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金匮要略讲义之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018-03-14
09:33:51 大光明云
《金匮要略》原名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合称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撰。 “金匮”的含义,是因古人习惯将贵重的物品放在“金匮”中贮存,“金匮”即表示极为珍贵的意思;“要略”两字,顾名思义,则是指简明扼要的意思。 由此可以推测,东汉末年,由于战祸不断,百姓经常迁徙避难,文书保存不易,虽然经过西晋王叔和重新编撰,但《金匮要略》已经不是张仲景原著的全貌,而是经过删减后,所留存下最为宝贵的部分内容。
09:34:29 大光明云
《金匮要略》的内容为,第一篇为总则,第二篇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杂病,第二十篇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病,第二十三篇为杂疗方,第二十四篇至第二十五篇为饮食禁忌。 《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百合病(类似精神病)、中风、湿痹、疬节病(风湿病)、虚劳(类似疲劳过度)、胸痹心痛(心区疼痛)、腹满(肥胖)、宿食(便秘)、痰饮、咳嗽、消渴(糖尿病)、小便不利(肾炎)、水气病(水肿)、黄疸病以及妇人胎前产后诸疾、杂病等,这些病证,即使在目前临床上,仍十分常见。
09:36:20 大光明云
《金匮要略》记载方剂260余首,不仅重视单味药物在剂量大小与炮制方法的运用,更注重灵活地配伍不同的药物以加强疗效;书中对于汤剂的煎煮方法,有先煎、后下、冲服、分煎,去滓再煎等;对于煎药的用水来源,也细分为清水,泉水、甘澜水、浆水、水酒合煎、醋水合煎等;又特别讲究服药的方法,分别有“日再服”、“日三服”、“日夜连续多次服”、“一日不可再服”等。 在治疗方法中,《金匮要略》确立了麻、桂等汤药的汗法,瓜蒂汤的吐法,承气汤的下法,柴胡汤的和法,理中汤的温法,白虎汤的清法,鳖甲煎丸的消法,小建中汤与肾气丸的补法,开创了中医八法的诊治原则,因此,2 000余年以来,《金匮要略》成为历代立法制方的依据,而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祖”。
09:37:13 大光明云

09:38:22 大光明云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区别为:《伤寒论》是以论述外感病的证治为主,即所谓六经辨证,外感病的特点为发病急促,传变较快;而《金匮要略》则是以论述内伤杂病的证治为主,即所谓脏腑辨证,内伤杂病的特点则为发病缓慢,传变较慢。 因此,《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通常以祛邪为主而兼顾正气,而《金匮要略》在治疗内伤杂病时,则必须以扶助正气为主而兼顾祛邪。 根据统计,《金匮要略》中约有42条与《伤寒论》原文相同,有很多诊治方法亦相互使用,因此正如《金匮要略浅注·序例》中所说:“金匮要略,仲景治杂病之书也,与《伤寒论》相表里,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再读此书,方能理解。学习《金匮要略》,必须从“辨证”与“论治”两方面着手。 所谓“辨证”,是指研究病证的特点与差异,综合病人的所有症候与脉象变化,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所谓“论治”,则是指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病情的变化,灵活地运用药物来治疗。
09:38:54 大光明云
国内的中医大学毕业,有人专攻伤寒论,称之为经方派。
09:39:15 大光明云
而运用现在的脏腑辨证的,称为时方派,
09:39:27 大光明云
脏腑辨证的基础,就是这个金匮要略
09:41:27 大光明云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9:41:36 大光明云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09:44:28 大光明云
上工治未病,是指有病,但未显现;如果说没有病,那就不用上工来治疗
09:44:40 大光明云
上工–高明的医生
09:45:16 大光明云
未病者–这些个还没有强烈的病症表现的人
09:46:18 大光明云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定是这样吗
09:47:09 大光明云
肝之病有什么? 我们罗列一下:肝气逆,肝阳亢,肝血虚,肝阴虚,肝风内动,肝火上炎等等
09:47:28 大光明云
这些一定会传脾吗
09:51:34 大光明云
按五行的原理:肝属于木,脾为土;正常的生克运行
09:52:04 大光明云
肝气的运动为升泄;脾为运化。
09:53:01 大光明云
脾的运化的气机运动为,1 脾主升清,带水谷精微上行;2 通降水湿,把浊湿运化到下焦而排除出去 。
09:54:01 大光明云
那么什么种类型的肝病,导致了脾的运化失司呢
09:54:44 大光明云
肝阳上亢的,气机上行过之,则脾之升清部分影响不大,但脾之利水湿这个部分受到影响
09:55:12 大光明云
脾的运化就是指有效的供给,祛湿的运化模式
