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2019-07-27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第二十九
原文: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络时,可得闻乎?歧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译文: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些医学心得,没有记载到书籍中,我愿意听取这些宝贵经验,并把它铭记在心,以便作为准则加以奉行。这样,既可以治疗民众之疾病,又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百姓免受疾病之苦,所有的人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并让这些宝贵经验永远造福于后代,而没有终结,使后世的人们不必担心疾病的困扰。你能把这些宝贵经验讲给我听吗?
岐伯说你所提的问题意义很深远,无论治民、治身、治此、治彼,治理大事小事以及治国理家,没有违背常规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所谓的顺,不仅是指阴阳、经脉、气血循行的顺逆,还包括了广大人民的情志顺逆。
原文:黄帝曰:顺之奈何?歧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译文:黄帝问怎样才能做到顺应呢?岐伯说当进入一个国家,要首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到了一个家庭,应当首先了解人家有什么忌讳;进入别人的居室,要问清礼节;临证时,要问清病人的喜好,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
黄帝问:怎样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治疗病人呢?
岐伯说:肠胃中热患消瘅病的人,适宜于用寒的疗法,而内寒的病人则适宜于用热的疗法。胃中热,食物消化得快,使人心悬,常有饥饿感,脐以上的皮肤发热。肠中热,则排出的粪便象糜烂的粥,脐以下的皮肤发寒。胃中寒,就会腹胀;肠中寒,就会肠鸣,大便清稀且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胃中寒,肠中热,则腹胀而且腹泄;胃中热,肠中寒,就会总觉得饥饿且小腹疼痛。
评:肠中热,脐以下皮寒——-此为错简,当为脐以下皮热,肠中热的排便,要么是干燥,要么是热泻。 寒热相搏,疼痛常有,我们以前讲上热下寒,这个一般指的是上焦与中焦之间的关系,半夏泻心汤之类的方子与此相关。这里比较肠胃的寒热,是讨论中焦与下焦的关系。
原文: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译文:黄帝说胃中有热而欲得寒饮,肠中有寒而欲得热饮,二者相互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才能顺应病情呢? 还有那些有着高官厚禄、生活优裕的人,骄横自大,恣意妄行,轻视别人而不肯接受规劝,如果规劝他遵守医嘱就会违背他的意愿,但如果顺从他的意愿,就会加重其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又应当如何处置呢?
岐伯说愿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应当对病人进行说服和开导,告诉他们不遵守医嘱的危害,说清楚遵从医嘱对恢复健康的好处。同时诱导病人接受适宜他的养生和保健方法,指明任何不适应疾病恢复的行为都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照这样去做的话,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会不听从吧!
得道之人:通晓天地人的相应关系,同时善于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七情六欲,这是内经讲的“得道之人”。
原文:黄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歧伯曰:便虍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凄,暑无汗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及不致邪僻也。
译文:黄帝说那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春夏之际,阳气充沛体表,应先治其在外的标病,后治其在内的本病;秋冬之际,精气敛藏于内,应先治其在内的本病,而后治其在外的标病。黄帝说,对于那种性情与病情相矛盾的情况,应当如何措置才合适呢?岐伯说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病人调整饮食起居,顺应天气变化。天冷时,应当加厚衣服而不要着凉;天热时,当减少衣服而不要热得出汗,饮食也不要过冷过热,而应寒热适中。由此人的正气就能固守于体内,邪气就不会进一步侵害人体了。
评:此又是上下文衔接不上,上面谈的是肠寒胃热,肠热胃寒怎么去治疗。后续的并没有这方面的治疗。如果从药上讲,胃热肠寒:你应该清胃火,暖肠。 那么清胃火的有石膏,天花粉,黄芩、黄连等;暖肠的,你就应用下焦的热药,小茴香,乌药,仙茅,葫芦巴等。
如果是胃寒肠热呢,那就是干姜,高良姜,荜茇等暖中药;同时配以下焦凉药;黄柏,槐花米,白头翁,白茅根等。总有不同的寒热药来对应。
那么,从针灸考虑呢,胃经与大肠经,你可以用灸法补阳驱寒,用放血法清热,从事胃经上的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背腧穴,五行五输穴,都可以考虑。
原文:黄帝日本脏以身形肢节胭肉候五脏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日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日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日善。岐伯日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髑肟。黄帝日善。
译文:黄帝说在《本脏》篇中提到,根据人的形体和四肢、关节及隆起的肌肉,可以测知五脏六腑的大小。但是如果在位的统治者以及地位显贵的王公大人想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谁又敢抚摸他们的身体进行检查,然后再答复他们呢?岐伯说形体、四肢、关节是覆盖在五脏六腑的外围组织,和内脏有一定的关系,这与直接观察面部情况的方法不同,但对于这些人还是可以采用望面部的方法来进行推断。黄帝说通过诊察面部色泽来推测五脏精气的方法,我已经知道了。那怎样根据形体肢节的情况推测内脏的情况呢?岐伯说在五脏六腑中,以肺的位置最高,而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则可通过肩部的上下动态,咽部的升陷情况,来测知肺的虚实。黄帝说对。
这是以局部推知整体的技术,在案件侦破中,许多在运用这种技术,以局部窥之整体。
评:抬肩有力者,气上冲,咽部下陷隆起不足者,肺气亦不足。
岐伯说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缺盆为血脉运行的主要通路,观察缺盆两旁肩端骨距离的远近,再配合观察胸骨剑突的长短,就可以测知心脏的大小坚脆等情况;黄帝说对。
剑突你是无法从外来观察的。
原文:岐伯日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日善。岐伯日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日善。岐伯日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日善。愿闻六腑之候。岐伯日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夕,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译文:岐伯说肝为将军之官,开窍于目,欲知肝脏的坚固情况,则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的大小来进行判断;黄帝说对。岐伯说脾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从而具有充养人体而卫外的能力。它的强弱,可直接表现在食欲方面,所以通过观察唇舌口味的情况,可以推断脾病预后的好坏。黄帝说好。岐伯说肾脏的功能表现在外的就是人的听觉,因此根据耳朵听力的强弱,就可以判断肾脏的虚实。黄帝说对。
我还想听你再讲一下测候六腑的方法。岐伯说测候六腑的方法如下胃为水谷之海,是容纳水饮食物的器官,如果颊部肌肉丰满、颈部粗壮、胸部宽阔,胃容纳水谷的量就多。鼻道深长,可以推测大肠的功能正常。口唇厚,人中沟长,可推测小肠的功能正常。下眼睑大,胆气就强。鼻孔向外掀,则膀胱不能够正常的存储尿液而致小便漏泄。鼻梁中央高起的,则三焦固密功能正常。这些就是用来测候六腑情况的方法。总之,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等,则内脏功能正常而安定。

灵枢- 师传篇以观身形测五脏六腑之法
灵枢- 师传篇以观身形测五脏六腑之法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