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终始第九之一

2019-05-11
今天学习灵枢 “终始篇”
【原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1]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译文:凡是关于针刺的理论和方法,都在《终始》篇中有了详尽而明了的阐述。明确掌握了终始篇的内容和含义,再以五脏为纲领,就可以确定阴阳各经的关系。
手足三阴经为五脏所主,手足三阳经为六腑所主,阳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四肢末梢,阴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着脉气的来向而进针,以夺其势;补法是随着脉气的去向而进针,以充其势。懂得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可以使脉气得以调和。但是要想掌握调和脉气的方法,就必须通晓阴阳的含义和规律,比如五脏在内而属阴,六腑在外而属阳等等。要将这种理论流传到后世,以造福百姓;而学习者也必须歃血盟誓,郑重地去对待它,痛下决心去钻研它,惟有如此,才能使它发扬光大。认真严肃地学习它、使用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以血为盟誓而不反对,如果反之,不重视它,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疗效,甚至会使这种理论消亡。如果不遵循这些理论所提出的原则,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就必将危害患者的生命,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评:此段重点:迎泄随补,以前曾经总结过
【原文】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1],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2]。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译文: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自然界的演变法则。现在,就让我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谈一谈终始的意义。所谓终始,是以人体的十二经脉为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脉象,来了解五脏六腑之阴阳有余或是不足的内在变化,以及人体之阴阳平衡或是失衡的状况。这样,自然界反映于人体的变化规律也就基本上能被掌握了。
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得病的正常人。没有得病的正常人,其脉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的;其脉气也是上下呼应而往来不息的;其手足六经的脉搏,既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其属于本的内在脏气与属于末的外在肌肤,都能在寒温之性上保持协调一致;而其外表的形体肌肉与体内的血气也都能够均衡相称。这样的人就被称做”平人”。
评:平人脉:脉象均匀,但就寸口来讲,其正常脉为左弦而略带滑相;右脉:滑相而均匀。
元气虚少的病人,寸口和人迎之处都会出现虚弱无力的脉象,且脉搏的长度也达不到应有的尺寸。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患者的阴阳都已不足,这时,如果补其阳气,就会使阴气衰竭;如果泻其阴气,就会使阳气脱陷。对于这种情况,就只能用甘温的药物来调和它,而不能用大补大泻的汤剂去进行治疗。象这种情况的,也不能施行灸法。误用灸法就会耗竭真阴。倘若因为病患日久不愈,就改用泻法,那么就会使五脏的精气受到损坏。
评:灸法引阳气外浮,所以会耗伤真阴
【原文】人迎一盛[1],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日溢阳[2],溢阳为外格[3]。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日溢阴,溢阴为内关[4],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日关格[5],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两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寸脉四倍,且其脉象大而且快的,是六阳经的脉气偏盛到了极点而盈溢于外的表现,这种情况就叫做溢阳;出现溢阳时,由于阳气偏盛至极,就会格拒阴气而使之不能外达,以致出现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的情况,所以此时的情形就称为外格。
这个地方,你就记录一下,就是了,原理并没有说明。你的临床去验证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总之,要把握一个原则,人迎与寸口脉相比,人迎在上面,人迎脉越强,则升阳的功能就越强。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两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且其脉象大而且快的,是六阴经的脉气偏盛到了极点而盈溢于内的表现,这种情况就叫做溢阴;出现溢阴时,由于阴气偏盛至极,就会使阳气不能内入,而出现阴气不能与阳气相交的情况,所以此时的情形就称为内关。出现内关,就说明阴阳表里已隔绝不通,这是难以治疗的死症。人迎处与手太阴经所属的寸口处所出现的脉象都大于平常脉象四倍以上的,是阴阳两气都偏盛到了极点以致阴阳隔绝相互格拒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做关格;诊察到了关格的脉象,就可以断定患者将在短期内死亡。
评:外格: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的,阳气不能回收,因此叫做一样。内关: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阳气不外展,则阴气相比较而外溢,叫做溢阴。相比较,人迎阳气外展候六腑,寸口脉则主要候五脏。六腑脉现于体表,五脏脉现于体内。那么现于体内的多的,阳气在表的就少,相应的阴就多些,所以叫溢阴。你不要以为 阴从体内流到了体表,这不过是对比而谈的。外格:阳不入内; 内关:阳不出外。 都是比较而谈的。另外这个一倍,二倍,三倍,四倍的,没有定量,很难掌握。,
【原文】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踪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踪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踪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1],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译文: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治之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胆与肝相表里,胆实则肝虚,故当同补足厥阴肝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
