
白鸟烟没—五味是制约五藏气机的运行的
大光明云11:13:16
嗯,软坚散结
大光明云11:14:11
我们学这个,才能懂内经的用五味去治病的原则
大光明云11:14:18
什么治以苦寒
大光明云11:14:27
治以甘缓
大光明云11:14:40
治以辛散等
大光明云11:15:11
这类语言都是以五味–五行气机关系为基础的
大光明云11:15:4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二是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腑系统的相互影响。因此,五行学说不仅用于理论阐释,并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活动。
大光明云11:16:28
我们看看教科书讲的
大光明云11:16:32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是:肝生心,肝藏血可以济心;心生脾,心阳可以助脾运;脾生肺,脾的健运可以益肺;肺生肾,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肾生肝,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血等等。
大光明云11:17:11
肝生心—肝藏血可以济心,这种讲法显然是错误的
大光明云11:17:30
因为五行是五种气的运动,
大光明云11:17:44
肝气的升发,有助于心气的宣通
大光明云11:18:01
所以补肝气的升发运动,可以补心气
大光明云11:18:13
而不是肝血能补心血
大光明云11:18:56
比如说前面说的,酸味制约肝的升发,那么补肝血的白芍,恰恰制约肝气,
大光明云11:19:12
所以白芍没有补心气的作用
大光明云11:19:55
那么补心血行不行,补心血那也是在“肝血足的条件下”,通过肝气的升发作用,带动肝血上行来补心血
大光明云11:20:02
必须看到这层
大光明云11:20:39
否则你补肝血用白芍,而不补肝气的升发作用, 那么这个白芍的补血,你也带不到心的那个位置去补心。
大光明云11:21:13
你看他又说肺肃降的气,补肾气
大光明云11:21:21
肝藏血的功能,补心血
大光明云11:21:39
一会气,一会血的,讲的乱套
大光明云11:21:58
血,阴,津液的运动永远是被定的
大光明云11:22:04
被动的
大光明云11:22:20
永远是在气的运动下,达到润泽滋养的目的。
学生插话11:22:26
打个岔,打个岔
学生插话11:22:53
所以,白芍赤芍要跟少量柴胡或者升麻一伙才行
学生插话11:23:09
而且肝虚时间久了一定会心虚
大光明云11:23:30
肝虚久了,你要分清是什么虚
大光明云11:23:39
不是泛泛地讲肝虚
学生插话11:24:24
肝虚是要细分到阴阳气血吗
学生插话11:24:48
中医这很有点意思
学生插话11:25:10
气是阳性,血是阴性,那气虚和阳虚有什么区吗?
学生插话11:26:05
我现在分不清各种虚怎么诊断
学生插话11:26:22
理论说,我想说的是肝气虚久了就会导致心气虚
学生插话11:27:17
气虚也有气阴虚。阴虚个人理解是藏相不足,厚重不足
学生插话11:27:40
绕的额更糊涂了
学生插话11:27:43
气阴虚是个错误概念。这个很奇怪的说法
学生插话11:27:58
应该是气虚+血虚的说法我认为
学生插话11:28:29
气虚是阳虚一边儿的,怎么会跟阴虚搭上边。就跟说一人阴阳两虚,其实这个挺奇怪的
学生插话11:28:41
肝阳虚是升发太过了吧
大光明云11:29:34
四虚,气,血,阴,阳都有
学生插话11:29:37
晕菜了,等光明兄解释,光明兄见到咱们基础这么差,不会吐血吧
大光明云11:29:53
阳虚是气虚的寒症的深化
大光明云11:30:28
一切气虚的症状阳虚都有,阳虚以寒象为主,以紧脉为主
大光明云11:30:36
气虚以弱脉为主
大光明云11:31:11
你们不是基础差,是基础太高了,跑到后面的课程去了
学生插话11:31:27
学生插话11:31:57
觉得还是要一步步的来,慢慢搞,不急
大光明云11:32:40
复述学生插话(编者按)
所以,白芍赤芍要跟少量柴胡或者升麻一伙才行
复述学生插话(编者按)
而且肝虚时间久了一定会心虚
——这个思路有道理
大光明云11:33:16
肾生肝,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血等等。。
大光明云11:33:46
这句话也有问题,因为肾精滋养肝血,其实是通常指的肝肾同源
大光明云11:34:04
它说的是,肝气,肾气所用的阴的这个部分是同源的
学生插话11:35:15
肝气,肾气所用的阴的这个部分是同源的
@大光明云 兄,深入讲讲,这怎么理解?
