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1
【原文】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1]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2],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3]无所输膈洞[4],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译文:足太阴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其上端结于上腹部的太仓(即中脘穴)。

中脘定位:脐上四寸,胸骨的角至肚脐一共八寸,从肚脐上数四寸。
足少阴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心的涌泉穴,其上端结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定位:舌骨上缘,刺法:平行皮肤表面,刺入0.5–1.2寸,此处禁用灸法。
大家可以看到太阴脾经,太阴肾经,其结都到了,任脉上了,而不是走其自身的经。
足厥阴肝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其上端结于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向下联络于膻中穴

定位:胸骨中点上,第三肋间,刺法:直刺0.5 ,斜刺1寸。
这个位置上,你要注意,有先天畸形的,胸骨这个地方有洞的,你别一针刺透,刺到人家的肺上。
根就是经气发出的开端;都是井穴 。脾经隐白为趾头端第一个穴位。
而结穴:则是指经气聚集的远端。
太阴是三阴之表而为开;厥阴是三阴之里而为阖;少阴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
三阳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开,少阳枢,阳明合 。
太阳开是外气入里,从太阳,经过少阳转枢,然后到达阳明;阳明的合,指的是对于少阳的,太阳的关闭,而对于三阴的脾藏则为开。 所谓的开合,都是指单向的方向而言的。正气流入是这样,邪气的传递也是这样。这种传递叫做正传。如果邪气,从太阳直接进入到了少阴,就不是正传。
那么为什么讲太阴为开呢?
阳明合,正好把经气内送,太阴针对阳明,则必须开放,这样阳明的经气才能送到太阴来。这个角度讲,叫做太阴为开,接受阳明能量。 少阴为枢, 少阴接受太阴的经气,可以传至厥阴,也可以传回太阴。它是个转轴枢纽。所以,伤寒论才有讲病邪传入,反转等等。比如说,太阳病,传至少阳后,经过小柴胡汤治疗,柴胡汤症没有了,反又见到了,恶寒发热,颈项强直,脉浮紧,则说明为少阳证,转回到了太阳, 预示病情好转。
后面呢,就是厥阴为合, 合哪个部分,关闭哪个部分,厥阴之合,由少阴传至厥阴后,再由厥阴输送经气到太阳,形成一个闭路循环。但三阳为表占据首位 三阴为里,占据于内。而最深的,当属厥阴。厥阴之合,与膀胱经的关系,并没有仔细的说明。
我们继续看下面的译文
而在上出现痞塞不通的膈塞,在下出现直泻无度的洞泄。对于这种膈塞以及洞泄的证候,应当取用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以说足太阴脾开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因太阴中之阳气不足而发生此类疾病。
足厥阴主肝,在里为阖,倘若阖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肝气阻绝于内,精神抑郁而时常感到悲哀。对于这种时常有悲哀之感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
此说足厥阴肝经之合的功能受损而导致肝气绝, 在现代的中医里面,肝没有虚证
那么后面又说,泄有余,补不足,这说明肝气可虚,可实。
足少阴主肾,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肾经脉气有所郁结以致大小便不利。对于这种二便不通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凡是这种有经气郁结不通的病证,都属于虚证,当取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评:枢的功能受损,那么太阴–至厥阴转枢的功能会出现问题
应以太阴病为主,兼见少阴病
太阴少阴之“合病”,导致了少阴转枢出现了问题
从根向结的经气的流注,我们看到,都是由四肢相躯干,向头部的流动
这个就是古代针灸的经脉线路走向
与子午流注走向不同

我们讲解断续,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要同时做表。
【原文】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1]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2]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根于,溜于,注于,入于,这是经气流动的另外一种解释方法。比如说足太阳膀胱经,按五输穴的经气走向的穴位是, 井穴:至阴穴;荥穴:足通谷;输穴:束骨; 经穴:昆仑; 合穴:委中。 那么这里讲的,显然不一致。不同于五输穴的理论。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至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京骨穴,注于经穴昆仑穴,上入于天柱穴,下入于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足窍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丘墟穴,注于经穴阳辅穴,上入于天冲穴,下入于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厉兑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冲阳穴,注于合穴足三里穴,上入于人迎穴,下人于丰隆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少泽穴,其脉气流于经穴阳谷穴,注于合穴小海穴,上入于天窗穴,下人于支正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关冲穴,其脉气流于原穴阳池穴,注于经穴支沟穴,上入于天牖穴,下人于外关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商阳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合谷穴,注于经穴阳溪穴,上人于扶突穴,下人于偏历穴。
以上所述,就是所谓手足三阳经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根、流、注、人的部位,凡是属于血气在经络中满盛的病证,都可以取用这些穴位泻之。