09:55:29 大光明云
这个有效的供给是供给全身的气血
09:55:41 大光明云
水谷精微化生气血
09:55:52 大光明云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09:56:24 大光明云
肝病传脾,就是指肝的气机运行失常引发了脾病
09:56:56 大光明云
反过来,如果脾的正气正,那么其它脏腑的病对之影响就不会大
09:57:48 大光明云
这个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之末十八天,都是脾旺之时,它不受邪,虽然他肝实,但脾旺之时,你不用补,在这补充一句,本来他的意思在这段时间就很足了
09:58:43 大光明云
五脏配属四季,中央戊己土,分别为四季尾端之18天
09:59:03 大光明云
这是通常的归类,
09:59:46 大光明云
不是说四季脾就不病了,一是这个时候脾气相对的往生。二是容易好转
10:01:00 大光明云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工就是指一般的大夫,常医了,普通的大夫,他不晓得五行克制,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不解实脾」,他见肝病就光治肝,他不知道肝有病后,也会造成脾有病的,光瞅着肝治肝,上面到这主要是说上工知道能治未病,而中工不解,下工就不用说了
11:39:21 大光明云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11:40:46 大光明云

11:42:31 大光明云
肝病补用酸,
11:42:39 大光明云
辛不补肝吗
11:45:52 大光明云
肝之病补用酸,酸做什么的,酸味–酸涩收敛,是补阴补血的
11:46:07 大光明云
肝之病,如果病在阴血不足,当然补之用酸。
11:46:33 大光明云
如果是肝气的升发不足,补肝的这个升发的功能,则用辛味
11:46:53 大光明云
所以在黄帝内经里,你会看到补肝的用辛味
11:47:21 大光明云
所以,要看到更深一层,并不是说补肝的,就是酸的,或者辛的
11:49:07 大光明云

11:50:15 大光明云
从肝的气的运化属性来讲,酸控制辛,构成了平衡
11:50:51 大光明云
从心的气的运化属性来讲,苦控制咸味
11:51:24 大光明云
咸与心的关系, 如同辛与肝的关系一样。
11:51:44 大光明云
心以通透为顺,咸主软件散结,通透
11:52:19 大光明云
苦味,则燥,泄下;与咸味的通透作用构成了一对矛盾运动
11:52:53 大光明云
而从五行的运气走向来讲,木–火–土–金–水
11:53:40 大光明云
从无味的运行走向来讲,酸–咸–辛–甘–苦
11:53:45 大光明云
是反向而来的
11:54:26 大光明云
所以当补肝的酸味不足的时候,可以用焦苦来助之。
11:55:34 大光明云
益用甘味,是指甘味具有缓慢代谢的作用,要是补肝阴,用酸甘化阴的方法,
12:00:38 大光明云
脾能伤肾–这个纯属从五行图的角度谈的,临床上你看不到脾气往生的时候伤肾。
12:01:27 大光明云
不过我们按这种思路往下分析,假设脾旺,那么土克水,能克的过旺就会产生“相乘”的作用
12:03:47 大光明云
这样导致肾的气化功能被伤,则膀胱气化水形成尿液受到影响,导致水不行。
12:05:17 大光明云
水不行-不仅仅是指水液体的意思,它也是五行的水,指的是肾藏的多重作用;
12:06:50 大光明云
则心火气盛,因为肾水是用来控制心火的,心火盛;火克金而伤肺, 金气的肃降作用不行 ; 那么金克木则,金不能克木,就会导致肝气不受控制,升发过旺,
12:07:10 大光明云
肝升发过旺的治疗,从本脏考虑,就是用酸味来治疗。
12:08:11 大光明云
从五行的角度来考虑,则是因为木克土,那么你强化脾土,则木克土的趋势被抑制,则肝木的升发力就会被抑制。
12:08:35 大光明云
这个小段就是解释,为什么治疗肝病要实脾。
12:08:52 大光明云
但通过分析,你看到是因为肝气过旺的肝病
12:09:21 大光明云
而实脾呢,脾气升清,来控制肝
12:09:40 大光明云
肝气升发,脾气升清;如何通过强化脾土来控制肝木呢
12:10:31 大光明云
以前我们介绍过,肝气左升,脾气右升,二者平衡,左右气升一致才能平衡
12:11:05 大光明云
否则你摸起来的脉象,就左右手不一样,表现呢,左右脸,左右耳也不一样,或者一侧色红等
12:11:42 大光明云
这一小段文,含义很多
12:13:02 大光明云
肝虚法不在此例
12:13:14 大光明云
所以有人认为这不是张仲景讲的
12:13:27 大光明云
我想大概是那些想破坏五行的人说的
12:14:11 大光明云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12:16:59 大光明云
自然环境之风,能害能助万物;人体的肝主的气的升发疏泄作用,也是一样,过尤不及,少则无升发之气,也照样害人
12:17:50 大光明云
—-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12:18:30 大光明云
五脏各有元真之气,即所谓脏气了,古人说的元真的元,就是原来的原。如果五脏元真通畅,就是没有毛病,那么人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人即安和。主要还是在人,所以一方面人平时不要冒触风寒,再来人身体还要搞好,内里有毛病那是不行,那就要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内虚风气才能乘虚而入内嘛。
