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
大光明云 08:54:55
原文: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大光明云 09:13:52
译文:黄帝道:胜气复气的变化,时间的早晚怎样?
岐伯说:大凡所胜之气,胜气到来就发病,待病气积聚之时,而复气就开始萌动了。复气,是胜气终了的时候开始的,得其气之时位则加剧。胜气有轻重,复气也有多少,胜气和缓,复气也和缓,胜气虚,复气也虚—-胜气本来就是能克的这个部分, 复气则是被生的这个部分,以湿土为例,湿土不及,那么少阴君火就是胜气,那么湿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胜它的气,火为主; 而当这个湿土气转为下面的燥金气的时候,就是复气来,这个燥金的气也会旺盛, 所以它讲胜气强,复气就强,胜气虚–指的是不强,那么复气就不强, 这是自然变化的常规。
黄帝道:胜复之气的发作,萌动之时不当其时位,或后与时位而出现,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因为气的发生和变化,盛和衰有所不同。寒暑温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在辰戌丑未四季月之时。故阳气的发动,始于温而盛于暑;阴气的发动,始于凉而盛于寒。春夏秋冬四季之间,有一定的时差。
大光明云 09:16:51
评:所谓的季月之时,就是土占四位之时。
大光明云 09:17:04

大光明云 09:17:53
这季月也是季节转换之月, 四季依此而分。
大光明云 09:18:45
故《大要》说:因春天的温暖,成为夏天的暑热,因秋天的肃杀,成为冬天的凛冽。谨慎体察四季月的变化,伺望气候的回归,如此可以见到气的结束,也可以知道气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四时之气的差分有常数否?
岐伯说:大多是三十天。
黄帝道:其在脉象上的反应是怎样的?
大光明云 09:20:05
这个30天,就是指脾占四季季月这个部分,
大光明云 09:20:48
那么在这里的寒凉温热的三十天之内多少可能不同,但过三十天后,一般都转到下一个季节
大光明云 09:28:18
岐伯说:时差与正常时相同,待其时过而脉亦去。《脉要》说:春脉无沉象,夏脉无弦象,冬脉无涩象,秋脉无数象,是四时生气闭塞—那么四季正脉是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石。
大光明云 09:28:51
冬脉为石,主沉,因为气潜藏也;
大光明云 09:29:40
春脉呢,在潜藏的基础上,沉脉的基础上,上鼓动,因此春脉正脉为沉而弦;
大光明云 09:33:36
夏脉呢,在弦脉的基础上,继续上行外发,所以正脉为弦洪
大光明云 09:34:34
秋季,在弦洪的基础上,下降,所以秋季的正脉为,数,毛脉
大光明云 09:35:17
数脉指的是夏季之余热; 毛脉指的是洪大脉下沉后,留有浮取力少,相当于毛脉
大光明云 10:02:40
冬脉则是继承秋脉的基础上来的,所以冬脉沉,中取,轻取仍然会见到毛脉,但因下潜,所以沉脉为主,兼见涩脉
大光明云 10:39:51
沉而太过的是病脉,弦而太过的是病脉,涩而太过的是病脉,数而太过的是病脉,参差而见的是病脉,去而复见的是病脉,气未去而脉先去的是病脉。气去而脉不去的是病脉,脉与气相反的是死脉。所以说:气与脉之相守,象权衡之器一样不可有所差失,大凡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就正常,扰动则导致疾病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大光明云 10:42:37
解析:气未去而脉先去—气指的是季节之气, 如冬季脉沉涩,这个冬季还没过去,而见到了弦脉了,那么就是原来的冬脉的沉、涩脉先去了
大光明云 10:42:56
所以,后面讲的都是,气脉的关系,
大光明云 10:43:36
气脉,我们以往理解为在脉中的气, 那么这里却指的是,季节的气运,对应于脉的变化,这才叫气脉。
大光明云 10:47:38
黄帝道:幽和明是什麽意思?
岐伯说:太阴、少阴两阴交尽,叫做幽;太阳、少阳两阳和明,叫做明。幽和明配合阴阳,就有寒暑的不同。
黄帝道:分和至是什麽意思?
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分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同,气分之时其气就异。所以春分秋分的二分和夏至冬至的二至,是天地正常气化纪时的纲领。
大光明云 10:52:15

