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经脉第十之二

2019-06-15
【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昌[2]后,上内踝前廉,上踹[3]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译文:脾的经脉足太阴经,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注人心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补充:从胃中出后,经过胆经的日月,肝经的期门,肺经的中府穴,下降到第七肋间,腋下中线交叉的大包穴。
原文: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4]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
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5]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足太阴脾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满,时时嗳气等症状;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样。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通,面目皮肤发黄之黄疸,不能安静睡卧等。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有足大趾不能活动等症状。
舌下强直,足大趾不能活动,都是脾经的直接的循行区,心下牵引痛,烦躁,这是脾经对于心的间接影响.所以,有心区不舒服,兼烦躁的,你也要考虑脾病的可能。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脉道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牖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2]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3]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引。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牖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禾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译文:心的经脉手少阴经,起始于心中,从心出来以后就联属于心的脉络,然后就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小肠腑;它的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走行,并挟行于咽喉的两旁,此后再向上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它直行的经脉,从心的脉络上行至肺部,然后再向下走行而横出于腋窝下,此后再向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走行,且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一直下行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循行,直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再沿着小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衔接。
手少阴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痛,口渴而想要喝水等症状,这样的病证就叫做臂厥证。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心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厥冷,掌心处发热、灼痛。
评:臂厥证与臂无关,这个你不用记它,或可文章丢失。或者排列不对,上臂,下臂内侧后缘,指的心经循行区.中医的解剖位置,与西医的解剖位置图不太一样,西医是掌心向前,中医是拇指向前,小指在后面.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墟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评:寸口大于人迎脉两倍,你也很难掌握,个人感受不同.
原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译文: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夕的后缘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由此再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行而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出于肩后的骨缝处,绕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人体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此后再沿着食管下行并贯穿横膈,到达胃部,最后再向下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部分出,沿着颈部向上走行而到达颊部,再从颊部行至外眼角,最后从外眼角斜下而进入耳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别行而出,走向眼眶下方,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然后再抵达内眼角,最后再从内眼角向外斜行并络于颧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衔接。
再补充一点:它的下合穴从小肠下行到胃经的下巨虚穴。
手太阳小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颈项难以转动而不能回顾,肩部就像在被人拉拔一样紧张疼痛,上臂部就像已被折断一样剧痛难忍等症状。手太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胀,以及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部位的外侧后缘处疼痛.你看着经络图,再看它讲的发病症状,就可以联系起来,尽管它说肩痛,那也一定是肩后侧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博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乿;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译文: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起始于内眼角,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巅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巅顶走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顶巅向内深入而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此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深人腹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挟着脊柱的两侧下行并贯穿臀部,而直入于膝部的胭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处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着脊柱的两侧,在体内下行,通过髀枢部,然后再沿着大腿外侧的后缘向下走行,而与先前进入胭窝的那条支脉在胭窝中相会合,由此再向下走行,通过小腿肚的内
部,出于外踝骨的后方,再沿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的末端,而与足少阴肾经相衔接。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伴有气上冲之感觉的头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似的,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一样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不能屈曲,膝胭部就好像已被捆绑住一样紧涩结滞、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踝厥病。
足太阳经,最长的一条经,从上到下,都有病变,即使此处描述的,也是一部分而已。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发生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胭、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译文:肾的经脉足少阴经,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斜行走向足心部,出于内踝前下方之然谷穴所在的部位,然后沿着内踝的后方,别行向下,入于足跟部,再由足跟部上行至小腿肚的内侧,并出于胭窝的内侧,此后再沿着大腿内侧的后缘,贯穿脊柱,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膀胱腑;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而进入肺脏,再从肺脏沿着喉咙上行并最终挟傍于舌的根部;另有一条支脉,从肺脏发出,联络于心脏,并贯注于胸内,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衔接。
补充,由膀胱处而到达横骨穴,然后上行过大赫,气穴上行,至彧中穴,最后至俞府穴.足少阴肾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像漆柴一样黯黑无泽,咳唾带血,喘息喝喝有声,刚坐下去就想站起来,视物模糊不清,就好像看不见东西一样,以及心中如悬挂在空中似的空荡不宁,其感觉就好像处于饥饿状态一样等症状;气虚不足的,就常常会有恐惧感,其病证发作时,患者心中怦怦跳动,就好像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骨厥病。这些症状有其本身肾经的病,有的是延伸引发的病,具有共同的特点。比如说,本病的,面色黑无光泽,恐惧,咳嗽,则是肾的纳气,也可以是肺气不降; 饥饿不想吃东西,那是肾经提供给脾的阳气不足等等,你都可以间接的搭上联系,那么是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那种联系,你要四诊合参,包括脉象的把握。你可以看到此处都是泛泛而谈的。
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主治肾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自觉口中发热,舌头干,咽部肿胀,气息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乱,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而厥冷,嗜睡,足底发热并疼痛。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要使用灸法的患者,都应当增强饮食以促进肌肉生长,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调养–放松身上束着的带子,披散头发而不必扎紧,从而使全身气血得以舒畅;此外,即使病患尚未痊愈,也要经常起床–手扶较粗的拐杖,足穿重履,缓步行走,作轻微的活动,从而使全身筋骨得以舒展。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尽管讲咽干,喉咙肿,也未必都是肾经,因为经过喉咙的有许多经。你熟悉十二正经的路线,对于此经上的病,你取穴就好取。
原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

译文:心主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络经,起始于胸中,向外走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络,然后再下行贯穿横膈膜,由此而经过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横出至胁部,再走行到腋下三寸处,此后再向上循行,抵达腋窝部,然后再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脉的中间向下循行,进入肘中,再沿着前臂内侧两筋的中间下行,入于掌中,再沿着中指直达其末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心别行而出,沿着无名指到达其末端,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衔接。
按照这个图,在劳宫穴出现一个分支直接连无名指。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这个地方的原文指的是从掌中到小指,而心包经的络脉则是从内关透过手掌那个部分,到后面直接连三焦经的原穴阳池。这是不同之处。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等症状;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胸部、胁肋部支撑满闷,心中惊恐不安以致心脏跳动剧烈,面色发赤,眼睛发黄,喜笑不止。
手厥阴心包络经上的腧穴主治脉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心中烦躁,心痛,掌心发热。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今天到这里 。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经脉第十之二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