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胆经和肝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评:病在少阳胆经的,取两个穴位泻之,哪两个穴位呢?1 胆经的原穴丘墟;2 胆经的络穴光明穴,一个肝经的补穴就是肝经的原穴太冲。日一取之:一天扎一次; 二日一取之:两天扎一次。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治之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实则肾虚,故当同补足少阴肾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膀胱经和肾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泄膀胱经之原穴京骨,络穴飞扬,补肾经原穴太溪。躁动不安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 这里说针刺“膀胱,肾经所出的穴位”不符; 应该泄小肠经的原穴腕骨穴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治之当泻足阳明胃经,而胃与脾相表里,胃实则脾虚,故当同补足太阴脾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胃经和脾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躁动不安,病在手阳明大肠经,应该泄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没有躁动不安的,泄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穴。泄络穴丰隆; 补脾经的原穴太白穴。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治之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肝与胆相表里,肝实则胆虚,故当同补足少阳胆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腋象.更正为:病在手厥阴心包经,泄其原穴大陵穴,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泄肝经原穴太冲穴。补胆经穴:丘墟穴, 补胆经荥穴侠溪。 五俞穴理论荥主夏, 此病寸口大,而阳不外出,补荥穴而引阳外出。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治之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实则膀胱虚,故当同补足太阳膀胱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病在手少阴心,则泄神门穴,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泄太溪, 补京骨穴,足通谷穴
寸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治之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脾与胃相表里,脾实则胃虚,故当同补足阳明胃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泄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之所以每天能够进行两次针刺治疗,主要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气都来源于位居中焦而主水谷之消化与吸收的胃,其所受纳的水谷精微之气最为丰富,而其脉气也最为充盛的缘故;因此在脾胃二经上每天可以进行两次针刺治疗。
泄:脾经-太白,补胃经-冲阳,和内停。
【原文】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日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人迎与寸口部位所出现的脉象都比平常的脉象大三倍以上的,是阴阳两气都偏盛至极而盈溢于脏腑的表现,叫做阴阳俱溢。出现这样的病证,就会内外不能开通;内外不能相通,就会使血脉闭塞,气机不通,真气无处可行而流溢于内,并内伤五脏。象这种情况,如果认为灸法可以开通内外,而妄用灸法进行治疗,就会使病机转化而形成其他的疾患。大凡针刺的原则,都是以使阴阳之气调和为最终目的;通过治疗而已经使阴阳之气
调和的,就要停止针刺,不能太过,过则生变。内为阴,外为阳,补其内在的正气,泻其外来的邪气,就能使五脏精气充实、功能健全,而出现声音洪亮、中气充足、耳聪目明等身体健康的表现。相反的,如果泻其在内的正气,补其在外的邪气,或是治疗太过,都会使血气不能正常运行。
评:人迎,寸口脉三倍,显为实证也,此泻法,流动为主
【原文】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1]虽言故,病未去也。春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春益实:错字,补则益实。
译文:治疗实证时,在针下产生了感应而说明针刺已经有了疗效的时候,此时如果再用泻法去泻其病气,就会使患者的病气更加削弱,此时的脉象仍和患病时的脉象一样大,但却没有患病时的脉像那样坚实—大而不坚的为芤脉 倘若用了泻法之后而脉象仍显坚实,就和患病时的脉象一样,则即便患者说他感到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时的健康状态,其实他的病患也还未完全除去。治疗虚证时,在针下产生了感应而说明针刺已经有了疗效的时候,此时如果再用补法去补其正气,就会使患者的正气更加充实,此时的脉象仍和患病时的脉象一样大,但却比患病时的脉象更加坚实;倘若用了补法之后而脉象不显坚实,仍和患病时的脉象一样,则即便患者说他已经感到轻快舒适,其实他的病患也还未完全除去。所以能准确地施用补法,就必定能使正气充实;能准确地施用泻法,就必定能使病邪衰退,这样,即使病痛在当时并没有随着针刺治疗的进行而立即消除,
评:这是讲,感觉好了还不行。脉是不是执持。西医讲的是感觉好了也不行,指标是不是支持。
但其病情还是必定会减轻乃至痊愈的。要取得这样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首先通晓有关十二经脉的理论及其发病时所出现的症状和病理机转,然后才能得到《终始》篇的精义,进而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阴经和阳经都各有其所联属的相应脏腑,这种对应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虚实不同的脏腑病变,反应于体表肢节,也各有其相应的证候,而这种对应的关系也是不会错乱的。由此,要调整各种病理变化,只要根据其病候而确定出患病的脏腑,再取患病脏腑所属经脉上的腧穴来进行治疗,就可以了。
今天到这里。