12:18:58 大光明云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2:19:49 大光明云
这个是一种疾病的划分传变。
12:20:05 大光明云
这3条的归类有问题,本来也不是一类问题
12:20:30 大光明云
比如说,1 经络受邪,如脏腑,这个是指病侵入的途径,不是病因
12:21:22 大光明云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12:22:40 大光明云
这个第二条讲的是身体内的病机;为外皮肤所中–这个为是指因为的意思,因为外侵入,没有解决,导致内的拥塞不通
12:23:13 大光明云
第三条,讲的是病因,有房事,外伤,虫咬等
12:23:33 大光明云
那么后世根据这个重新的整理为三因
12:24:05 大光明云
1 外感六邪的外因;2 内因,涉及到了七情,饮食劳倦,房事等
12:24:37 大光明云
3 不内不外因:跌打损伤,虫咬,兽伤等
12:25:04 大光明云
而病的传变途径单独的拿出来
12:25:25 大光明云
叫做在病因基础上,产生的病机,这个地方分析传变的问题
12:26:00 大光明云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2:42:10 大光明云
经络到脏腑,这是一个传变的过程,但这也是大致的说
12:42:32 大光明云
我们学习针灸的时候,讲过由外到内的途径是
12:43:14 大光明云
1 皮部,2 经筋,3 络脉,4正经,5 经别,6 奇经八脉,7 脏腑
12:43:24 大光明云
这样由外到内的过程
12:44:05 大光明云
在中医内科学的中风这个章节涉及到了中经络病证,中脏腑病证
12:44:32 大光明云
其实广义讲,只要病邪由外入里,都涉及到了中经络,中脏腑,
12:44:56 大光明云
只不过是今天的中医,把这个中经络脏腑,特别归类到中风这里
12:47:15 大光明云
腠理是什么,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腠是外面老皮与里面的肤,肤就是肥肉了,皮肤之间谓之腠。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向里可以通五脏元真,外向是气血所注之地,我们人身的气血为什么可达表皮?从哪来呢,就是从这个腠,皮之内肤之外这个间隙,这是说的腠。理指是什么呢?纹理,皮肤脏腑组织纹理,组织也是纤维组织都有纹理,所以我们讲腠理如果疏,邪风客气从这里而能入脏腑,如果我们根据上面不等到这里,也就是不能入腠理,当然也就不能入脏腑。
12:55:59 大光明云
皮肤、肌肉的纹理。分皮腠、肌腠等。有时又指皮肤和肌肉的交接处,合称皮腠。腠理是渗泄液体,流通和合聚元气的场所,有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腠理和卫气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有温润、充养腠理,控制腠理开合的作用,若卫气平和,则腠理致密,开合有度,能抗御外邪的侵袭,若卫气不足,则腠理疏松,外邪得以随时侵入。
13:00:24 大光明云
腠理一词在中医学中应用较多,但对其形态与功能,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至今没有明确介定。有必要进行溯本澄源,明确认识。   1.腠理的形态:①腠,其本义有二,一即肌肉的纹理,《仪礼。乡饮酒礼》曰:“肺皆离,皆右体近腠。”郑玄注:“腠,理也。”二指皮肤而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张守节正义:“腠理,上音凑,谓皮肤。”②理,本义为动词,指修治玉石,《说文》曰:“理,治玉也”;又可作名词,指玉石的纹理,《荀子。正名》曰:“形体色理,以目异。”杨倞注:“理,文理也。
13:01:05 大光明云
腠理,也称膲理,有时简称腠,是指皮肤肌肉及脏腑之纹理。据统计,腠理一词,仅在《内经》一书中即出现70余次,其基本含义是指皮肤肌肉之纹理,如王冰在注释《素问。皮部论》时说:“腠理,皆谓皮空及纹理也”;又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肌腠疮疡”,王冰注曰:“是谓肌腠中疮在皮内也”;《素问。刺要论》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王冰注曰:“皮之文理曰腠理”。腠理亦可指脏腑之肉理,其内通脏腑,外达于肌肤,是元气、津液运行的通道。
13:02:15 大光明云
总结:腠理,皮部–皮下肌肉间隙处。
13:02:55 大光明云
有络脉之浮络,孙络,皮部构成
13:03:37 大光明云
卫气运行期间,而内部则是内在的“真气运行”
13:04:07 大光明云
在肌肉深些的位置,不属于腠理,为营气运行与血脉中
13:04:55 大光明云
金匮要略讲: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所注
13:05:15 大光明云
三焦,张锡纯认为是大网膜,
13:05:44 大光明云
上中下三焦的大网膜,向四肢发展,则成了腠理的间隙
13:06:10 大光明云
通会–沟通会和
13:07:14 大光明云
元真—脏腑之气,前面说的五脏元真,指的是五脏本有的气
13:07:57 大光明云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金匮要略讲义之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