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营气第十六

2019-07-02
继续学习内经灵枢部分。昨天我们学的是五十营,这个营指的是气的运行的的意思。
今天学习营气第十六章
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颛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译文:黄帝说:营气之理,以受纳谷物最为可贵。水谷入于胃中,化生出的精微,就传于肺脏,流溢于五脏,布散于六腑,其精纯的营气在经隧中流行,常常营运而不休止,终而复始,这可说是和天地间的规律是一样的。
所以营气从手太阴肺经出发从中府穴开始到达肺经的络穴列缺穴,然后由列缺穴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由商阳穴上行到达迎香穴, 再由迎香穴注于足阳明胃经的承泣穴,下行至足背的冲阳穴,再由冲阳穴流注于足大趾间的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合。由隐白穴上行抵达脾脏附近的大包穴入心,出于心经腋下的极泉穴,由此沿手少阴心经,出于腋窝,往下沿臂内侧后缘,流注于手小指之端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相合。由此上行过腋窝外方,出眼眶下的内侧,流注到眼内角后缘的听宫穴,然后上至头顶,再下至项后,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相合。再沿脊柱往下经尻部,流注于足趾之端的至阴穴,又沿足心涌泉穴,流注于足少阴肾经。从足心上行注入肾脏,从肾脏的步廊穴转注心脏,向外散布于胸中。沿心包经的天池穴,出腋窝,下行前臂,出腕后两筋之间,入于掌中的劳宫穴,直出中指之端,还回流注于无名指之端的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由此上行注于两乳之间的膻中,散注于上中下三焦,再从三焦之上焦的和髎穴流注于胆经的瞳子髎穴, 出胁部,沿足少阳胆经,下行至于足背的足临泣穴,又从足背流注到足大趾间的大敦穴,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循肝经上行至胸部的期门穴,从肝经上注于肺经的中府穴;再向上沿喉咙后面,入鼻的内窍,终于鼻孔。它的支脉,从鼻的内窍上行额部,沿头顶中央之百会穴,下行项中,沿脊柱,入至骶骨部之长强穴,这是督脉循行的通道。由此再通过任脉会阴穴,向前环绕阴器,向上经过阴毛内部,入于脐中,再向上沿腹内进天突穴而入缺盆,又向下流注于肺脏,再出手太阴肺经开始循环周流。这就是营气运行的路线,手足两经逆顺而行的常规。

进出穴位连接
进出穴位连接

内经的这个部分,只是讲了走行,没有具体的穴位点。我们把这个加上,就全面了。其实它也是子午流注的走向。
黄元御的书籍的水平,比张介宾要差些,但张介宾把内经的次序打乱,重新排列,读起来很麻烦。
上面的这个表格的穴位的连接方式中,针对此段的经文缺少了肝经–连接督脉,和任脉的部分,那么感兴趣的,自己把它们加上
加一点西方研究的这个部分
进出穴位点