灵枢终始篇之人迎寸口脉
灵枢终始篇之人迎寸口脉

2019-05-13
【原文】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浃,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译文:大凡使用针刺的治疗,都要采用”三刺法”,即由浅至深地分三个步骤进行针刺,并由此引导谷气来复而产生针感,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如果出现邪僻不正之气与体内之气血相合,就会扰乱阴阳之气原有的位置,使得气血运行的逆顺方向倒置,脉象的沉浮异常;使得与四时不相应邪气就会留滞体内而泛滥。这些病症可以用针刺去治疗,使之痊愈。
运用”三刺法”时,初刺是将针刺入皮肤的浅表部位,以使阳分的病邪外出;再刺是将针刺到较深的部位,以使阴分的病邪外出;三刺是将针刺到更深的部位,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有了得气的感觉就表明已经取了得疗效,此时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的情形,就是指用了补法,就会出现正气充实的表现,用了泻法,就会出现病邪衰退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医者就可以知道谷气已经到来了。倘若经过针刺而能使病邪得以排除,则即便此时人体的阴阳血气还没能得到调和,我们也能知道病患将要痊愈了。所以说,能准确地施用补法,就必定能使正气充实;能准确地施用泻法,就必定能使病邪衰退。这样,即使病痛在当时并没有随着针刺治疗的进行而立即消除,但其病情还是必定会减轻乃至痊愈的。
评:一刺去阳邪; 二刺去阴邪;并不是指邪的阴阳。而是之表层为阳,浅层为阴的意思。至于谷气,本身是用于调节自身经气虚实的
【原文】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译文:阴经邪气盛而阳经正气虚的,治疗时,应当首先补其阳经的正气,然后再泻其阴经的邪气,才能调和这种阴盛阳虚的病变;阴经正气虚而阳经邪气盛的,治疗时,应当首先补其阴经的正气,然后再泻其阳经的邪气,才能调和这种阴虚阳盛的病变。
评:此处讲法,先补虚,而后去邪。
译文: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三条经脉的病变,都可以由其各自所属的在足大趾附近的动脉搏动情况反映出来。针刺时,必须首先审察清楚这三条经脉的病证是实证还是虚证,才能再进一步决定治疗的措施。如果属于虚证的而误用了泻法,以致使患者虚上加虚的,就叫做”重虚”。因误治而致”重虚”的,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因此,凡是在针刺这三条经脉的病证时,都应该用手指去按切其所属的动脉,再由其脉象来决定治疗的方法如果动脉的搏动坚实而迅疾,就应当立即用泻法去泻其实邪;如果动脉的搏动虚弱而徐缓,就应当用补法去补其不足。倘若误用了与此相反的针法,实证用补,虚证用泻,就只会使病情更趋严重。这三条经脉各自所属之动脉各有其不同的搏动部位足阳明胃经的在足跗之上(冲阳脉),足厥阴肝经的在足跗之内(太冲脉),足少阴肾经的在足跗之下(太溪脉)。
评:冲阳脉有动脉可循,太溪附近亦有动脉;太冲的动脉不太好摸。