大光明云 10:59:21
秋冬季,阴气盛,昼短夜长,属于幽; 而春夏季,昼长夜短,当然就属于明; 春分,秋分接下去的季节要开始变化较大,前后气有所不同—叫做分,为节点; 而夏至,冬至后的候变化至极致—-为至,因此春分秋分为扭转之时, 而夏至、冬至为盛极之时。
大光明云 11:01:02
再加上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共八个,叫做八节,或者八正,为一年之中的气候变化的明显的转折点
大光明云 11:06:44
岐伯说:根据司天、在泉之气所主之时,随其所宜,正确选用药味,是治疗上的主要关键。左右间气的治法与此相同。《大要》说:少阳主时,先甘后咸;阳明主时,先辛后酸;太阳主时,先咸后苦;厥阴主时,先酸后辛;少阴主时,先甘后咸;太阴主时,先苦后甘;佐以所宜的药物,助其生化之源泉,就掌握了治疗致病的规律。
大光明云 11:07:21
这个地方讲的是主时,不是主岁,主岁的话,就变成了不同的年了
大光明云 11:08:24
而讲主时,就是六气主令的这个时间段,每2个月一滚动,
大光明云 11:10:11
至于所讲的先后,也不一定是这个次序
大光明云 11:10:29
比如说太阴主时,要是湿土气太过,当然用苦味
大光明云 11:10:53
要是湿土气不及的话,你得用甘味补湿,这个不是绝对的。
大光明云 11:12:17
原文: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
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大光明云 11:31:03
译文:黄帝道:讲得对!许多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医经上说:实证用泻法治疗,虚症用补法治疗,我把它告诉了医工,但是医工们运用了它,还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要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运用,并且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如拨刺、雪污一样,对于
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和技术,可以告诉我吗?
岐伯说:审查疾病和发展变化的机理,切勿失却气宜–指的是时令之气。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请问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机理是怎样的?
岐伯说:凡是风病,振摇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喘急胸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神志昏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瘙痒的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痛或失禁,都属于下焦。凡是痿症,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鼓颌战抖,神志不安,都属于火—此寒热病都可以看到,因此要分析鉴别它是真寒,还是假寒,假寒那就是真热。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腹满胀大即所谓的臌症,分为气、血、水、虫等腹胀大的现象,其中的水肿多为寒症,而不是热证。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越常,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都属于风。凡是因病有声,叩之如鼓,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都属于火—浮肿者漫肿也,皮肤多见红色。凡是转筋反折,排除的水液浑浊,都属于热。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急剧的下利,都属于热—肝气犯胃热而化酸。所以《大要》说:谨慎地掌握病机,分别观察其所属关系,有邪、无邪均必须加以推求,实证、虚证都要详细研究,首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然后疏通其血气,使之调达舒畅,而归于和平。就是这个意思。
大光明云 11:31:20
此为重点之处,为病机十九条
大光明云 11:31:49
是通常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大光明云 11:46:22

大光明云 11:47:56
原文: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大光明云 11:54:55
译文:黄帝道:讲得对。
药物五味有阴阳之分,它们的作用怎样?
岐伯说:辛甘发散的属阳,酸苦涌泄的属阴,咸味涌泄的属阴,淡味渗泄的属阳。辛甘酸苦咸淡六者,或收敛,或发散,或缓和,或急暴,或燥湿,或润泽,或柔软,或坚实,根据病情之所宜运用,以条理气机,使阴阳归于平衡。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用调气之法所能治愈的,应该怎样治疗?有毒无毒之药,哪种先用,哪种后用?我想知道它的方法。
岐伯说:有毒无毒药物的使用,以适应所治病症的需要为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制定方剂大小。
大光明云 11:56:09

大光明云 11:59:49
黄帝道:请你讲讲方剂的制度,
岐伯说:君药一,臣药二,是小方的组成法;君药一,臣药三,佐药五,是中等方的组成法;君药一,臣药三,佐药九,是大方的组成法。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病轻的逆其病气而治,病重的从其病气而治,坚实的削弱它,有客邪的驱除它,因劳所致的温养它,耗散的收敛它,虚损的温补它,安逸的通行它,惊悸的平静它,在上者使之上越,在下场得使之下夺,或用按摩,或用汤浴,或迫使其外出,或劫截其发作,或用开导,或用发泄,以适合病情为度。
大光明云 12:03:58