关于下入的穴位,明天再谈。大家可能看到, 所溜的穴位,手太阳小肠经是不一致的,这个地方如果讲原穴,应该是“腕骨穴”,我们保持内经的原样吧 。
今天到这里。

2019-05-02
昨天讲的,根,溜,注,入的入这个部分。分成两部分, 上入–指的是入颈头部
,下入则是入的络穴。络穴这个点有两个分支,1是流入对应的脉;2 是趋于表面形成孙络,浮络。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九针十二原章讲的五输穴经文吗 ?
所出为井,出《灵枢·九针十二原》。指经气所出的孔穴,如同水的源头,故称。《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流注运行,“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所出,所溜,所注,所行,所入,与上面的根,溜,注,入讲的不一致,说明黄帝内经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多个作者,混杂在一起的。所以你学习这个,不必说要把整个内经的内容贯串起来。有时需要一章一章地独立看待它,有的有联系,有的不必强行联系。
【原文】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1]。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2]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3],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译文:经脉之气在一日一夜中周行于人体五十次—-十二经脉头尾相接,气血运行50次, 其相接的次序是,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这样循环下去,以运行五脏的精气。
倘若其运行太过或不及,而不能恰好达到周行五十次的次数,就属于失常的状态,称做狂生。所谓运行五十周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五脏都能够得到精气的营养。这种内在的功能健全与否,可以通过切按寸口的脉象,计算其搏动的次数而知晓。如果在切按寸口脉时,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中,没有一次歇止,就说明五脏健全,精气充足,五脏都能够得到精气的充养;如果脉搏在四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一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三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两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二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三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四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不满十次的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五脏都已得不到精气的充养,而五脏之气也就都已衰败了。
由此,根据脉搏跳动歇止的情况,就可以预测患者的死期,其大要在本经《终始》篇中已有了详细的阐述。也就是说,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之内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五脏健全、脏气充盛的正常脉象;倘若出现脉搏跳动有歇止或脉搏跳动出现忽快忽慢而搏动不规则的现象,那么,就表示病人的死期临近了。
结代脉都有这种情形,内经谈为预后不良。

注:这个地方讲的,经气一昼夜行五十度;与后面讲的候脉,跳动五十次,不是一回事,这个地方的连贯性不够。
【原文】黄帝曰逆顺五体[1]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愫悍[2]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梁菽藿[3]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懔悍滑利也。
五体: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后续经文会涉及到。
译文:黄帝说一般所说的,人之五种不同形体之间的差别以及正常形体和异常形体之间的差别,是指其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营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方面来说的,这些我都已经知道了。但这都是对平民百姓等体格强壮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显贵的人,他们都是饮食精美、养尊处优的人,其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的运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在体质状况和生活情况上都迥然不同,那么,在给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吗?
评:血液有清有浊,多肉食者浊,多素食者清;
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粮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么能相同呢?一般针刺的原则是气行滑利的,出针就要早一些;气行涩滞的,出针要就迟一些。气行滑利的,针感出现快,所以应该用小针并浅刺;气行涩滞的,针感出现慢,所以应该用大针并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针,浅刺的则要尽快出针。根据以上所说的针刺原则来看,针刺平民百姓那一类形体壮实的病人,就要深刺并留针;针刺王公贵族那一类形体柔脆的病人,就适宜用细小的针徐缓轻刺并尽快出针,这都是因为这类人的经气运行急疾滑利的缘故。
评:简而言之,就是得气快,气血流动快,宜浅刺而快出针;
气血流动慢,而呆滞的,要大针,深刺,留针。
【原文】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胰,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慑辟[1],皮肤薄着,毛腠天瞧,予之死期。
译文: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之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
形气:外在的表现; 气:这里指的是病气。
岐伯说如果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亢进,外似虚而内为实,就说明是邪气在体内占着优势,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
外在表现弱,也要看脉象,如大便不通,而下焦脉实的,病人看似体弱,也要坚决的泻之
相应的,如果外表形体魁伟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低下,外似实而内为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补法来补益正气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这句话,你可能会以为病气不足,需要补;其实这是读古文的解读问题;病气不足—–也可以这样翻译,就是病邪导致五脏的气不足。 那么后面用补法就通顺了。
倘若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低下,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已经虚弱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就不可以再用针刺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针刺,就会导致虚上加虚,虚上加虚就会导致内外阴阳全都衰竭,血气也都耗尽,五脏精气空虚,筋骨痿弱、骨髓枯涸。老年人精气已衰的就会因此由衰而绝、甚至于死亡;壮年人精气充足的,也会因此耗损严重而难以恢复。倘若外表形体强健壮实,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亢进,这就被称做阴阳表里血气都处于亢盛状态,应该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以达到排除病邪、调整正气的目的。所以说,病气有余的属于实证,应当用泻法来治疗;病气不足的,属于虚证,应当用补法来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施用针刺治病而不懂得形体病气顺逆的意义以及补泻的作用,就会导致正气和邪气相互搏挣。倘若对邪气满盛的病证误用了补法,就会使阴阳各经的血气满溢于外,肠胃之气壅滞不通、充塞腹内而致腹部胀满,肝肺二脏的脏气不得宣通而致气机壅塞于内,阴阳运行失常而发生错乱。相应的,倘若对正气虚衰的病证误用了泻法,就会使经脉因得不到营养而空虚,血气因过分耗损而衰竭枯涸,肠胃运化软弱而无力,皮肤瘦薄而附骨,毛脱发折,腠理憔悴萎弱,见到这些证候,就可以预测到其死期不远了。
【原文】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1],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译文: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说使用最后那种治疗方法的医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病患时是不能不特别谨慎的。在针刺之前,必需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而出现的各种病候,五脏脉的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取用适当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