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大光明云8:04:27
大家好
大光明云8:05:49
69、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此涩少阴阴中之阳法也。肠腻滑下,知下焦之不固;纳运谷迟,在久痢之后,不惟脾阳不运,而肾中真阳亦衰矣。故用三神丸温补肾阳,五味兼收其阴,肉果涩自滑之脱也。
三神丸方(酸甘辛温兼涩法,亦复方也)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去净油)
大光明云8:06:58
腻而滑下,肠壁收涩功能不佳,
大光明云8:07:18
这是是籽类药为何有通便作用的原因
大光明云8:08:06
杏仁,牛蒡子,柏子仁,等
大光明云8:08:57
然亦有涩滞作用的籽类药。
大光明云8:09:37
纳运谷迟,吃下的东西,运化不好,很快就漏出去了
大光明云8:10:04
仍然属于脾肾阳虚类型
大光明云8:10:59
方中五味子收涩三焦之阴,补骨脂补肾阳,而肉果,即肉豆蔻,补涩脾阳。
大光明云8:11:36
凡是,脾虚泄泻严重的,肉豆蔻为重要的要药
大光明云8:13:28
但肉豆蔻有黄樟醚的毒性,使用的时候,必须是煎剂
大光明云8:13:43
不能生用做成丸剂。
大光明云8:14:08
如同杏仁, 不可生用,什么杏仁粉之类的要小心
大光明云8:14:33
杏仁的尖部毒性较大,可在人体内合成氢氰酸剧毒之物。
大光明云8:15:01
尽管我们学传统中医,现代的医药研究也要注意。
大光明云8:15:38
70、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口渴微咳于久痢之后,无湿热客邪款证,故知其阴液太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
人参乌梅汤(酸甘化阴法)
人参 莲子(炒) 炙甘草 乌梅 木瓜 山药按此方于救阴之中,仍然兼护脾胃。若液亏甚而土无他病者,则去山药、莲子,加生地、麦冬,又一法也。
大光明云8:16:33
久痢伤阴后,口渴,舌干,这是阴虚发燥的现象。
大光明云8:17:08
仅凭口渴,不能断定阴虚燥, 因为湿邪为病,也可以导致口渴,但却不欲饮。
大光明云8:18:07
微热微咳,阴虚津液不足,导致的咳嗽,多为微咳,发热也会不盛。
大光明云8:18:20
所以自然以补阴、润燥为主
大光明云8:18:41
放人参,在于脉无力。
大光明云8:19:41
此种的敛阴的重要主药为,乌梅,木瓜。
大光明云8:20:21
当然了, 如果干咳,口燥严重的,当以收敛肺阴为主,可用大剂量的乌梅,五味子类
大光明云8:21:54
作为食疗,酸梅,青梅,杨梅之类的梅子物,具有生津止渴的显著重要。 如果仍虑,也可以把这些梅子用醋泡一下,再食用。
大光明云8:23:15
当然了,这是在你胃肠清的情形下滋阴; 如果你的舌苔厚腻,夹杂着诸多的痰饮食积,此种情形,要先化淤积为主,滋阴为辅助,而后,逐步加大酸甘收涩的滋阴用量。
大光明云8:23:40
71、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
少腹坠,冲脉虚也;肛坠,下焦之阴虚也;腰,肾之府也;胯,胆之穴也(谓环跳);脊,太阳夹督脉之部也;髀,阳明部也;俱酸痛者,由阴络而伤及奇经也。参补阳明,鹿补督脉,归茴补冲脉,菟丝、附子升少阴,杜仲主腰痛,俾八脉有权,肝肾有养,而痛可止,坠可升提也。
按环跳本穴属胆,太阳少阴之络实会于此。
参茸汤(辛甘温法)
人参 鹿茸 附子 当归(炒) 茴香(炒) 菟丝子 杜仲按此方虽曰阴阳两补,而偏于阳。若其人但坠而不腰脊痛,偏于阴伤多者,可于本方去附子加补骨脂,又一法也。
大光明云8:27:37
久痢病阴阳两伤,病在下焦,且按经络循行的线路定其虚弱。
大光明云8:28:34
腰–肾之府,肾在第二第三腰椎两旁,其主整个后背的腰部
大光明云8:29:46
其它的按其描述,可分太阳,阳明,胆经等,纵然分析了这么多,依然以下焦阴阳两虚为主
大光明云8:31:45
用药原理已经说明; 后面的参茸汤讲,阴伤多的,去附子加补骨脂;那么说明,附子补阳力&get;补骨脂,补骨脂补阴力&get;附子。
大光明云8:32:34
72、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非纯刚所能折;阳明腑,非刚药不复其体。仲景厥阴篇中,列乌梅丸治木犯阳明之吐蛔,自注曰∶又主久痢方。然久痢之症不一,亦非可一概用之者也。叶氏于木犯阳明之疟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大抵柔则加白芍、木瓜之类,刚则加吴萸、香附之类,多不用桂枝、细辛、黄柏,其与久痢纯然厥阴见证,而无犯阳明之呕而不食撞心者,则又纯乎用柔,是治厥阴久痢之又一法也。按泻心寒热并用,而乌梅丸则又寒热刚柔并用矣。盖泻心治胸膈间病,犹非纯在厥阴也,不过肝脉络胸耳。若乌梅丸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乌梅丸方(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炒焦去汗) 桂枝 人参 黄柏此乌梅丸本方也。独无论者,以前贤名注林立,兹不再赘。分量制法,悉载伤寒论中。
大光明云8:33:13
久痢作为一个提纲,伤少腹,下焦,阴阳两伤,这条则讲,伤厥阴
大光明云8:34:28