太冲脉
太冲脉

太冲穴之动脉,跳动的不是很明显能感觉到,但仔细地从太冲穴向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交接处,触摸还是可以摸得到。
区别虚实的,“脉动而实”“脉虚而徐”
有力跳的快实;无力跳动的慢虚
【原文】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1]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译文:阴经的循行经过膺部(胸之两侧),膺俞是分布在胸部两旁的腧穴,用之可以治疗症状出现于膺部的、属于阴经的病变。阳经的循行经过背部,背俞是分布在背部的腧穴,用之可以治疗症状出现于背部的、属于阳经的病变。当肩膊部出现酸胀麻木等属虚的症状时,可以取用循行经过肩膊部的上肢经脉所属之腧穴来进行治疗。
治疗重舌病,应当取用剑形的铍针,针刺舌下的大筋,并排出恶血。手指弯屈而不能伸直的,它的病位在筋,是筋病;手指伸直而不能弯的,它的病位在骨,是骨病。病位在骨的,就应当治骨,而不可误治于筋;病位在筋的,就应当治筋,而不可误治于骨。
评:手指的屈伸,要有些现代的西医知识
屈的运动:掌指屈肌群的作用;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 12:31:31
伸的运动:掌指伸肌群的作用。

手腕部肌肉
手腕部肌肉
手腕部筋腱
手腕部筋腱

这两组肌群,对于手指的屈伸运动都会受到影响
至于说,直不能弯的,说指头的骨头有问题的比例大,但并非必然。
【原文】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痛 [2]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瘸,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稀按其痛稀,在此是慢的意思;痛音委,在此代指针孔。稀按其痛,就是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的意思。
译文:针刺时,施用补法还是泻法,都必须根据脉象的虚实来确定。脉象坚实有力的,治疗时,就应当用深刺的方法去针刺,出针后也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以使邪气尽量外泄。脉象虚弱无力的,治疗时,就应当用浅刺的方法去针刺,以调养脉气,使之不过于损耗,出针后还应急速地按闭针孔,不使邪气再行侵入。邪气侵袭,来势正盛的时候,脉象的表现是坚紧而疾速的;谷气到来,正气渐盛的时候,脉象的表现是徐缓而平和的。所以,脉象坚实的,就是邪气正盛的表现,应当用深刺的针法,以疏泄邪气;脉象虚弱的,就是正气虚弱的表现,应当用浅刺的针法,以使精气不得外泄,脉气得以滋养,而仅将邪气排出。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的病证,都应当采用泻法,因为它们的脉象表现都是坚实的。
评:脉虚弱无力的用浅刺法,闭针孔,这也是对于体表的阳气有力,如果脉沉而虚的,那里面的阳气不足,此时你若是再浅刺体表,会发生“盗里阳的作用”,引发里面的阳气更虚。此宜深刺,而在针柄上加烧艾条,引阳气入内。
另:各种疼痛的,都是实证,应泻法,未必,痛而喜按的,为虚痛,隐痛,脉沉细,当然不能用泻法。
【原文】故日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1]者取之膪。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译文:所以说根据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腰部以上的各种病证,都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范围之内;腰部以下的各种病证,都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主治范围之内。根据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病患在身体上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下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身体下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上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头部
的,可以取用足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腰部的,可以取用腘窝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始生于头部的,其头必重;病患始生于手部的,其臂必重;病患始生于足部的,其足必重。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根据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都首先要针刺其病患最初发生的部位,以治其本。

灵枢终始篇-三刺法
灵枢终始篇-三刺法

病在足[1]者取之–膪–,非内经经文,而是其他的针灸著作补遗
基本词义
◎ 膪 chuài
——“囊膪”( nāngchuài)∶猪胸腹部肥而松的肉
泛指胸腹部穴位治疗下面的足

灵枢终始篇-远近取穴方法
灵枢终始篇-远近取穴方法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终始第九之一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