“自含”经络循环理论来自于《灵枢》第10篇,已经为大多数针灸家所接受,受到现在中国的中医学院所欢迎。在这个理论中,气被看作是在连续不断的小溪中流动,从躯干移向四肢,再传回躯干。依据固定的次序,从一经到另一经。
基于这个系统的封闭路经结构,《灵枢》第10篇的作者需要设计在类别上一经之尾和另一经之头的连接,如果这些连接没有被描治在计划里,那么讲没有办法去解释。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气怎样从一经流到另一经。如果例如气确实从小肠经流出流入膀胱经,一定有一个路径,存在于SI19和BI之间(听宫和睛明之间)。我们现在必须接受气持续的流过这个路径,象水流过两个管路的连接一样。这是一个原理性的图象,并不是有中医的特征。在任意一个案例上,听宫被作为小肠经的出口,而睛明责作为膀胱的入口。每12正经之任何一条都需要其自身的出入口,以便气在出入口的缝隙中继续流动。以管道作为想象的文本,气循环的中心理论在“难经”上没有这样的路径,因此,在循环上经络并不迂回在一起。阿拉伯数字的排列顺序与经络气的流动方向相同,例如从低的数字流向高的数字。每一经络的最先开始点“进入点”在12正经中的6条经(数字最高点例:LIV14期门和SP21大包之最后的医学位点。其余的经于有解剖上的障碍,穴位点上的出口必须安排在据最后有一定距离的上源上。就拿胃经为例,进入点是ST-1承泣,出口是ST-42冲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看到气在ST-1承泣流入,然后向下循行通过身体直到脚面T-42冲阳。现在我们一定能看到,气流动通过一个路径,横过来连接ST-45历兑,但由于这一点在第二趾甲的边缘,没有路径使其和SP-1隐白相接, 因此胃经的出点被放在更前一些。 相似的解剖位置的局限性,导致这十二经中的六条经的出点与最后点有所差别。
不必要的说这种循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所解决的问题一样多。一个值得怀疑的是怎样猜测气流入那条不通的路径ST-42陷谷和ST-44厉兑, {{灵枢}} 的作者创造一种内路径努力去维持循行理论的可信性,尽管这种路径被诚实地写在中国中医学院自己的教课书里,中国人自己并不怎样认真的采用。同样尽管“出”、“入”的词句经常出现在 {{灵枢}} 里用于描述气的流动,经的进出点并没有向我们这样标志出来自含循行模型的机理被准确定义实质上是在西方建立起来的,那些西方的理论者更愿相信这些路径是实体,因此在一些西方教课书中列出“进出”穴位点为独立的章节,而且讲述原理。有意义的是此技术并不是源于古老的中医了理论,此技术是西方作者发明的,大概最初来源于给穴位定位的阿拉伯数码,这比以前使人有更多的想象力和资料,如果气从一经流到另一经被比作水在管道中流动的话,那么堵塞一个管道,将引发下一管道中水的缺乏,依据这一原理,出入技术诞生了。
这一机理就是假设进出穴位点就象进出的阀门,刺激 如同旋转阀口,那么辅助Supplementation 就是使阀门打开,提高气的流动,Draining(译为耗尽)就是关闭停止气的流动,这就产生以下3点治疗效果:1. 强化Supplementation进口穴位点,将补充经道这如同打开进入的阀门使更多的气进入;2. 辅助Supplementation出口穴位点的能量将导致该经道中气的泄泻;3. 减少进入“进口”穴位的能量,将导致该经中气的泄泻, 因为关闭进入的阀门,而出口阀门仍就打开,所以只见气出不见气入。
如果气在一经道向另一经道流动中存在障碍,可以想象到必然堆积,必然是前经道气变得多,后经道阿的气少,治疗的方法是辅助两经中的出口点和进口点,例如脾经气实,心经气虚,治法是辅助打开SP-21大包和H-1极泉其结果必是使较多的气从脾经流向心经;反之如前经气虚,后经气实,则关闭两经中的进口点和出口点,例如,脾经气虚,心经气实应逆刺SP-21大包和H-1极泉,来制止气流出脾经,也可打开、SP-1隐白来加强效果。究竟怎样来补泄或关闭呢?有针刺的顺为开逆为关,补泄则见《针刺补泄手法》。
尽管这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进出穴位点中有许多点是非常疼痛和脆弱的,这些点包括井点(五输穴名称), 面部和内眦部。即使如此,当严重的虚实病症发生时,依据子午流注的排列,进出穴位点的使用是最有效的。例如,胃、肺、大肠、脾经的实症,而心经虚症,在治疗上只要脾、心之间的循环就可解决问题。
进出穴位点的替代方法是基于有没有相同的效果、又有较少的刺激穴位点的存在呢,通过实践一些替代穴位已经被发现。1、简单的方法是补其母、泄其子(阴经中非常见效)。2、如果虚实症状发生在表里配对的经道上,可用原络穴的宾主方法来治疗,躲避采用井穴。例如膀胱经实症、肾经虚症,可以泄B-58飞扬(络穴点)和补K-3太溪(原穴点),可以看出络穴点为泄,原穴点为补。3、如果虚实症发生在上下配对的两条阳经上,一种方式是用荥穴点来平衡。这将绕过面部和内眦点。例如小肠经实症、膀胱经虚症,可用B-66足通谷来平衡,必要的话加SI-2前骨来加强,针向为沿着气的流动方向斜刺开二穴,矫正虚实。4、如果针刺局部穴位点,刻选择的经连接的穴位点。例如:太阳经相合于B-10 天柱、GB-20风池。
少阳经相合于GB-8率谷、GB-20天池。阳明经相合于M-HN-印堂、DU-23上星。DU-20百会连接所有在头部的经道。
针灸传到国外,已经进入到了较深的研究了。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营气第十六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