伤厥阴,按的是伤寒论的厥阴证来描述, 上犯阳明,气上逆, 呕等
大光明云8:34:52
其原理为肝热挟胃气上冲,脾则阳虚泄泻。
大光明云8:34:59
四肢厥冷
大光明云8:38:51
是以,乌梅丸化裁。以乌梅补其肝阴,黄连,黄柏枯燥而治其肝之湿热上冲; 以大队的细辛、干姜,附子,桂枝、蜀椒温补其阳,以人参补脾之气。
大光明云8:40:00
73、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短,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 瘕,参芍汤主之。
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复作,故名休息,古称难治。所以然者,正气尚旺之人,即受暑、湿、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数十行,而为胀、为痛、为里急后重等证,必不或作或辍也。其成休息证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虚之故。一则正虚留邪在络,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而见积滞腹痛之实证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用少少温下法,兼通络脉,以去其隐伏之邪;或丸药缓攻,俟积尽而即补之;或攻补兼施,中下并治,此虚中之实证也。一则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气结似乎 瘕,而实非 瘕,舍温补其何从!故以参、苓、炙草守补中焦,参、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汤名参芍者,取阴阳兼固之义也。
参芍汤方(辛甘为阳酸甘化阴复法)
人参 白芍 附子 茯苓 炙甘草 五味子
大光明云8:44:07
又是下焦阴阳皆虚,而且呈现了经年的休息痢;
大光明云8:45:37
吴鞠通提出了缓补法,概此病难愈,反复复发,以为内有症瘕积聚,这种深入思考是对的,
大光明云8:47:01
后又排除,单用温补法治疗,以人参补气, 白芍,五味子补阴; 附子补阳,炙甘草稳中缓而补气。此实则是护命之法
大光明云8:47:50
按此药治后,待其强壮之时, 观其仍然有瘕,则可用三棱、莪术等破之。
大光明云8:50:25
74、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热重之方也。
白头翁汤(方注见前)
大光明云8:52:13
前说久痢下焦出现问题,此说痢疾引发不能饮食,故说禁口痢,此病实则仍在下焦,但肠闭而引发整个消化道的闭逆之反应,而形成了禁口。
大光明云8:52:47
白头翁汤
【处方】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大光明云8:53:21
此病的病机是,湿热搏结与大肠,引发腹痛入绞。
大光明云8:54:12
故以白头翁为主药, 清热止血利湿; 黄柏,黄连清中下焦之湿热,秦皮凉血。
大光明云8:55:41
75、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此亦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湿热太重者也。脉细数,温热着里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
故以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加银花之败热毒,楂炭之克血积,木香之通气积,白芍以收阴气,更能于土中拔木也。
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
川连 黄芩 干姜 银花 楂炭 白芍 木香汁
大光明云8:57:39
脉细数,而没有无力之相; 湿热入里,压制脉道,可以呈现此脉,然若是实证,必须会重按有力。
大光明云8:58:25
右脉弦:右脉乃气脉,脾脉为主,多主柔和的濡脉而不应呈现弦相
大光明云9:00:52
弦脉肝木之脉,入右手则为木入土中,为木克土之脉相
大光明云9:05:24
因此以黄芩、黄连清肝,以白芍补肝血以揉肝,制其侵脾土;以干姜+木香补脾行气;以山楂炭消淤积-治疗里急后重泻下不爽
大光明云9:06:01
以金银花败其毒热,治疗其脉数。
大光明云9:09:28
76、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中焦之法也。积少痛缓,则知邪少;舌白者无热;形衰不渴,不饥不食,则知胃关欲闭矣;脉弦者,《金匮》谓∶弦则为减,盖谓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灵枢》谓∶诸小脉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也。仲景实本于此而作建中汤,治诸虚不足为一切虚劳之祖方。李东垣又从此化出补中益气、升阳益气,清暑益气等汤,皆甘温除大热法,究不若建中之纯,盖建中以德胜,而补中以才胜者也。调以甘药者,十二经皆秉气于胃,胃复则十二经之诸虚不足,皆可复也。叶氏治虚多脉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参苓白术散而加之者,亦同诸虚不足调以甘药之义,又从仲景、东垣两法化出,而以急复胃气为要者也。
