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继续学习温病
32.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色白者,气分热;舌赤者营血分热。本为气分热,但吐血,又说明热破血妄行, 但还没有到发斑疹谵妄的那种程度。但怕寒热,则说明仍然有表邪,寒伤于卫,热 伤阴温邪。这个病症,清热则有怕寒的湿邪; 温补则碍热邪,所以用清络饮化裁。清络饮的原条文是: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清络饮法:辛凉芳香法。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钱〕、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
有余热之邪,要用辛凉芳香,热多湿少。本条条文中,“而不犯手”–指的是手太阴温病
后面的方子+杏仁宣降肺气, 薏苡仁,滑石祛湿,因为吐血,所以必须降气, 此选杏仁,具有降气作用,另外滑石祛湿,走小便,而清热,是显效的药物,其透热之力 类似于石膏,都是寒质类药物。唯独用量宜大。此方未用止血药,是因为热破血妄行,+暑温, 所以一方面清宣透热,一方面降气,利湿清热,当然你要是用这个方子信心不足,也可以加地榆,藕节,白茅根。
33.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荣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荣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 踵。惟以清荣汤清荣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身热痉挛热入营血, 没到谵妄,该小儿少阳体质,易于升发,另一方面则表示为易于阴虚,所以首用清荣汤,因为汽油滋阴,兼清热开窍。如果严重,则伴与紫雪丹。并不是单用紫雪丹,因为紫雪丹滋阴力小故。
34.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荣,肝风内动,手足瘛瘲,可于清荣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这条告诉你,暑温病到达暑痫这个地步,热入营血,到了肝风内容这个地步, 所以要用熄风药。

《温病条辨》上焦篇 伏暑
(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
伏暑–顾名思义,就是暑季在三伏天的这个阶段,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他讲温病本来分三焦的。这里他说,治法互参就可以了, 中下焦篇,就不谈这个了
我们进入伏暑篇的正文
35.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此承上起下之文,按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 流虽异而源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析,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 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故本论摭拾其大概,粗定规 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参考各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再按张洁古云: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呜呼! 洁古笔下如是不了了,后人奉以为规矩准绳,此医道之所以难言也。试思中暑竟无动而得之者乎?中热竟无静而得之者乎?似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又云?中暑者阴 证,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暑中有阴者湿是也,非纯阴邪也,中热者阳证。?斯语诚然,要知热中亦兼秽浊,秽浊亦阴类也。是中热非纯 无阴也。盖洁古所指之中暑,即本论后文之湿温也。且所指之中热,即本论前条之温热也。张景岳又细分阴暑阳暑,所谓阴暑者,即暑之偏于湿,而成足太阴之里证也。阳暑者即暑之偏于热,而成手太阴之表证也。学者非目无全牛,不能批隙中窾,宋元以来之名医,多自以为是,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无怪乎道之常不明,而时人之随手杀人也,可胜慨哉。
汪按:偏湿偏热,伤手伤足,挈领提纲,可谓不易之论,学者从此认清,自不患动手便错矣。又按洁古所谓动者,指奔走劳役之人,触冒天地之热气而病者也。所谓 静者,指富贵安逸之人,纳凉于高堂大厦,以避热而中湿者也。然动者亦有时中湿,静者亦有时中热,未可拘执,静者一种内又有乘凉饮冷,无湿气而但中寒气,应 用桂枝大顺,甚则理中四逆者,此即夏月伤寒,当一一条分缕晰也。至景岳于六气治法,全未入门,无足置论。
暑兼湿热;在这个阶段有两个病; 热多湿少—-命名暑温; 热少湿多—-命名湿温。手太阴热;足太阴湿。
批张景岳,温病未入门。
36.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 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 出,故为尤重也。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地,暑得湿则留也。
长夏时间段在小暑–大暑这个阶段,这个时间段容易遭受暑邪过夏而发在三伏天这个阶段,叫做“伏暑”; 那么看上面的圆图,从小暑–到霜降前的寒露, 这个阶段发的暑温,湿温的病就不重,如果过了霜降就严重,立冬发则更为严重。
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十二支的年头里出现这四种支的得暑温病的比较多。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以前学的五运六气的客气图

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为三之气; 丑未太阴湿土司天;三之气。一个君火, 一个湿土

大家看看图,三之气在小满—大暑之间,伏暑正好在这个区间。所以这些个年份,容易得湿热之邪,当然了,全面思考还要考虑,主气,大运,主运,客运等等多个参数。
37.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若脉濡而数,则断断非伤寒矣。盖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濡 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羌葛柴芩,每每杀人哉。象各不 同,性则迥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冬月犹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岂可混哉。
冬月,立冬之后。这个时候,出现了微恶风寒,如果重恶风寒,那就有可能是太阳风寒了。但怎么鉴别,脸红,心烦,口渴,脉数。而没有脉浮缓,或者浮紧,这就不是伤寒。濡脉,软脉,主脾正脉,亦主湿邪。舌白,并不预示寒证。这个段落讲,冬季可得温病,何况是暑季,晚秋。热证舌为什么白呢,因郁致白,内有温热邪,不能透出,舌苔主表,亦主胃表之膜,舌苔为胃气上熏而成。故透表,透热邪,舌苔白可去。寒证的舌:苔白体淡;热证的舌,苔虽白,但有粗燥颗粒状,主郁。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