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今天继续学习灵枢部分-经脉篇。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禁脉:禁服的一篇文章。你把它当做一篇文章,不要具体地去分析禁什么
译文: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经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人体的形成过程, 精–髓–骨–脉–筋–肉–皮–毛
这个次序应该记录一下

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入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再沿鱼部的边缘到达手大拇指的指端;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食指拇侧直行至食指的桡侧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衔接。
大家看这个译文,与图示是丝丝入扣的,那么前面我们讲的经脉的走向是从:井荥输经合的方式走向。即:从指间指向躯干的走向。这里你明显看到不同,从体内走向体表,走向指间。
原文: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手太阴肺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状;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这类的疾病,你看看上面的肺经的循行区,就可以判断出来
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烦 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 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不能接续,小 便颜色改变等症状。
评:手掌心发热,你也应该知道主要是在鱼际的附近的手掌心。后面手太阴经气有余,和不足的肩背风寒痛这种类型,你不要去在什么寒痛,风寒痛上去鉴别去。你要在寸口脉的虚实上去鉴别。呼吸气少也好对应脉诊。比如说,有人说我很疲劳。你不要以为人家说疲劳,就是虚证。有几天不大便,病人说疲劳,无力;你摸下焦脉沉实的,你必须用泻法。不要被病人的主述给干扰了。主述说,无力,疲劳,并不一定代表的就是虚证。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前面说的是凭借寸口的虚实,这里讲的是用寸口与人迎相比。陷下则灸之—–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这句话翻译的不好;陷下—阳气内陷的意思,并不是指阳虚, 用灸法可以使得内陷的阳气,浮于表面。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译文: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起始于食指的指端,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行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这个段落,没有说的是大肠经的下合穴那个部分,下连到胃经的上巨虚穴。可以看到国外教科书的经络线描述,与内经一致。
原文: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出鼻 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 出现经脉所过之处发热而肿的病象。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温暖 等病象。
从图示中,大家可以看到 走下颌,上颌,迎香穴等
所以牙痛第一要考虑与大肠经的直接关系。那么目黄这个怎么来的,是因为,迎香穴下接胃经的承泣穴, 大肠湿热,热邪入胃经,可以引发目黄。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从治则来看,与前面所说一致。而大肠经的虚实,仍然用寸口与人迎相比较。
原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内经篇作者不同,我们陈列图,固然有以前说过的。但要是为了有可读性,还是要放上些插图比较好。
译文:胃的经脉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旁(迎香穴),由此上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 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沿着眼下内眶,到达承泣穴, 向下行,沿鼻的外侧,人 于上齿龈内,继而返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 此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 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上关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有一条支脉,从大迎 穴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属于 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处 下行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 穴);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下口处(即幽门,大约相当于下脘穴所在的部位),再沿着 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 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 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还有一条支 脉,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 别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 阴脾经相衔接。
原文: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珍,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足阳明胃经受外邪侵犯,就会导致一下的病变,像被凉水淋湿一样的阵阵恶寒发抖, 不住地打哈欠,面部肤色发黑, 病发作的时候,见到人,与火光就烦躁不安—恶火则属于热证,不与前面症状紧密相连,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非常恐惧—此木克土。 心跳不停,常常把自己封闭在屋内 若发病剧烈,就会登高而歌, 裸身乱跑, 并伴有腹胀肠鸣,称之为厥病。
因阳明经受邪而影响到血分的有,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大汗 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 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经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 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动自如等。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热;若气盛而充于胃腑,使胃腑之气有余,就会出现 胃热所导致的谷食易消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颜色发黄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 现胸腹部发冷而战栗;若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又是人迎与寸口比较。可见此篇文章的作者,讲寸口是泛指的,并不是分清了寸关尺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