加味参苓白术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则辛甘化阳,芳香悦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人参(二钱) 白术(炒焦,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扁豆(炒,二钱) 薏仁(一钱五分)桔梗(一钱) 砂仁(炒,七分) 炮姜(一钱) 肉豆蔻(一钱) 炙甘草(五分)
共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大光明云9:12:53
呕吐,恶心禁口痢,但就此症状,有苦燥降法,有清下焦湿热法,有镇降法
大光明云9:13:47
但此病人,形衰加脉弦,不虚重降, 而当以治疗脾之虚症为主,
大光明云9:14:22
此治则为不升不降法,脾若升清,胃气可降。
大光明云9:14:38
如同于提壶揭盖法
大光明云9:15:43
故,以人参升提,其他药健脾利湿, 以一味肉豆蔻来止痢之泄。
大光明云9:16:02
以此间接的治疗方法,来开禁口。
大光明云9:16:44
药效如何,纸上之论,不可证知。
大光明云9:17:13
原文:〔方论〕参苓白术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虚无邪之泄泻而已。此方则通宣三焦,提上焦,涩下焦,而以醒中焦为要者也。参、苓、白术加炙草,则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参、苓为胃中通药,胃者腑也,腑以通为补也;白术、炙草,为脾经守药,脾者脏也,脏以守为补也。茯苓淡渗,下达膀胱,为通中之通;人参甘苦,益肺胃之气,为通中之守;白术苦能渗湿,为守中之通;甘草纯甘,不兼他味,又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为脾胃为两补之方。加扁豆、薏仁以补肺胃之体,炮姜以补脾肾之用;桔梗从上焦开提清气,砂仁、肉蔻从下焦固涩浊气,二物皆芳香能涩滑脱,而又能通下焦之郁滞,兼醒脾阳也。为末,取其留中也;引以香粳米,亦以其芳香悦土,以胃所喜为补也,上下斡旋,无非冀胃气渐醒,可以转危为安也。
大光明云9:19:05
肉豆蔻涩中有通,亦是吴鞠通的理解
大光明云9:19:15
观其用药思路,最为重要。
大光明云9:27:25
这种段落的论述,都是宝贝
大光明云9:27:40
它是作者对于用药的深刻领会。
大光明云9:27:53

大光明云9:28:49
77、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下焦之法也。盖噤口日久,有责在胃者,上条是也;亦有由于肾关不开,而胃关愈闭者,则当以下焦为主。方之重用苁蓉者,以苁蓉感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马为火畜,精为水阴,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其性温润平和,有从容之意,故得从容之名,补下焦阳中之阴有殊功。《本经》称其强阴益精,消 瘕,强阴者,火气也,益精者,水气也,瘕乃气血积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济,中土气盛,而积聚自消。兹以噤口痢阴阳俱损,水土两伤,而又滞下之积聚未清,苁蓉乃确当之品也;佐以附子补阴中之阳,人参、干姜补土,当归、白芍补肝肾,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滞,且束入少阴血分也。
肉苁蓉汤(辛甘法)
肉苁蓉(泡淡,一两) 附子(二钱) 人参(二钱) 干姜炭(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肉桂汤浸炒,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大光明云9:31:18
肉苁蓉,感马精而生,无从得知。
大光明云9:32:00
然肉苁蓉为肾之气阴双补药,且补精,确实如此。
大光明云9:35:11
肉苁蓉+附子,补肾之阴阳,而偏于阳;人参干姜,补脾之阳。 当归芍药补阴血,此说芍药肉桂汤炒,可不入肾之阴分,而专不肝血。
大光明云9:36:06
束入:约束; 肉桂乃入少阴之阳, 阳必烁阴,白芍用肉桂汤炒,约束其入少阴。
大光明云9:36:23
另外,关于当归的问题,
大光明云9:37:02
现在用的当归,色白亮丽,然而嗅之,多有刺鼻的硫磺味道。
大光明云9:37:56
色白好看,多为熏硫所致,若阴虚用当归者,用此熏制之药,多为燥热,难以入眠,不得滋阴。
大光明云9:38:30
所以,有的时候,用点难看的原质当归,补阴补血,效果才能好。
大光明云9:38:37
今天到这里。
大光明云11:03:31
温病学快要结束了,还剩下些吴鞠通的论
大光明云11:04:00
里面有涉及到儿科的内容
大光明云11:04:15
挑选一些拿出来说说
大光明云11:04:41
其它部分,大致的过了,不想这些条文要详细解释了
大光明云11:05:54
然后可以进入病案学习,或者大家拿出病案来,共同讨论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