大光明云 12:04:19
那么你还要注意相合的偶奇之数
大光明云 12:04:35
奇数味,治疗急病,标病
大光明云 12:04:51
偶数味治疗缓病,本病,
大光明云 12:08:30
解析: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病不太重的,要用对治方法,如 以寒治热,以热治寒;
大光明云 12:09:22
病重的从之,这个从之,就是要你准确地辨证,有可能会以寒之寒,以热制热,这是寒热的真假所导致的
大光明云 12:10:01
另外还有,塞因塞治,通因通治,这个叫做从治
大光明云 12:11:27
塞因塞治,比如说便秘,而拉出来的,却是软的,说明的是下焦气虚,兼寒,你就得用实大便,固涩大便的方法,健脾,利湿,涩便,来治疗便秘。
大光明云 12:12:40
通因通治,比如说痢疾,赤白脓血便下,那么看似拉稀,你却必须用白头网,大黄,甚则芒硝等,来下之,以下法来治下,称之为通因通治。
大光明云 12:17:37
黄帝道:什麽叫逆从?
岐伯说:逆就是正治法,从就是反治法。反治药的多少,要根据病情而定。
黄帝道:反治是怎样的?
岐伯说:就是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要制伏疾病的本质,必先探求发病的原因。反治法开始时药性与病性似乎相同,但最终其药性与病性是相反的。可以用来破除积滞,消散坚块,调畅气机,使疾病痊愈。黄帝道:对。
调畅气机而病得痊愈的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或用逆治,或用从治,或先逆后从,或先从后逆,疏通气机,使其调达,这就是调气的治法。
黄帝道:对。
病有内脏与体表相互影响的,如何治疗?
岐伯说:从内脏影响到体表的,先治其内脏病;从体表影响到内脏的,先治其体表病;从内脏影响到体表而偏重于内脏的,先治其体表病,后治其内脏病;内脏与体表没有相互影响的,就治其发病部位所主之病。
大光明云 12:25:24

大光明云 12:27:10
原文: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大光明云 12:35:51
译文:黄帝道:对。火热之病,反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疾之状,或一天一发,或间隔数天一发,这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因为胜复之气相遇的时候,阴阳之气有多少的关系。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发作的间隔时日就长;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发作的间隔时日就短。这是胜气与复气的相互搏斗,也是寒热盛衰的关键。疟疾的原理也是这样。
黄帝道:医论上说,治寒证当用热药,治热证当用寒药,医工是不能违背这些准则而改变其规律的。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后更热;有些寒病,服热药后更寒。不但原有的寒与热仍旧存在,而且更有新病增加,这应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凡是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其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其阳,这就是探求其根本而治的方法。
黄帝说:对。
服寒药而反热,服热药而反寒,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仅注意治疗其亢盛之气,而忽略了虚弱之根本,所以有相反的结果。
黄帝道:有的并非由于治疗亢盛之气所造成的,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问得真详尽啊!没有治疗亢盛之气,那就是由于不知道五味所属的关系。大凡五味入胃后,各归入所喜的脏。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服用日久便能增强过久,又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黄帝道;对。方剂的制度分君臣,是什麽意思?
岐伯说:主治疾病的药叫做君,辅助君药的叫做臣,应顺臣药的叫做使,并不是指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黄帝道:什麽叫三品?
岐伯说:三品是用来说明药性有毒无毒的分类法。
黄帝道:对。疾病的内在外怎样分别治疗?
岐伯说:调治病气的方法,必须辩别阴阳,确定它在内还是在外,根据病之所在,在内的治内,在外的治外。轻微的它,较盛的平静它,亢盛的劫夺它,在表的汗之,在里的下之,根据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而衰减其所属的病证,随其所宜为准。谨慎地遵守如上的法则,可以万治万全,使气血和平,确保他的天年。
黄帝道:讲得好极了。
大光明云 12:38:20
解析:服热药反寒的,中医也叫 热之不热; 服寒药反热的,也叫寒之不寒。
大光明云 12:38:33
热之不热,无水也
大光明云 12:39:30
寒之不寒,无火也。
大光明云 12:41:07
另外的第二点是,不治其王,就是致寒致热的主要病因
大光明云 12:41:49
比如说,脾寒肝热,你用了知母,大黄,石膏等伤脾却不凉肝的药
大光明云 12:42:18
那么尽管你用的是寒药,却不走肝经,所以你也寒不了肝
大光明云 12:42:59
这是第二种情形,这叫做药的主攻方向不对,药不归经
大光明云 12:43:35
诚然,内经论述药讲的归经不多,但后期中医的发展,已经把中药按性味,归经来分类了。
大光明云 12:44:33
更正:热之不热,无火也
大光明云 5:39:30 p.m.
寒之不寒,无水也。
大光明云 12:45:23
寒之不寒,他也有可能热是阴虚,那么你用苦燥寒药,你清不了病人的热的
大光明云 12:46:14
热之不热呢, 可能是病人夹水湿,你用一般的热药,也解决不了他的寒病,因为它的寒是夹湿的,
大光明云 12:46:27
所以你的这个药,要用燥热之药。
大光明云 12:46:40
燥热+利湿,这样才可以。
大光明云 12:47:02
当然也有极寒,极热类型的,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大光明云 12:47:35
这一章讲完了,到这里。
大光明云 12:51:08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