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继续学习温病条辨
24.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如上条,即如第22条
22.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甚渴,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
暑季得病,要是不出汗怎么办?不出汗,你得略微地发汗。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 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 皮。厚朴苦温,能泻实满,原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银花、连翘,取其辛凉达肺中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看古典,重要在于他的用药思路,以及对于药的认识,比如说厚朴,在药典上的作用,香燥湿邪,宽肠利中。这里吴鞠通讲,厚朴因为是皮状,以皮达皮,尽管它有中焦的作用,但同样它也可以宣肺。而药典上写其入肺经,恰恰在肺经上的作用,没有说明。所以今天,你可以了解到,厚朴宣肺,祛湿,降逆止呕。属于宣降的药物。这些药性,一方面要记忆,一方面看古代名家对于药物作用的解释。
早睡早起, 不要过11点,否则第二天,头脑不清晰。
无汗而引汗外出,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用的是麻黄。这里因为是属于暑温之邪,热气夹湿,热为主,湿为次,所以尽管无汗,要是用了麻黄,会伤阴助热。因此用辛温发汗轻剂, 香薷,厚朴。香薷,厚朴二者都是芳香药,芳香化湿,所以它们有解暑湿的作用。一方面解表,引发出汗,一方面,利水走小便。后面的银花,连翘,这是辛凉透表的药物, 所以你可以看到,辛温解表,辛凉透表放在一起使用,因为这个病,就是湿热夹杂。辛凉透表药,金银花,连翘的散表力不强,辛温药的透汗力强。当然,学至今天,你要是用冰片,薄荷冰的走窜来出汗,也可以考虑。但你始终应该知道,还有湿邪这个部分, 应该用的是温燥利湿。白扁豆健脾利水, 白扁豆花宣散温病之邪。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方子怎么辛凉,辛温药混到一切了。因为病机就是热邪和湿邪, 二者本身就是矛盾,所以用药也是凉温混杂。
25.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用,妙在 导邪外出,俾荣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必伤 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评:此解释辛温药,与辛凉药不同; 辛温药乃发汗剂,然有强,有弱;辛凉药,固然有发汗的作用,但古人用的是“辛透”,在于导邪外出;同样是外出,一个叫做发汗,明显可以看到;一个叫做透热,你看不到出汗,却潜潜而出。所以,温病无汗,用银翘散; 暑病无汗,用香薷饮
26.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而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这个第26条,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这是指用药, 或用了发汗药;或没用发汗药。然后后面的而汗出不止,这个指的是病症,大汗不止。烦渴喘, 烦为热扰心, 渴为热烁津液;喘为热伤肺, 脉洪大有力表示不虚。这又相当于四大症所以用白虎汤。若是火神派讲,天下90%病皆是阳虚,如果治疗这个白虎汤证用热药,那就是催命。下面一句,脉洪大而芤, 应该叫做脉大而芤, 洪-这个字,一般指的是波涛汹涌,不虚的意思;芤脉–重按则弱,代表的是气虚,所以用白虎汤+人参。身重–湿也,昨天我们分析脾病的时候,说过这个重,重浊,迷糊头晕,关节酸痛,都是湿。此章节为暑温,暑必夹湿,不过是看热多还是湿多而已。身重,汗出不畅而粘腻,那么一方面有四大症,应用白虎汤,一方面又身重,汗腻,那么你就得加入香燥药。他用苍术,当然了,你用藿香,白豆蔻,佩兰等,也不是不行。
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出汗出的虚脱了,脉摸起来无力,发散,就是鼓动力没了, 喘–肺气不足; 渴–津液大伤。那么你看看怎么办, 必须要大补上焦的气,和津液。 这个时候,你就不必先考虑什么温邪了。怎么补上焦的气,用人参,麦冬; 麦冬–气阴双补,偏凉。然后呢,用五味子,五味子性涩敛阴, 这三味药是补上焦脱证得重要方剂。如果寸脉按起来散弱严重。那么怎么办?升麻,柴胡可以用,升拔肾气以救急,因为上焦欲脱,如果下焦也虚呢?用生甘草,蜂蜜,补上,用甘缓法来辅助。用黄芪补气行不行?临床上,也可以,但你要知道,黄芪比于人参,它还是显得燥了些, 阴伤的,你必须大量补阴,所以,生脉散是个基础方,你用添加沙参,百合,藕汁等绝对没问题,但这里面,补气和补阴的比例问题,你要掌握好,比如说,不加人参,只是加补阴药,那么脉的起浮度不会起来,阴,你也补不上去,反倒伤气。 你看看这个生脉赛的气阴用药比例;人参3:麦冬2:五味子1。如同补血必须以补气为主,血药次之。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麦冬〔二钱不去心〕、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煎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27.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者,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法〕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钱〕、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煎取一杯,日二服。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暑温,汗不出,用香薷饮来发汗,出汗后,有些症状减轻了,但目不明, 头有发胀的感觉。这是余邪,仍然是少量的热邪存在, 存在什么地方呢?存在于络脉中。络脉的走向怎么样?络脉有两个分支,1个是,脏腑正经,以络脉相连.比如说,胃经的络穴丰隆穴,连接脾经的太白穴.这是一条络脉.另一条呢,那就是从正经开始趋表的孙络,浮络.趋于呢,就是胃经的循行区。以前我们说的,络脉,经筋,皮部,到了皮部这个位置,就是孙络,浮络区。那么太阴温病,余邪未去,存在于胸头的浮络部分,所以仍然用的是清透法。荷叶,金银花,西瓜皮, 扁豆花,丝瓜皮,淡竹叶,当然了,你也可以用黄瓜皮,梨皮,芦根,桑叶等,学东西不要学死了,道理一致就行
今天讲这三条吧,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