大光明云11:35:42
而我们讲的五行,肾的闭藏下步是肝气的升发
学生插话11:36:06
咱是太着急了,不急,慢慢跟着课程进度
大光明云11:36:08
所以必须从肾气的角度去考虑肝气升发的连接,而不是什么肾阴的问题
大光明云11:36:34
这又是五行气机的气血不分的举例
大光明云11:37:20
玉米兄:凡是滋阴的这个部分,如果补肝的,就大多有补肾的功能。
大光明云11:37:37
补肾的药,酸,咸,黑三类
学生插话11:37:48
从肾气的角度去考虑肝气升发的连接,,,,这听的很模糊
大光明云11:38:12
比如说山萸肉,熟地,黄精等,既能补肾,也能补肝
大光明云11:38:48
所以当肝气,肾气行使功能的时候,所消耗的阴的这个部分是大致相同的
大光明云11:39:23
冬季的过程,到了立春的时候,升发的气机开始运动
大光明云11:39:53
从冬季的闭藏运动,到了开始春天的这点上,升发运动开始
大光明云11:40:07
从脏腑功能考虑的时候,肾主闭藏的功能
大光明云11:40:15
但肾不仅仅主闭藏的功能
学生插话11:40:28
所以当肝气,肾气行使功能的时候,所消耗的阴的这个部分是大致相同的。。。。明白,这就懂啦
大光明云11:40:36
肾有纳气功能,闭藏功能,气化蒸腾的功能。
大光明云11:40:56
肾的气化蒸腾功能,它是一种上行的运动
大光明云11:41:29
就是说肺气肃降,伴随着一些列的阴也随之而降
大光明云11:41:54
肾这个时候,把所降下的阴,浊阴以小便的形式排掉
大光明云11:42:36
有益的阴,以肾气的上行的气化蒸腾功能,反送回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去,给与濡养作用
大光明云11:43:11
这种气化蒸腾的气机运动作用,伴随着肝气的升发,协同作用,可以送到更高,更远的其它部位
大光明云11:44:09
所以从五行的角度讲,肾为闭藏作用; 从脏腑气机运定模式来将,远较五行气机运行模式复杂
大光明云11:44:44
比如说肺—-不仅仅是五行理论讲的肃降的模式,它还有宣发的模式
大光明云11:45:25
肺控制鼻子的呼吸,毛孔的呼吸,呼出的时候,就是它宣发的过程,吸入的时候,就是它肃降的过程。
大光明云11:45:48
因为我们此时讲的是“五行”的气机运动,所以连带的说了些脏腑的气机运动
大光明云11:46:11
以后涉及到脏腑气机运动的时候,会更多,而不仅仅是五行的问题
大光明云11:46:28
但五行是中医学初构建的基础,必须要说明一下。
学生插话11:48:38
五行的角度和脏腑气机运行模式,两者是互补关系,还是包含关系呢,还是说完全不同的套路不同角度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插话11:49:46
粗看,脏腑气机运动像是既有五行的气机运动,也附带了血分,还有其他功能的
大光明云11:50:35
脏腑气机运行方式是后总结发展的
大光明云11:50:56
五行为基础,脏腑运行方式,包括了五行气机运定方式
大光明云11:51:00
运行
学生插话11:51:11
脏腑运动应该是五行说的实质化吧
大光明云11:51:36
但讲脏腑气机运行的,也并没有说清楚五行运定的部分,这是为什么要单拿出来在此处说
学生插话11:52:07
明白了,辛苦了
大光明云11:52:26
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当发现某些理论不够结实问题的时候,就会形成新的内容
大光明云11:53:39
好吧,今天到这里
大光明云11:54:02
我希望真想学中医的爱好者,自己总结作表
学生插话11:54:08
从气动——肃降 回到闭藏是形成气机运动的闭环
大光明云11:54:55
气运动是主体,阴血是被动的,这个要清楚
学生插话11:56:09
气运动是主体,阴血是被动的,这个要清楚
这一点是今天才听到,才知道的,以前都是模糊一片
学生插话11:56:13
阴血是被动 故阳虚——阴虚 逐级传递
学生插话(450373049) 11:56:57
没有气的运动 必然发生血淤
学生插话(450373049) 11:58:49
这是我的理解 不代表专业立场
学生插话12:04:06
补肾的药,酸,咸,黑三类
——————————————————
这个地方有点疑问,咸是制约肾气运行的,这个怎么起到补肾的作用呢?
大光明云12:07:05
咸是制约封藏的,肾气的功能不仅仅是封藏
大光明云12:07:39
肾气有藏精功能--相当于封藏,纳气功能,蒸腾功能
学生插话12:08:23
@混沌〈GURU〉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大光明云12:09:19
咸入肾指的是它容易入下焦,
大光明云12:09:41
因此有些药是用盐来炒制的
大光明云12:10:06
当始终要清楚,它的作用是软坚散结的作用
大光明云12:14:32
所以当治理尤其是下焦的肿瘤,肌瘤之类的病的时候,海藻,昆布等咸药是必须用的
大光明云12:14:52
咸入肾,不表示咸补肾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